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25)07-0046-05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體育與健康課程要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主要是指學生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包括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等方面。”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余立峰老師指出:從有效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方面看,教學內容、教學組織、教法學法和教學評價4個因素是當前課堂轉型的落腳點,教法、學法轉型是關鍵[1]。教法、學法問題化轉型是用更多問題式、啟發(fā)式教學引導真實學習的發(fā)生[2],促使學生自主探究、討論辨析,落實學科實踐、突破的關鍵問題。基于此,以教法、學法問題化為切入點,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變換形式、優(yōu)化問題預設等方法,可探究以問題引領的高效課堂教學,為課堂轉型的深入推進提供實踐案例。具體思路如圖1所示。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解惑有方法
區(qū)別于以往“教師提問,學生作答”的提問方式,問題化教學強調學生對問題、對情境的多維思考與深入探究。以學生自主為前提,教師引導學生,進而推動課堂教學。因此,教師需要設計一定的教學情境,通過情境將問題具象化,利用情境來引導學生提問、回答。
(一)把握探究情境,引導認知建構
在課堂中體育教師可通過結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讓學生在發(fā)現(xiàn)問題的過程中激發(fā)問題意識,嘗試理解知識技能并解答問題,讓學習活動開始發(fā)生。由此,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嘗試建構學習框架。這既是獲得知識的過程,又是掌握學習方法的開端。
課例:《雙手投擲動作方法1:原地頭后投球》
在準備活動部分的練習前擲“5米黃線、8米紅線位置”環(huán)節(jié),提問:“雙手頭上傳球,身體有哪些部位參與了用力?”和“投出距離變長時,雙手頭上傳球,身體參與發(fā)力部位有哪些變化?”引發(fā)學生去思考接下來該怎么做,探究這兩個問題并嘗試練習。通過師生和學生間的交流,大部分學生認為:“黃線處投擲,只需要手腕、手臂,而在紅線處投擲,就需要手腕、手臂及腰和腿部共同發(fā)力。”
本課以“投出距離變長”為探究點,通過問題“身體有哪些部位參與了用力”到“身體參與發(fā)力部位有哪些變化”的遞進,引導學生思考。通過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使學生能夠深人思考運動技能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的特點。學生回答的投擲實心球的身體部位和動作發(fā)力及原理,展現(xiàn)了其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因此他們也體會到了知識探究所帶來的樂趣和滿足感,并愿意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同時,教師也掌握了學生對動作的認知情況,從而打造高效課堂。
(二)創(chuàng)設實際情境,激發(fā)思維意識
科學實踐是指學生運用學科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問題化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對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突出落實學科實踐,從而引發(fā)學生思考。在體育課堂教學中,需重視學生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玩一玩”“投一投”看似是簡單的動作,體驗起來卻大有成效。
課例:《雙手投擲練習方法1:原地頭后投球》
在玩一玩“看誰投得準”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通過要求學生原地雙手頭上前擲“籃球”動作,由玩“投”中地上圈,再到“投”籃板上貼畫圈,來引導提問學生:“你是怎么投得這么準?”學生會展示自己的發(fā)力,體驗投得準的動作:“籃板上那個我把球投得要高,還得力量大;地上那個投的圈,對準角度就夠了。”可見,設置不同的場景體驗,動作也隨之變化,如此不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良好氛圍,還不斷摸索并講出“投準需要的力量和適宜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觀點。
圖1教法學法問題化實踐思路

(三)模擬比賽情境,引發(fā)實踐意識
核心素養(yǎng)中的運動能力是指學生在體育運動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綜合能力,包括體能、運動認知與技戰(zhàn)術、體育展示和比賽。因此,問題化教學的開展能夠推動“學、練、賽”一體化,同時在比賽中的思考能夠推動問題化教學的開展。模擬比賽情境、開展體育技能與戰(zhàn)術均需要比賽方式適用于比賽實踐,也符合《課程標準》“創(chuàng)設貼近生活、具有較強應用性的情境”要求。它需要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合理選擇生活情境,挖掘真實情境價值,注重學以致用。
課例:《雙手投擲練習方法2:雙手頭后前擲實心球》
教學中,將關鍵問題“如何發(fā)力”貫穿于課堂教學中。從組織學生持球坐姿投擲練習,使其感受上半身發(fā)力動作,再到跪姿練習發(fā)力,感受、膝關節(jié)的參與發(fā)力。不時追問學生感受的變化并相互交流,幫助學生經過實踐感悟由下髖、腰至上的手、指尖的發(fā)力順序原理,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并躍躍欲試,看看誰更厲害。最后組織比賽“投”三條線,5米黃線、7米藍線、8米紅線。每超過一條線就晉升一級,超過紅線為本節(jié)課冠軍組,晉升為本單元教學的助教“小老師”,幫助其他同學共同進步。
通過主題內容在課堂中真實情境化的呈現(xiàn),可以培養(yǎng)學生活學活用意識,引導“學一學”體驗參與其中并“賽一賽”,建立交流與互動,激勵學生重新梳理知識體系。
二、巧變問題形式,讓策略有妙招
問題是教法學法問題化的核心,問題提出的時機是影響問題化教學效率的直接因素。任務單是問題化的有效助推器。因此,教法學法問題化要求教師梳理教材知識點并結合學生學情,將備課中預設的若干問題置于教學情境中,并采用不同的問題形式,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能夠基于問題并解決問題,進而指向教學目標和教學價值,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培育其核心素養(yǎng)。
(一)緊繞關鍵問題,引領教育教學
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體育課堂要求以關鍵問題為教學引導,設計有內在邏輯的問題串,從而推動教學活動,促進學生新知識的構建,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在體育課堂上,力求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轉變“教我學”為“我要學”,并使其能夠以自己的思維邏輯提出個人見解。
課例:《雙手投擲練習方法3:雙手頭后前擲實心球》
由此課時的關鍵問題“最后發(fā)力”引發(fā)出相關問題串,即“跳”與“不跳”之爭,再讓學生探究體驗,并在做出選擇“分組”后,進行對照比賽,通過實踐來檢驗。
課堂中通過有趣的比賽情境,讓學生實踐探索,通過對多樣問題的處理來發(fā)散思維,進而形成辯證批判的意識。以關鍵問題為驅動,引導學習過程,可提升教學效果,讓學有所問,問有所得。
(二)巧用驅動問題,提高過程參與
驅動問題一方面是對關鍵問題的詮釋,另一方面也是鏈接課堂環(huán)節(jié)的暗線。合理地設計驅動問題、巧妙地運用驅動問題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激發(fā)學習的主動性。教師創(chuàng)設“以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需要把握教學關鍵問題并設計導入至具有逐步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中,以此來驅動學生去探究問題,投入參與課堂活動,促進深度學習的發(fā)生。例如,在《多種形式的雙手投擲動作方法4:前擲實心球投準》中,將“觀摩體驗 $$ 問題討論 $$ 展示互評 $$ 小結提升”四個環(huán)節(jié)貫穿于課堂基本部分。可將“你能不能準確投中目標?”“你是怎樣投中目標?”作為驅動問題,分別在觀摩體驗和展示互評中拋出。前者激發(fā)學生對技術動作標準的探究,后者則激發(fā)學生對投擲實心球實際應用和提高的探索,具體環(huán)節(jié)如圖2。
以驅動問題為推進的教法學法問題化課堂,需要教師在講解糾錯時精簡扼要,并把課堂真正地還給學生。以任務來驅動實踐、體驗,讓小組積極合作、討論并提出新的問題來探討、辯證、批判、總結,培養(yǎng)學生挑戰(zhàn)任務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三)善用疊加追問,緊密學練關系
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體育課堂要求以關鍵問題為教學引導,設計有內在邏輯的問題串,從而推動教學活動,促進學生新知識的構建,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課堂教學中追問是較有成效的直接方法。“追問”本質上是“問題串”鏈接教學內容的具象化表現(xiàn),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串,可以引導學生向關鍵問題前進,并在追問中達成教學目標的關鍵問題。課堂教學中可對關鍵問題多層分解,以引導師生或生生互動學習,讓問題顯現(xiàn)并加深悟透,從而有效體驗與提升學生的思維力和表達力。
課例:《雙手投擲練習方法2:雙手頭后前擲實心球》
教學中,設置“同樣姿勢投擲不同距離一不同姿勢投擲同樣距離”貫穿課堂學習,運用追問方式層層遞進促進學習的深入。
師(提問):跪姿雙手前擲實心球過距離5米黃線處,你身體哪些部位發(fā)力?
生:通過手指、手腕等部位把球投出去。
師(追問):同樣姿勢前擲實心球過距離7米藍線處,你身體哪些部位發(fā)力,用力有什么變化?
生:現(xiàn)在用上了腰部。
生(小部分):也用上了膝蓋。
師(疊加追問):剛聽到同學們大部分說用到腰、手發(fā)力,小部分同學還說到了膝關節(jié)也用到了,思考一下如果再加大投擲距離到8米的紅線處,如何做?
師(跟進追問):如果站著投怎么樣?
圖2驅動問題在課堂環(huán)節(jié)中的插入

問題串疊加追問的方式充分發(fā)揮了教師在課堂中的引導作用,逐層深入的問題引導步步深入,找準時機善于追問,不斷吸引學生的有效注意,讓注意力與思考并行,發(fā)生“火花”,最終完全領悟雙手頭上前擲實心球的發(fā)力順序,實現(xiàn)玩中學,學有思。
三、優(yōu)化問題預設,讓實踐有成效
(一)嘗試自主學習,養(yǎng)成良好習慣
啟用問題引領式展開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使問題引領并啟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可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自主學習探究能力,最終形成良好的習慣。
課例:《雙手投擲練習方法2:雙手頭后前擲實心球》
教學中,設置“不同姿勢投擲同一距離”學習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體會“坐姿 $$ 跪姿 $$ 站姿”不同姿勢下投擲相同距離的5米黃線處。師生互動交流并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思考“不同姿勢下參與的身體部位”。在大部分人認識一致后,再設置“選定最佳姿勢投擲不同距離”的學習環(huán)節(jié),嘗試讓學在體驗中領悟出由下往上
的發(fā)力順序。
這一過程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為主”的體育課堂教學特點。先行組織自主學習,教師再適時引導,師生討論,學生自主嘗試、領悟要領心得,成功感的喜悅則展現(xiàn)了玩中學有所樂的獲得感。解決了一堂體育課中的關鍵問題,相當于達成了本堂課的教學目的,進而有利于學生對知識技能的理解與掌握。
(二)小組互幫合作,培養(yǎng)責任意識
教法學法問題化是教學組織小組化的必要前提,問題化所引發(fā)的小組討論,能夠直接推動教學組織的轉型。課堂教學小組化的實施,讓合作交流不斷深入。在實心球練習中不能忽視“安全教育”,而通過學習合作互助、相互協(xié)作,可獲得更多的安全保障和交流機會。通過交際和表達,學生個人的自主意愿和責任感則會增強,進而主動分析與思考,提升個人的核心素養(yǎng)。
課例:《雙手投擲動作方法3:雙手頭后前擲實心球》
教學中,持球嘗試練習環(huán)節(jié),師生“安全責任”意識提問:

師:投出的球什么時候去撿?生:沉默。師:準備投時,前面有同學在撿球,你投出去會怎樣?生:會砸到同學。師:(追問)是否會受傷,或更嚴重情況出現(xiàn)?生:點頭目視老師。師:(繼續(xù)追問)那什么時候可以出去撿球,怎么避免傷害?生:間距拉大一些,聽老師指揮有序練習和撿球,如果前面有人,就等一下。
在相互問答中,可以讓問題式教學達成共識,并滲透出安全教育,以保障課堂“安全教育組織佳”,落實課堂主動規(guī)避運動傷害和危險的意識與行為。
(三)問題促進評價,共享成功喜悅
評價是師生互動和提升課堂學習效率的有效方式。本單元教學主要采用小組評價、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點評的形式,多樣評價方式并注重過程性評價,可不斷激勵思考探究和參與興趣,促進有意注意和深度學習,共享結果性評價并展現(xiàn)成果,共享成功。
在《雙手投擲實心球》大單元教學中,設置小組合作比“投遠”的環(huán)節(jié)。組內有小部分學生總能投的很遠,也有的不盡如人意。讓小組內相互協(xié)作,各組間組織比賽,“一個比一個”面對面派出代表,兩人對比,誰贏得一分,看最后積分高者獲勝。各自紛紛圍起討論研究戰(zhàn)術,“田忌賽馬”的場景便再次展現(xiàn)在課堂中。
教師的提問應當更多地聚焦在學練的目的與意義上,如享受比賽過程,淡化輸贏結果,團隊合作、包容、進步等。評價過程需敞開心扉,只有這樣,課堂評價才能促進學生發(fā)展,體驗賽事快樂。
四、教學相長:對教法學法問題化教學的反思
(一)以教助學
教法學法問題化是課堂轉向的重要途經,是教學內容結構化和教學組織小組化的實現(xiàn)媒介。問題化教學要求教師能夠深刻理解教材、理解課程內容,把握大單元大概念,突破課程關鍵問題。因此,教法學法問題化轉型能夠促進教師自身專業(yè)成長,從課程的高度構建適合學生的單元、課程,從而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做到以教助學。
(二)以學助教
教法學法問題化以學生為主體,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為本”,給予了學生充分的探索和實踐。教師不僅需要設計問題、構建問題串,同時要根據(jù)學生的課堂情況,及時調整預設問題,引導學生突破關鍵問題。因此,教法學法問題化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教學理念,要從學生的角度及時調整、完善,做到以學助教。
五、結語
教法學法問題化是課堂轉型的重要途經。教師通過問題引領教學,從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活動,實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余立峰.課堂轉型: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地的必然[J].中國學校體育,2021,40(12).
[2]余立峰.課堂轉型讓“以體育人”真正落地—在“衢州市課題成果推廣暨長三角體育名師工作室聯(lián)盟啟動活動”中的發(fā)言[J].體育教學,2022,42(05).
(1.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qū)羅峰實驗學校 310000)(2.浙江省杭州市育才大城北學校310000)(E-mail:149142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