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25)08-0045-0
產學研合作背景下的創新型人才培養在國家新質生產力發展、企業科技成果創新和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高等教育基于地方產業(行業)特點的創新型人才培養不僅能夠促進企業進行科技創新研發,以提高產品質量、市場核心競爭力以及自身實力,還有利于高校利用地方企業優勢和資源實現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產業化以及創新型人才培養。《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2021—2035)》的出臺,明確了我國科技創新規劃要堅持以“創新驅動發展、協調推進發展”為核心的科技創新和社會可持續發展觀。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構建以“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為目標的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總定位。
一、人才培養現狀分析
國內外學者從激勵和政策機制、人才隊伍建設和培養路徑等方面進行了深人研究。NamGyeongMin以EC第七框架激勵機制為基礎,研究了科研補貼、產學合作與創新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中的作用。蔣慕東等研究了美國“項目 + 課題”“合作教育\"兩種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對我國職業教育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從“產、學、研\"合作多位一體的視角,積極實踐了人才培養創新集群發展新模式3。侯浩翔通過研究密歇根大學教師隊伍建設,建議從破除偏頗評價方法、削減科層化組織壁壘、改革教學模式以及提供創新資金和咨詢服務等方面,完善我國創新型人才培養教學創新體系。基于農業發展需求,英國皇家農業大學實踐了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新做法。
國內學者深人研究了產學研合作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機制及模式。例如,吳中超從政策保障機制出發,對產學研協同創新“雙鏈融合\"機制及實施路徑進行了研究7。李含等通過分析產學研合作與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深度融洽,深入研究了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協同機制。基于產學研合作視角,姚美娟等對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路徑及模式進行了深人研究。余曉芳等基于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通過分析產學研合作的內因,對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進行了深人研究。吳潔等從政府、高校和企業三方演化博弈的視角,對“政、產、學、研”四位一體協同創新機制進行了研究。孫燕芳從產學研合作和協同創新之間路徑演變的視角,研究了美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12]。
通過對以上文獻解析可知:在宏觀上,產學研合作背景下的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完整;在微觀上,結合行業(企業)用人需求的創新型人才培養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第一,研究視角單一,現有研究不能對產學研合作與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關系作出合理解釋,難以有效指導創新型人才培養。第二,共性規律不突出,現有研究對國內外典型培養模式的共性特點分析不到位,未總結出人才培養的一般性規律。第三,機制不聚焦,現有人才培養沒有結合地方行業及區域經濟發展,無法有效指導產學研合作的順利實施。
二、產學研與創新型人才培養關系
以企業(行業)創新性技術需求為出發點,通過整合企業(行業)高校和科研機構三家的優勢資源而進行的高效技術性、創新性活動被稱為產學研合作,校企產學研合作與創新型人才培養之間是一種相輔相成、互利共贏的聯動關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參與主體多元化
第一,政府主導型,主要表現為企業、高校參與政府主導的產學研合作。例如,廣東省通過大力扶持高新技術企業,鼓勵企業科學技術創新和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為地方區域企業特色發展以及地方高校人才培養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湖北省襄陽市為了提高科技創新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以資金和政策為媒介,與武漢理工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湖北汽車工業學院等多所省內高校實踐了創新型人才培養合作辦學新模式。
第二,企業主導型。揭榜制科技項目是企業主導型的重要形式之一,揭榜制科技項目是技術需求企業發榜(出題),高校或科研機構揭榜(解題),政府以項目形式進行資金補助(助題)。例如,2019—2023年度,湖北省科技廳共立項揭榜制科技項目188項,幫助企業解決了多項“卡脖子\"技術難題,培養了一批創新型人才。
第三,高校主導型,主要表現形式有兩種。(1)以人才培養服務地方行業發展。例如,武漢科技大學以鋼鐵行業為背景,通過項目合作、人才培養、基地建設等多種形式,與寶武鋼鐵進行了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深度合作。(2)成立公司和產業學院,助力人才培養。例如,華中數控以華中科技大學為依托,深人根植裝備制造業,培養了一批數控及智能制造領域的創新型人才;湖北汽車工業學院以國家級專精特新產業學院為依托,培養了一批以東風汽車公司為業務輻射中心的汽車行業創新型人才。
(二)項目協同驅動
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通過科研項目或研究課題,實現產學研合作創新型人才培養,其特點是協同項目并基于行業發展方向,以科研成果轉化效果和人才培養質量為協同目標。例如,武漢理工大學依托襄陽市人民政府,聯合15家省內著名的企事業單位共同組建了湖北省10家實驗室之一的湖北隆中實驗室,以先進車用新型材料為核心研究領域,培養了復合材料、新能源及運載裝備輕量化等方面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
(三)動力一致性驅動
產學研三者之間的動力一致性關系如圖1所示,高校是人才培養主力軍,企業是人才培養效果檢驗主陣地,科研機構是人才培養主媒介,三者之間通過動力一致性(利益一致性)驅動,即高校利用企業提供的實踐平臺,培養符合行業發展需求的創新型人才;科研機構利用高校提供的科研平臺,著重進行行業“卡脖子\"技術難題的研發與突破,輔助培養創新型人才;企業利用資金吸引科研機構解決技術難題,實現科技成果轉化,三者之間通過產學研合作,共同實現利益最大化。
圖1產學研動力一致性關系

三、典型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下文從不同方面分析國內外典型人才培養模式。
(一)國外典型模式
產學研合作創新型人才培養在國外起步較早,隨著經濟發展和企業需求的不斷提升,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
1.科技園區模式
由政府出資建設科技(工業)園區,通過資金、政策吸引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入駐并共同合作的方式,被稱為科技園區模式。例如,美國通過硅谷科技工業園區、三角科研創新園區、波士頓企業科技園區等,實現了創新型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成果的產業化;英國通過成立科技園區,解決了就業率低、經濟發展緩慢以及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問題[3;德國通過實踐“巴伐利亞硅谷”工業園區模式,構建了校企產學研合作一體化發展新格局,有效提高了德國工科院校科研成果的轉化率和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14;日本通過科研資源和人才的積聚,積極踐行了“筑波大學科技城\"高新技術園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15;韓國通過組建以產學研合作為主的科技園區,解決了科技研發實力不足、人才教育質量不高及生產力發展落后的問題。
2.研究中心模式
該模式是以高校為依托主體,政府通過提供資金、設備及場地等方式建設研究中心。利用“研究中心\"平臺,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可以開展課題研究、接受項目委托研發、提供技術培訓及咨詢服務、進行創新型人才培養等。例如,美國采用高校或科研機構向企業提供發明專利等技術的方式實踐了研究中心模式,這是20世紀中后期以來,美國校企間合作規模最突出、取得效果最好的產學研合作模式;東京大學以成立的“國際產學共同研究中心\"為紐帶和橋梁,與劍橋大學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開發了多個相關科研項目;韓國通過實施會員制度建立了合作研究中心,高校和企業通過共享實驗室、科研儀器設備的方式實現了共同研發[8]。
3.聯合研發模式
該模式是指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通過產學研合作成立聯合研究機構,就共同的研究項目、相近的研究課題進行聯合研發。通過聯合機構,企業可以在高校內找到適合技術提升和產品研發的合作項目;高校也可以及時了解行業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使高校的人才培養更具有針對性和方向性。例如,美國大部分高校通過聯合研發模式組建了自己的聯合研究機構,在高校和企業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日本積極鼓勵高校接受企業研究經費資助,就共同的研究課題開展深入合作,順利將高校科研成果和企業技術創新進行了有效融合[;在韓國,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組成了共同研究體,政府為課題研究提供資金支持,高校和科研機構負責課題研究的具體實施,企業負責研究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高校在課題研究中負責創新型人才培養2%。
4.企業孵化器模式
美國通過企業捐贈土地供高校辦學的方式,形成了早期的以“贈地學院”為主的企業孵化器模式。例如,麻省理工學院、通用汽車工程管理學院、蘭德研究生院等都是美國典型的創新型人才培養“企業孵化器”模式。根據創新型人才培養主導者的不同,美國“企業孵化器”模式主要分為政府主導型、高校主導型、風投企業主導型及公私合營企業主導型四種類型2]。
5.“三明治”公司模式
英國通過設備、資金、政策等積極吸引地方工科院校和企業合作,形成了著名的“三明治\"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通過構建學生半工半讀、學工交替的課程體系開展產學研合作創新型人才培養。“薄三明治”與“厚三明治”是英國“三明治”公司模式的不同類型。
“薄三明治”模式以一學期為人才培養的一個周期,通過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多次安排學生到相關產業部門實踐的方式實現。“厚三明治\"模式以一學年為人才培養的一個周期,通過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集中式實踐訓練的方式實現[22。
6.弗朗霍夫協會模式
弗朗霍夫協會模式是德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在弗朗霍夫協會模式下,高校主要承擔科學研究工作以及根據企業用人需求進行創新型人才培養;政府提供經費支持,企業提供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條件,并充分發揮其營銷能力。圖2為弗朗霍夫協會運作模式,協會運作研究資金中工業占比 30% ,基金和特別基金占比 32% ,政府占比 28% 。其中,工業資金主要用于應用研究,基金和特別基金主要應用于競爭力研究[4。在該模式中,企業以較低成本從高校獲得技術優勢,同時企業為高校科研成果轉化提供平臺。
圖2弗朗霍夫協會模式

(二)國內典型模式
根據依托主體的不同,我國高等教育創新型人才培養主要分為高校主體、項目主體、聯合培養主體和區域合作主體四種模式[23]。
1.依托高校主體
第一,成立學科性公司。例如,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和浙江大學等國內重點知名985高校,基于自身學科優勢成立了具有核心技術、科研競爭力和發展前景的科技公司,實現了創新型人才培養與科技公司、基礎研究與技術創新、科學研究與企業(行業)產業化之間的相互支撐及良性循環2,高校產學研創新體系與學科性公司之間的主體關系如圖3所示。
第二,以高校為依托,創建大學生科技園區。截止到2021年末,科技部、教育部審批通過了11批次共計141家國家級大學生科技園區。
2.依托項目主體
第一,以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為依托,在重大攻關、核心戰略、重點工程等技術領域開展產學研合作,重點培養創新型人才。截止到目前,我國國家部委共計審批通過了2538個民用科技重大專項項目,立項金額高達7000 多億人民幣,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分別占比達到 72%.7% 和 21% 。
圖3高校產學研創新體系與學科性公司主體關系

第二,企業主導 + 政府引導,以簽訂科學研究合同的方式,對技術性創新項目進行聯合研究,科研成果轉化效率的提高與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并駕齊驅、互利共贏。
第三,組建產學研戰略聯盟,該模式是目前產學研合作創新型人才培養很受歡迎的一種模式。在產學研合作框架下,我國鋼鐵、汽車等夕陽產業以及新能源、光伏、信息技術、數字化經濟等朝陽產業創新型戰略聯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
3.依托聯合培養主體
新型產學研合作以培養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為重點任務,具體實現路徑主要有以下兩種。
第一,共建研究生工作站,校企合作利用各自優勢資源對研究生進行聯合培養。研究生根據企業技術需求尋找合適的研究課題,重點開展企業“卡脖子”技術攻關;企業利用自身市場資源和技術優勢,實現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高校利用企業技術平臺實現研究生的創新性培養。目前,該模式主要通過企校聯合創新中心、校企共建研發中心、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室、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產業學院等方式實現。例如,2024年度江蘇省新增286個研究生工作站,設站企業覆蓋信息科技、新材料、精密機械、新能源、汽車等行業,省內知名985高校均是主要合作高校。
第二,訂單式培養。高校以企業技術人才需求為出發點,為企業定向培養急需的創新型人才。該模式的主要特點是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企業實時對高校人才培養進行指導和監督,突出了企業的用人主體地位。
4.依托區域合作主體
區域合作是指高校、科研機構及企業依據地方區域及行業(產業)優勢開展的一種產學研合作新模式。例如,廣東省會同教育、科技等相關國家部委,通過加盟的方式吸引了100多家高校、30多家科研機構和200多家全國各地知名企業,構建了高標準的產學研示范科學研究平臺,該模式極大地提高和促進了廣東及珠三角地區的科學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國內外成功經驗的共性規律
通過分析國內外典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可以總結出基于產學研合作和地方區域行業(產業)優勢的高等教育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一般性規律。
第一,注重創新能力與創新精神培養,通過產學研合作,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系統化培養,以滿足行業對創新型人才的用人需求。
第二,立足主體優勢,協同育人,企業借助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平臺優勢,實現技術突破和科技人才培養,高校和科研機構借助企業資本優勢,推動學術交流和科技成果轉化,三者之間相互合作、互利共贏。
第三,加強政府引導作用,強化政府組織、管理和協調的功能作用,即政府通過多種途徑鼓勵企業和高校積極參與產學研合作以及創新型人才培養。
四、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研究
下文從動力機制和運行機制兩方面進行研究。
(一)動力機制研究
從動力系統構成要素出發,產學研合作創新型人才培養動力機制主要包括政策體系框架、形成要件、形成動力、形成路徑四個部分。
1.政策體系框架
產學研合作創新型人才培養動力系統模型如圖4所示,該模型以“三螺旋\"理論為基礎25,模型研究的主要內容不是各參與方本身,重點研究的內容是各參與方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產學研三者之間遵循動力(利益)一致性原則,即各參與方既是主要決策者,又是重點參與者,產學研之間相互作用、互利共贏。
圖4“三螺旋\"動力系統模型

2.形成要件
“三螺旋\"動力系統的形成要件主要體現在科學分工、組織協調、利益分配三個方面。分工上,高校與科研機構是科學技術創新的主體,主要為合作企業提供技術支撐,而企業利用設備、資本和市場優勢,通過市場需求研判,為合作提供精準的科學研究方向。組織協調上,企業負責宏觀指導,構建保障體系和人才培養監督評估機制,高校則根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并進行有針對性的創新型人才培養。利益分配上,高校利用企業優勢資源,進行創新型人才培養,企業則利用高校培養的創新型人才,進行技術難題的攻關,同時實現高校和科研機構科學技術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三者之間相互作用、互利共贏。
3.形成動力
基于“三螺旋\"動力系統的產學研合作創新型人才培養驅動力主要表現為市場驅動、政府調控、資本投入及個人自我實現四個方面。市場是科技創新成果價值檢驗的重要場所,在“市場 + 利益\"雙重驅動下,通過創新知識和創新技術交易的方式,產學研合作驅動下的創新型人才培養得到了多種形式的實踐驗證。政府的人才市場調控既有以法律、法規為主的強制力調控,又有以利益吸引、政策扶持、環境營造等為主的自由調控,調控方式多樣化、柔性好。資本投人是科技研發和產品迭代的核心,也是產學研合作順利實施的支點,更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關鍵;通過學習他人知識,更新個人知識儲備,以合作促發展是產學研融合的原動力。
4.形成路徑
形成路徑是動力系統運行的關鍵環節,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形成路徑主要包括專業設置、質量保障、考核評價及企業參與四個方面。在專業設置上,根據行業和企業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制定具體的課程層面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培養目標。在質量保障上,提出切合實際的挑戰目標,科學制定產學研合作管理制度,以建立和完善質量保障體系。在考核評價上,構建多元、多面、多維度的考核評價機制,并促進其在更大范圍內推廣應用。在企業參與上,采取經濟利益按勞分配、科研成果共享等方式,充分調動企業參與產學研合作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積極性。
(二)運行機制研究
為了保證產學研合作創新型人才培養順利實施,在構建的基于動力系統四要素的機制基礎上,著眼于人才培養全過程,從人才開發、考核評價、流動及共享和利益分配四個方面構建運行機制。
1.人才開發機制
為了保證創新型人才培養效果,人才培養過程需要做好職業規劃和過程培養,在確立個人職業規劃時,需要重點考慮職業定位的廣度、自標設定的彈性以及通道設計的橫向溝通渠道。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明確提出創新型人才培養所需具備的知識和能力層面的培養目標。在專業層面上,要設計一套以行業需求為導向,能夠提高學生“知識 + 能力 + 素質”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新模式。在教學執行層面上,教師要通過學習、交流、調研等多種手段,充分了解行業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現狀以及未來需求的發展趨勢。在培養對象層面上,課堂授課環節要體現“以學生為中心”,在學生進行創新知識和創新能力培養的同時,注重對自我品格的塑造。
2.考核評價機制
為了保證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的順利運行,一方面,要從人員調配、崗位職責、項目執行、績效考核、獎懲激勵等方面建立考核機制,保障各參與主體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另一方面,要從人員變動、協作方式、資源對接、知識產權、利益分配等方面建立協調機制,預防可能出現的矛盾與沖突。考核評價機制主要包括:(1)建立合理、易操作的人才篩選和評價系統,避免出現只重視學歷和資歷、忽略能力和業績的錯誤做法;(2)制定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人才普升制度,多層次、多渠道、多維度地選拔優秀創新型人才;(3)從人才儲備的角度,做好人才培育。
3.流動和共享機制
人才流動是指人才在相同行業、不同崗位以及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之間的流動(即“跳槽”。人才共享是指通過有償使用、借調、政府引導等形式實現不同部門之間的人才共用和知識共享。人才流動和共享是人力資源在長期發展和管理中出現的創新范式,人才流動和共享機制的運行可以從如下兩個方面著手:(1)健全人才流動機制,構建人才市場化服務體系,建立、健全人才市場競爭機制,發揮市場在人才選拔、人才使用以及人才流動過程中的主觀調控作用;(2)設立合理的人才退出機制,利用反向壓力激發人才的潛能、工作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4.利益分配機制
創新型人才產生的經濟效益需要按照人才資本價值與付出、人才貢獻度與酬勞相匹配的原則進行合理分配,具體有:(1)實行按勞動性質、任務量大小、職責輕重等創新型收入分配制度;(2)探索按設備、廠房、技術和生產管理等要素進行分配的實現辦法,鼓勵企業吸納有特殊貢獻的人才;(3)探索把知識、管理、專利、商標等無形資產進行有償轉移的制度和具體做法。
五、人才培養效果驗證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是全國唯一一所以汽車命名并具有鮮明汽車特色的高等學府。學校依托東風汽車公司,在汽車研發及制造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有深厚的行業和工程背景。
(一)產學研合作條件
學校立足于汽車行業和中部地區經濟發展,堅持走產學研創深度融合的特色發展之路,以東風汽車公司為依托,與十堰及周邊地區的汽車制造企業、事業單位產學研深度合作,與國內300余家汽車制造企業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建設了國家級、省級和市級人才培養(實習實訓)基地。同時,學校積極參與由襄陽市人民政府、武漢理工大學、東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等15家單位共同組建的湖北隆中實驗室,致力于汽車復合材料及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和創新型人才培養。
(二)創新型人才培養效果
學校借鑒國內外典型人才培養模式,積極踐行創新型人才培養動力機制和運行機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過與十堰及周邊地區汽車產業(行業)產學研深度合作,獲批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省級科技進步獎在內的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40余項,參與制定國家標準5項。學校支持在校大學生參加汽車造型設計大賽、智能車競賽、大學生方程式汽車大賽等多種極具“汽車特色\"的國家級A類賽事,獲得國家級獎項450余項,獲獎學生達2000余人次。“東風HUAT車隊\"通過與東風商用車有限公司校企產學研深度合作,在2012年、2015年、2017年三次問鼎“中國大學生方程式汽車大賽”總冠軍,并代表中國赴國外參賽,成為在F1賽場上第一個完成所有比賽項目的中國車隊。2022年,該車隊獲得全國油車第2名、電車第3名、無人車第5名的好成績。通過產學研合作模式,利用汽車零部件檢測國家重點實驗室一“汽車虛擬仿真\"實驗室、制造裝備數字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一汽車制造自動化分中心及智能制造國家專精特新產業學院等教科研平臺,向汽車研發及智能制造領域輸送了一批創新型人才,幫助企業解決了汽車零部件超精密測量、汽車智能制造裝備、新能源汽車研發、智能AGV及無人駕駛、汽車CAE分析等領域的技術難題。
六、結論
本文通過文獻解析,多角度地分析了國內外產學研合作創新型人才培養現狀,總結出創新型人才培養存在著研究視角單一、共性規律不突出、機制不聚焦等短板和不足;從參與主體多元化、項目協同驅動、動力一致性驅動三個方面,深入分析了產學研合作與創新型人才培養之間的聯動關系;通過分析國內外典型人才培養模式,總結出了產學研合作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一般性規律;基于“三螺旋\"理論,從動力系統構成要素出發,立足于人才培養全過程,多方位研究了創新型人才培養新機制;聚焦有鮮明汽車特色的高校人才培養,驗證了在產學研合作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作用下的人才培養效果。
參考文獻:
[1]NAM GYEONG MIN,DAE GEON,SANG OK.HowResources of Universities Influence Industry Cooperation[J].Journal of Open Innovation,2019(1).
[2]蔣慕東,仇新明.美國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對我國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啟示[.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6).
[3] 傅茜,聶風華.多位一體的創新集群發展模式—德國亞琛工業大學產學研合作模式的研究與啟示]中國高校科技,2019(3).
[4]侯浩翔.密歇根大學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啟示Ⅲ].高教探索,2020(5).
[5]陳新忠,康誠軒.行業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問題與出路——基于英國皇家農業大學的經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3).
[6]吳中超.“雙鏈融合”應用型大學的產學研協同創新運行機制分析[].宏觀經濟管理,2020(4).
[7]吳中超.RIS框架下應用型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與區域產業對接機制研究.中國高校科技,2020(6).
[8] 李含,侯麗華,張強.“產學研合作\"背景下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協同機制探析[.黑龍江科學,2020(13).
[9]姚美娟,汪利.產學研合作視角下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研究[].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0(8).
[10]余曉芳,劉耀東.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背景下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研究[].理論月刊,2019(12).
[11]吳潔,車曉靜,盛永祥,等.基于三方演化博弈的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19(1).
[12]孫燕芳.從產學研合作到協同創新的演變路徑——評《美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研究》D.中國高校科技,2020(10).
[13]孫天慈,孟宇.英國創新模式下的產學研合作落后于美國?——基于大學知識生產與轉移的考察Ⅲ].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2(1).
[14]陳恒,初國剛,侯建.國內外產學研合作培養創新型人才模式比較分析D].中國科技論壇,2018,(1).
[15]楊帆.中外產學研合作模式對比研究與思考[].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35).
[16]武學超.美國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建設與經驗——以I/UCRC模式為例[].中國高教研究,2012(4).
[17]常喬麗,胡德鑫.日本產學官合作助推創新生態系統建設的實踐經驗及其對中國產學研融合發展的啟示科技管理研究,2024(2).
[18]王佳桐,馮旭芳,章曼娜.韓國產業教育與產學研合作基本計劃的動因、現狀及啟示.教育與職業,2023(13).
[19]李曉慧,賀德方,彭潔.美、日、德產學研合作模式及啟示].科技導報,2017(19).
[20]王佳桐,闕明坤,馮旭芳.韓國產學合作先導大學培育3.0計劃:出臺動因、實施路徑及借鑒].職教論壇,2023(4).
[21]朱旌.美國科技孵化器如何孵化“成功\"[N].經濟日報,2017-02-09(11).
[22]王音音.英國\"三明治\"人才培養模式對我國高職教育的啟示[].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4).
[23]鄭麗霞,翟磊.產學研合作項目模式與高校科研績效—Ramp;D投入的中介作用[].科技管理研究,2017(2).
[24]高曉偉,何海燕,張萌.高校學科性公司產學研用創新過程研究[].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16).
[25]王琳琳,王光輝,陳剛.基于三螺旋理論的中國城市間產學研創新合作網絡結構特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