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5128(2025)08-0034-07
作者簡介:葛天博,男,安徽濉溪人,紹興文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法學博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2024年7月20日,教育部高校思政課教學指導委員會為深入推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進思政課,在西安召開專門工作會。提出“持續增強黨的理論創新最新成果入腦入心效果\"[1]。宣傳此次全會精神既是構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課程教材體系進入課堂的階段性任務,也是堅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豐富教學內容,不斷培養高質量青年創新人才的長期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盵2]23這就要求思政課全要素推進全空間教與學的統一,為大學生提供更加具有體感的認知空間,從而深切領會思政課的實時性思想。以身體一大腦一認知為基本結構模型的具身認知理論,打破了傳統的認知思維路向,為“一二三課堂\"協同深化大學生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內化思政素養提供了新的角度。
一、具身認知化解“低頭率”的邏輯
具身認知的全部要義在于“認知基于身體,根植于情境”[3]86。具身認知不僅引發心理學界關于存在與意識之間關系的再深入試驗,而且在教育界也引發一場如何通過具身認知提升學習者關于知識對象化的具身思考。具身認知以體驗、操作、親歷等能夠表征身體與環境互動的動詞作為關鍵詞,對克服面向大學生講授思政課過程中形成的抽象難解現象,提升思政課教學質效具有很強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一)具身認知的理論基礎
具身認知的探討最初是從心智具有具身性或具身心智的思考開始,本質是心身關系的統一,強調具身嵌入的認知模式。19世紀,德國哲學家胡塞爾、海德格爾基于以“現象”“存在\"的概念超越笛卡爾關于二元世界的劃分,提出人認識世界的方式是用人的身體與世界中其他物體的互動,在互動的過程中獲得對世界的認知。隨后,法國身體現象學代表人物梅洛-龐蒂提出“具身的主體性\"概念,以胡塞爾“回到事實本身\"和海德格爾\"共在\"為基礎建立起具身認知的哲學思想,表達了知覺、身體和世界是一個統一體的具身認知新讞。20世紀60年代,心理學借助計算和信息科學的翅膀,在鏡像神經元肯定身體作用世界的動作刺激主體思維和理解的過程中,形成了心理學領域中作為思考身心關系的理論范式,并在與離身認知斗爭的過程中形成了三個基本特征,即處于環境中的身體狀態直接影響身體主體認知過程的進程,大腦與身體對周遭環境的感覺和應變在認知形成中具有重要地位,大腦、身體、環境構成為主體提供認知的復雜系統。
具身認知理論認為,認知是人的生理與心理的互動結果,個體的生理體驗會直接影響其心理狀態。例如,身體的姿勢、動作和感覺能夠“激活”或影響個體的情緒和思維模式。美國學者西恩·貝洛克認為:“脖子以下進行的動作會對脖子以上進行的思考造成強烈的影響?!盵4]前言5幾乎同一時間,德國學者露特·E.施瓦茨和弗里德黑爾姆·施瓦茨提出,具身認知或者具身化指的是“思想的身體化,即身體與心靈之間的關聯”[5]8。也就是說,學習者在接受思想闡釋的過程中,大腦一定在思考。然而,大腦的思考質效并非大腦皮層構造決定的理解能力所給,而是來自身體對于思想具象的感受。
個體的學習、記憶、解決問題等認知能力的發展,都是通過身體在具體環境中的體驗來實現的。例如,嬰兒通過摸、抓、咬等方式來探索世界,這些體驗直接影響他們的認知發展。由于身體曾經的感受可以作為一種經驗的表達,所以,個體使用身體經驗作為隱喻來理解和表達抽象概念。人們常常用身體冷暖來描述情感的冷暖(如“她對我的冷淡讓我心寒”),用物理的輕重感來描述心理負擔的輕重(如“這件事讓我如釋重負”)。此種比喻之所以能夠產生講者與聽者之間的共鳴,原因在于二者曾經有過相同的或者類似的對\"心寒”“重負”的身體體驗。具身認知理論提倡在教育和學習領域,通過身體活動、實踐操作和親身體驗來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這種方法與傳統的課堂學習相比,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習效果。
(二)具身認知提升理論內化的機理
具身認知強調以身體為主體性的認知,開啟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視角和方法。學習者通過參與社會和政治活動,經由身體體驗理解抽象的政治理論,更能有利于加深對政治理論的理解和內化。類似模擬論證辯論、非形式邏輯推理等活動,促進學習者身體力行地體驗理論實踐化,增強理論的主體化。尤其是在道德觀念和精神涵養的塑造方面,具身認知理論主張身體行為影響心理狀態,從而幫助促進正確道德觀的形成。例如,有組織開展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社區互助等身體活動,不僅有助于培養團隊精神和責任感,而且能夠深化對社會公德的認同和踐行。
具身化教學能夠提升課堂的吸引力和學生主體性。身體的任何體驗離不開周圍環境的作用,創設具有情感共鳴和身體參與的學習情境,如角色扮演、實地考察等,可以極大地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這種教學方法能夠更好地捕捉大學生的注意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加生動和易于接受。在身體感受環境的過程中,實際上促成了身體與環境的互動,而這種互動又增強了身體的感受。故利用身體動作和環境互動的教學模式,增加師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習材料之間的交互性,例如通過分眾式學習、互動討論等方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
具身認知能夠促進主體價值觀與行為的一致性。身體行為能夠反過來影響心理態度,因此,通過組織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社會實踐等,可以使學生在行動中體會和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用具身認知理論,鼓勵學生將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行動中,借助結果與過程相統一原則檢驗學習成果,反觀實現知識與行為統一的吻合度。通過知行合一中活動效果的即時反饋,利用身體動作和表情來捕捉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情感反應,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從而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除此之外,具身化的教學要求教育者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關聯,通過社會實踐中的實際問題來引導學習,提高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學習和體驗,加深知識轉化的速度。
(三)具身認知消解理論無感的困難
對大學生而言,思政課包含大量的哲學理論和知識實踐。由于大學生缺乏實際工作經驗,社會經驗也相對有限,他們難以從昨天、今天與明天出發理解“以師為師,師從師出\"的思政課教育理念、價值與目標。傳統的“教育與教學乃是一種純粹的觀念傳遞和心智培養,發生在人的‘脖頸之上’,身體僅僅被當成一個‘容器’,是一個把心智帶到課堂的‘載體\"”[6]。在知識傳播過程中,以講授作為主要方式的思政課教學,遠遠不能輸出成就實踐體驗的真實。精神只有通過創造置身其中的環境中才能被主體實現身心同步的認知,不言而喻,具身化的體驗價值不言而喻。
印度學者克里希那穆提認為,教育的目標在于解放心靈,而解放心靈是受教育者能夠理解“為了整個人類”[7]16的責任。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的思政課體系包含了豐富的哲學思考與科學概念,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優秀文化與西方現代文明成果相互借鑒的最新成果,體現了中華文明新形態。諸多核心概念折射了中國共產黨一百多年領導中華民族革命、建設、改革的民族精神,語義學難以通過概念分析向受眾傳遞概念內涵的精神。在概念到概念的詮釋空間,以現實的可感為基礎的精神化只能以可感的現實為內容。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作為意識空間的理論實踐,需要在社會生活中得到鞏固、深化和檢驗,而大學生的社會環境,包括家庭、媒體、互聯網等,對他們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的影響遠比課堂時間更長,力度更大。課下與課上的分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的效果。思政課的主陣地是高校課堂,課下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則圍繞本專業開展教學、實踐活動。課堂的思政教育與課下的思政教育之間缺乏連貫性,即便在專業課堂上增添課程思政,也難以改變課下思政教育脫節的這一現狀,導致教學內容認同感低,甚至可能產生知識同構理解異構的反差。
二、具身化教學場景的組織
認知沖突的背后是信息傳播過程中僅僅停留在了解和交流階段,忽略了傳播主體與受眾主體之間是否真正達到一致理解。面向大學生實施思政課的教學設計、組織、實施與評價主要以書齋講授為方式,信息接收者始終處于身心二元分離的“離身”狀態。
(一)開發身體一視域一理解的可視化教學資源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進入新時代取得的矚目成就,為大學生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供了具身化比較。美國學者 R?M? 加涅提出:“對認識工具而言,視覺成分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特點。\"[8]208大學生對當前國家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表示高度認可,其依據不僅有久久為功的課堂教學,而且更主要的影響是那種看到與感受到的物化的直接信息反饋。高度認可的對象是大學生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身體感受,如快捷便利的高鐵、可望可及的城市建設以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手機支付工具??梢娕c可感的現實器物的存在與大腦理解能夠建立親和關系,具身認知幫助大學生理解理論的作用毋庸置疑。
視覺需要對象的存在才能刺激人的感知,因此,能夠與身體形成互動的教學資源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使身體器官形成體感。現代教育技術最為突出的特征之一是將散發油墨味的教材通過多媒體、網絡轉化為可視化圖像,隨著VR技術在教育領域里的迅速應用,模擬仿真課堂的出現,以一對多的教學轉變為仿真實環境中的人機對話與降維溝通的融合??梢暬虒W資源的開發,不僅把單調無聲的教材發展為互動有聲的視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由于語言水平帶來的理解性障礙。多元化供給可視化教學資源,實現技術無痕的具身沉浸,有利于大學生借助圖片、音像、視頻等教學資源快速進入思政意境。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的普遍運用和高度融合,特別是VisionPro的市場化,豐富具身化教學資源已經從設想成為現實。教學資源的可視化設計往往決定了具身化課堂的實現與效果。具身化教學的鮮明特征是構建具有浸潤體驗感的學習環境,通過身體全方位的感受,促進大腦思考。豐富的可讀性和可視化教學資源結合適當的教育方法,能夠更好地促進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在全球范圍內影響力的理解。開發教學資源是提升思政課效果的基石建設,應充分發揮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技術手段的作用,推進教學資源的具身化,幫助大學生進人中國歷史情境并激發他們已有“前見\"經驗和“我位”情感的運用。
(二)營造身體一術語一思維的具身化學習氛圍
思政課教學的首要隘口是概念理解,術語學習與環境空間有著直接關系。美國學者約翰·富蘭克林·博比特認為,母語的訓練主要是通過一個人普遍的社會和語言經驗來獲得的[9]201,“普遍的社會和語言經驗”可以孕育于土著社會的現實生活,也可以通過異國社會構建類似母語環境生成的現在生活。德國學者胡塞爾認為:“生活世界就是作為唯一實在的,通過直覺被給予的、被經驗并能被經驗到的世界?!盵10]58術語習得離不開生活經驗,既是思想的表達元素,又飽含了深邃的思想,探明思想深處的意涵不僅需要語言表達,而且需要語意碰撞。
大腦作為一個深受身體感受影響的信息綜合處理器官,身體上的經歷會對大腦的理解造成決定性的影響。身體和生活環境融為一體成就了具身認知[],這就決定了語言學習需要借助具身認知建立語言內涵的親歷。課堂教學往往以知識傳授作為傳統認知的主陣地,對于紙質傳媒時代,尤其是印刷術還處在油墨時代,傳授知識的單一方式與知識資源的單一來源決定了課堂教學采取講授規定了教學方法的選擇。隨著知識的存儲形態、傳播載體、產生速度以及獲取渠道多元化時代的到來,以講授為主要教學方法的課堂逐漸難以滿足學習者深人思考的訴求。因此,在以教師一人持續表達場域的觀念與行動逐漸成為課堂的主流意識驅使下,運用具身認知教學方法能夠提高學習者對術語的理解深度。
術語學習需要情境,積極構建思政文化空間,把課上由小眾學習的思政文化擴大為課下眾人共感的思政空間,創設術語全域教學環境,在課堂、校園、公寓等空間創造浸潤式術語學習氛圍,發揮中文自有的具身特質,調動大學生身體的“看\"“聽”\"說”\"思\"等感官體驗與心智活動。[12]深化文化元素融入式教育,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嵌人到思政課程當中,實施小班授課或一對一輔導等模式,增加術語討論練習。練習書寫是具身的表現之一,即能夠向大腦反饋信息的身體動作。通過術語書寫,幫助大學生深刻理解中國社會背景和價值觀念,引導大學生基于具身認知而進入深度思考。
(三)構建身體一文化一認知的具身化教學基地
以身體作為認知元點,在日常勞動過程中推動身心基于社會實踐空間的融合,推進勞動“化人\"的作用,不能離開具身認知環境的構建?;亟ㄔO是我國各行各業中發揮示范作用的榜樣工程,包括一些民間自我籌集經費建設的各種各樣的基地在內,都具有具身認知的教育功能。特別是那些體驗性基地,能夠為來訪者提供切身的具身認知場景,如農業基地、科技基地、采摘基地以及鄉村振興基地等。黨的十八大以來,各類基地建設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內涵上都取得了長足發展,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各個領域內的客觀化。組織大學生深入基地,參與基地建設或者生產,通過社會實踐的現實化接觸,增強大學生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成就物化的感受,從而建立具身認知,提升對思政課的親歷性理解。
德國學者赫爾巴特認為,倘使人的各種器官可以為興趣服務的話,那么興趣就會以行動出現。[13]149無論哪一種類型的基地,都能夠為實踐教育提供具身場景和氛圍。國內基地根據教育功能可以粗略劃分為技能型基地、德育型基地、綜合性基地等。農業種植基地可以歸屬技能型基地,公眾可以通過租用小塊農田,親自耕種,理解“粒粒皆辛苦\"的農耕生活;愛國主題教育基地屬于德育型基地,通過各種歷史人物故事、先進事跡的講述,歷史文物的觀賞等,理解家國文化;現代工業園基地屬于綜合性基地,集生產、觀光、教育于一體,以循跡溯源方式理解中國國情,參與“互聯網 + ”創業和人工智能制造、5G技術發展等研發生產過程,有助于促進大學生探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興趣產生。
基地具身化實踐在其本質上構成了以動作和體會為內容的\"語言”,群體基于實踐“語言\"形成了“共同領會”,由此促進了以精神理解為共識的共同體[14]87-99,這對大學生深層次接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起到課堂教學無法比擬的作用。高校針對基地研習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大學生通過深入觀察、體驗和交流來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在不同領域的具體實施情況,感悟理論的偉力;組織大學生通過多元化藝術表演形式,再現德育場景,強化體驗感;發揮綜合性教育基地具身化理解教學的實踐意義,開展諸如重走長征路等紅色實踐活動,運用互動性具身,讓大學生更直觀地了解中華民族共同富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成就。
三、具身化共情空間的建構
目前,“學校、家庭、社會協同推動思政課建設的合力沒有完全形成”[2]8。在協同統領下,營造各類基地的具身認知氛圍、構建系統的具身化勞動實踐體系、圍繞構建具身認知環境建立協同機制,統籌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的具身浸潤教育,為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讓身體動起來,其目標在于建立有效理解、消化、吸收所學內容的具身化共情空間。
(一)提升第一課堂的共情性教學效果
英國學者沛西·能提出,認識和行動往往是有機的統一,無論哪一方離開了統一體,另一方都要遭到破壞,這一點對于教育而言是最重要的事情。[15]208培養教師具備多學科專業理論,鼓勵教師在專業領域深耕細作,鼓勵教師修讀哲學、歷史、文化等人文社科類課程,具備跨學科知識和視野,提供系統化、全面性的課程研修活動。多途徑加強多學科理論學習,提供參加國內外各種形式的培訓、研討會以及交流活動,不斷提升多理論教學能力。另外,增加教師親身體驗和實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機會,增強教師對理論的具身化理解,和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具身化教學能力。
“思政課教師要有知識視野,除了具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之外,還要廣泛涉獵其他哲學社會科學以及自然科學的知識。\"[2]14-15當前,一定程度存在非思政課教師難以講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講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思政課教師難以講授經濟、文化、法治、生態以及理工類相關理論的問題。其中,術語表達能力不僅在大學生面前樹立了一道“難以理解”的藩籬,而且在思政課教師面前也自建了一道傳播思政精神的柵欄。因此,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為基礎,不斷拓展學科理論寬度與深度,是思政課教師在新時代講授黨的各種報告、會議精神的內在要求。
培養復合型師資隊伍促進具身認知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是面向大學生講授思政課的主體性保障。德國學者福祿培爾認為,精神與身體的培養沒有達到協調一致或可以說相互促進的人,在特定條件下也就不知道該如何運用自己的身體做自已要做的事情。16]202毫無疑問,這個結論不僅包括學習這項帶有推進人類知識進步得以成為現實的條件,而且包括教師隊伍在何種情形下才能明確并能夠行動起來的條件。面向大學生剖析中國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立德樹人目標對復合型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堅持“兩個結合”的教學理念,確保大學生全方位系統理解歷史方位與時代內涵。
(二)用好第二課堂的具身化實踐
大腦與身體在認知過程中強烈聯系的實質是生理和心理活動之間的信息往返計算,移動身體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想法。美國教育學家杜威認為,教育不能離開實踐,“從做中學”是其一直推廣的主張。[17]25勞動是親歷的綜合,通過勞動滿足人的需要是現實的具身認知。組織大學生深人接觸社會社區,在互動過程中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的感染力。在親歷的過程中,參與者除卻語言交流之外,還有肢體語言的互動,如補充語言意蘊的手勢。這些無聲的語言以一種特別的方式傳遞大學生的內心思考,體現了“思維過程的有機體延展”[18]211,從而能夠更加有效地施教,促進理解的主體性。
勞動是具身認知顯示認知表征的具身方式之一。認知主體在勞動的過程中,其認知活動的外部體驗從信息孤島發展轉化為信息鏈條,在全身移動刺激大腦思維的運行中,突破了德、智、體、美、勞各自獨立要素教育的界限[19],實現了具身與認知的融合。勞動主體在勞動過程中通過勞動工具的改變、勞動對象的選擇、勞動場景的體悟,在調動全身各個部分操作的過程中,激發大腦產生更加活躍的思考,并能夠形成刺激深入探討的疑問。人的認知“發生于社會實踐過程中\"[3]9,使用工具的觸摸行為的感受,以及交往過程中的體驗交流,形成了通過對話溝通相互理解的共情,并形成群體效應,促進大腦源源不斷產生新的思考。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偉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這場與歷史同向、同行、同進的實踐蘊藏著的實踐要求和具體行動。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勞動光榮、創造偉大是對人類文明進步規律的重要詮釋?!盵20]3-4構建具身化勞動體系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好地理解理論的實踐化,組織大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和參與農田耕作、工廠生產線操作等,能使期深入了解勞動的重要性以及對社會發展的貢獻。維系身體,就是維系于某個世界?!盵21]1%組織大學生到當地社區開展公益服務活動,參與養老院探訪、社區環境保護等,在這些過程中必然發生手勢、姿勢以及其他肢體語言,構成了具身認知的環境要素,可以深化大學生對國情、族情、民情、社情的“體認”,更有利于第二課堂的具身化共情教育。
(三)推進第三課堂的浸潤式協同
面向大學生深化思政課教學不是簡單的固定內容學習,而是需要文化空間的持久滋養,脫離共同的文化精神也就失去了認同的基礎。面向大學生構建共同精神家園是一個重要的任務,關注友好包容的學習環境、多文化交流、專業支持服務、多元教育資源以及社群建設等方面,營造互相尊重和理解的氛圍,并使每位大學生成為共同發展成長的一員。培育大學生社會成員責任感,鼓勵每個人都承擔起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社會責任,培養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節假日充分弘揚文化多樣性,舉辦各種文化交流活動增進彼此了解,推崇并尊重不同地區、民族以及風俗習慣之間的差異,增強社會凝聚力和民族內驅力。
環境是具身認知的要素之一,既包括認知主體“實時”的小環境,也包括“現時”的大環境。杜威認為,如果一個人的各種活動都與其他人發生了聯系,那么他就擁有了社會環境,由此喚醒他承擔某些后果的意識,塑造出在行為中的情感傾向。[22]13-17身體與環境的有效結合成就具身認知的教育和學習,反映了教育和人類自身發展的統一性。面向大學生“低頭族”作為思政課如何發力的時代之問,需要為教學過程中的具身認知建立“應時”的大環境,以補充有組織的具身認知“離線”后的“補位”。這就需要在黨委領導下,構建政府支持、高校負責、社會參與的多層次多部門培育具身認知的協同機制,充分推進具身認知的全民化和全域化。盡快建立完善相關政策法規,鼓勵社會機構開展相關活動,建立跨部門、跨領域的協調機制,組織和引導全社會力量參與到具身認知環境構建中來,這不僅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理解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而且也能提升全社會開展主題教育質效。
大的環境是由小的環境綜合而來,明確各部門職責與分工負責是協同構建具身認知大環境的前提。各級宣傳部門制定并實施相關面向大學生傳播革命精神的宣傳策略和計劃,開展媒體宣傳活動,制定面向大學生講授時事政治的中長期規劃,新聞發布會、專題報道等,提高公眾對具身認知重要性的認知,利用社交媒體平臺進行信息推廣;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充分協調組織,在學校課程中增加具身認知教學組織,制定培養計劃、統一教學大綱、統一教學方案、統一考核標準,建成具身化教學體系。作為思政課主陣地的馬克思主義學院,應采取校內校外相結合的方式,建構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載體多元的體系化傳播機制,促進思政教育具身化入腦入心。
人才的民族尊嚴與國家認同的意識,既是整個人類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道理所在,也是全球青年面對國際爭端維護世界和平的學理所需,更是青年發展賦能全球發展的哲理所求。中國當代大學生的思政課需要全社會形成“中國故事\"大家講的具身認知環境,尤其是中國式現代化取得的巨大成就,其鮮明的事實形成了具身認知的土壤環境。持久的思想魅力與科學的闡釋環境的具身化融合,不僅為面向大學生全過程的思政課教育開啟了具身認知的可行之路,而且為面向大學生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勇擔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責任提供了創新人才成長路徑。
參考文獻:
[1]高毅哲.深入推動三中全會精神進思政課[N].中國教育報,2024-07-26(2).
[2]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3]葉浩生.具身認知:原理與應用[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4]貝洛克.具身認知:身體如何影響思維和行為[M].李盼,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23.
[5]施瓦茨RE,施瓦茨F.具身認知[M].李雪,余萍,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23.
[6]葉浩生.身體與學習:具身認知及其對傳統教育觀的挑戰[J].教育研究,2015(4):104-114.
[7]克里希那穆提.教育就是解放心靈[M].張春城,唐超權,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8]加涅.教學設計原理(第五版修訂本)[M].王小明,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9]博比特.課程[M].劉幸,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
[10]胡塞爾.歐洲科學危機和超驗現象學[M].張慶熊,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11]葉浩生.具身認知:認知心理學的新取向[J].心理學進展,2010(5):705-710.
[12」常永才,孟雅君.中國比較教育研究方法的革新:文化人類學視角[J].比較教育研究,2004(12):14-17.
[13]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M].李其龍,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14]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M].張巍卓,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15]能.教育原理[M].王承緒,趙瑞瑛,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6]福祿培爾.人的教育[M].孫祖復,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7]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旭,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8]克拉克.放大心靈:具身、行為與認知延展[M].李艷鴿,胡水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22.
[19]劉良華.勞動教育何以成為\"五育\"融合的突破口[J].人民教育,2021(1):33-36.
[20]習近平.在慶?!拔逡籠"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1]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M].姜志輝,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22」杜威.杜威全集:中期著作(1899—1924):第9卷(1916)[M].俞吾金,孔慧,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Abstract:Improving the teachingqualityandeffectiveness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 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has becomeacrucial task for enhancing clasroom“atentiveness”andtruly achieving thegoalof making thecontent resonate instudents’mindsduringclassandlingerintheirheartsafterclass.Byreconstructingtheteachingspacefor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courses,collge students’understandingof theoriesand guidelines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an be deepenedandcorrctoutlook on world,life and valuecan beestablished helpfully.From the perspectiveof body-braincognition,embodiedcognition provides new ideas for implementing this task.Byorganizing embodiedteaching scenarios, constructing embodiedempathyspaces,andrealizingthecolaborativeimmersionof thefirst,second,andthirdclassrooms, theteachingof 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canbe integratedinto learmers’social practices,soastoachieve the educationalconceptoffostering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Keywords:ideologicaland politicalcourses inuniversities;embodiedcognition;teachingqualityand effectiv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