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書是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手段,但在當前教學中日益被忽視,常被課件所替代。部分板書設計過于簡單,僅通過大括號、直線、箭頭等符號連結基本史實,呈現平面靜態知識,難以揭示歷史深層聯系。此現象導致學生對核心知識掌握零散,難以構建扎實的知識體系。隨著《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實施,當前的板書教學已很難滿足新時代的教學需求。因此,初中歷史課堂的板書設計亟需與時俱進,教師也應樹立板書設計的創新與優化意識,以提升教學效果。
一、新課標指導下對板書設計的新要求
(1)以歷史學科邏輯指引板書
新課標為學業質量設定了新的基準,學生需能夠理解并初步把握四種核心歷史聯系,包括歷史發展的古今聯系、不同史事的因果聯系、不同領域的橫向聯系以及中國與世界的聯系,并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大趨勢[1]。
歷史教材通常涵蓋了歷史事實與歷史觀點,但要培養學生上述學科能力,僅憑傳統的、聚焦于重要史實的單維度板書設計顯然不足。因此,教師在設計板書時,以歷史學科邏輯為指引,將靜態的知識轉化為動態的學生素養。劉曉兵指出歷史學科邏輯包含時序性、因果律與整體感的客觀歷史發展邏輯,以及由史實上升到理論層面、由表象深入本質的研究或認識歷史的邏輯[2]。通過具有歷史學科邏輯的板書,引導學生思維遵循歷史發展的邏輯軌跡,揭示歷史的內在規律,認識歷史的復雜性與多元性,進而提升學科能力。
(2)以素養目標為導向設計板書
新課標的核心在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板書設計需緊密圍繞素養自標展開,使之成為學生達成核心素養的重要依托。
板書能直觀展現時間發展順序和不同空間的比對,增強學生的時空觀念;通過板書史料類型、史料互證以及論從史出的證史意識的關鍵字詞,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運用線條和圖形,揭示歷史知識間的關系,提升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板書還能引導學生發現歷史規律,揭示歷史現象背后的實質,并在黑板上呈現,形成積極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唯物史觀。將核心素養與板書設計相結合,使目標具體且具可操作性。
(3)以學生為主體構建板書
構建板書是教師在課堂中依據預設方案實際書寫與繪制的過程,強調即時性與互動性。新課標倡導學生主體地位,板書教學作為動態學習過程,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而非僅僅接受現成的結論。教師需設計板書以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和互動,激發思維活力,提高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在板書設計中,可以通過設置“空白”鼓勵學生自主思考與探索,激活學習動力,促進課堂參與和成功體驗。
二、課堂板書設計的策略與實踐
以下,筆者以部編版《世界歷史第一冊》中第9課《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為例,淺談對初中歷史課堂板書設計的策略。
(1)依據課標與教材內容,凝練核心主旨,統領板書
教學的核心主旨猶如一條主線,貫穿于整個教學流程之中。課堂板書需將這條主線更清晰的展現,以提綱挈領的方式,貫穿整個板書布局。為了有效發掘并提煉這條主線,關鍵在于深入研讀課程標準,細致分析歷史教材,準確把握教學的關鍵要點。
《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是第三單元《封建時代的歐洲》的收尾篇章。本課中的“自由和自治的城市”“城市居民的身份”“大學的興起”三個子目,知識點繁多且分散,缺乏一個能夠提綱挈領、揭示其本質特征的核心概念來統領全課。
新課標對封建時代的歐洲的內容要求為“通過封君封臣制、莊園生活、基督教的傳播,以及歐洲城市和大學的興起,了解中世紀西歐封建社會的發展變化。”[3]從大單元教學的角度出發,將本課內容與中世紀歐洲發展的宏觀歷史背景相融合,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相較于本單元前幾課所探討的封君封臣制度和莊園生活,本課所聚焦的城市和大學無疑是西歐封建社會中的新生事物,帶來了政治、經濟、文化上的新變化,孕育了歐洲近代文明。從跨單元教學的角度來看,本課所探討的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新變化,不僅為后一個單元中“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以及“文藝復興運動”等課程內容的學習提供了重要的背景鋪墊,還有助于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中世紀歐洲社會的整體變化與發展。因此,可以將這一“新變化”作為本課的核心主旨,將原本散碎的知識點串聯起來,構建成一個連貫的歷史敘事。
(2)遵循歷史學科邏輯,明確內容要點,構思板書
課堂板書設計需在遵循歷史學科邏輯的基礎上,深入分析教材與課標的邏輯關系,必要時需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新整合,梳理教學線索,進而構思板書?!吨惺兰o城市和大學的興起》的教材內容分別是城市、居民和大學三個部分,表面上看難以直接建立邏輯關系。鑒于已確定的核心主旨“新變化”,要符合辯證邏輯就要采用“新”與“舊”的比較展開教學。由此得出第一條線索一一即新舊變化的對比,不僅體現了歷史發展邏輯的時序性,也有助于落實時空觀念。
深入分析本單元導言和本課文本,內容涵蓋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方面,揭示了第二條線索一即“城市、居民與大學”三者之間的因果邏輯關系。在新課標的世界古代史學業要求中,明確指出“能夠認識勞動人民的生產實踐在古代、中古文明發展中的作用?!盵4在課本的“相關史事”中提到,城市的形成依靠市場和居民區的擴大,得益于人口的流動與集中。在爭取城市和大學自由與自治的斗爭中,市民和教師也進發出了全新的力量。因此,第三條線索可以落實人民群眾是文明的創造者這一唯物史觀。
在板書中呈現這三條線索,有助于增強學生對中世紀歷史發展的清晰認知與整體把握,加深歷史發展的貫通感。
(3)匹配核心素養目標,合理排列組合,布局板書
同一篇課文,由于核心主旨以及教學目標的不同,板書的內容與布局也會有所不同。在明確以上教學的三條線索后,找準教學內容與課堂板書相互聯結的關鍵點,運用線條進行明確標示,揭示各知識點間的內在關聯,匹配核心素養,從而布局出如圖1所示的結構板書。
以“新舊對比”為橫軸,以“經濟、政治、文化”三個維度為縱向列點。在橫向軸線上進一步細化“經濟、政治、文化”各領域的新舊變化;而在縱向列點上,則以“市場、城市、大學”為關鍵點,并通過箭頭符號揭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揭示歷史現象背后的深層因果邏輯—一即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新舊變化表象的根本原因,以此落實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和唯物史觀。通過橫縱內容的交叉排列與組合,知識點在時間與空間維度上得以有序整合,也促進了學生在特定時空背景下對事物的觀察與分析能力,有助于落實時空觀念素養。最終,通過豎向收束的方式,歸納出中世紀出現的“新變化”孕育了近代歐洲文明,從而突破了教學難點。第三條線索聚焦于“人”與“文明”的關系,使用箭頭明確標注這一關系,達到了畫龍點晴的效果,激發了學生從表面現象深入到本質的思考,促進了積極向上價值觀的形成。同時再次強調了生產力發展作為文明產生的根源,以此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并落實了唯物史觀的素養目標。

為了構建歷史知識的完整框架與邏輯體系,上述板書設計融入了已學過的“莊園經濟”與“封君封臣”等舊知識,還新增了“教會神學”的相關內容,以及“生產力提高”與“人創造文明”的唯物史觀,從而擴充了本課的教學內容及板書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學生的負擔和教師書寫板書的時間。
盡管板書設計應力求精煉,但并不意味著越簡略越好。筆者曾考慮將板書精簡為如圖2所示的形式,但其不足之處在于僅觸及了歷史知識的表層聯系,未能充分且直觀展現重要的歷史核心素養與歷史學科思維。板書中的箭頭作為揭示知識點間關系的關鍵符號,需明確標注具體關系,以便學生在復習板書時,能夠迅速回想起這些知識點之間的重要內在聯系。對于初二、初三的學生而言,他們的思維正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一個能夠直觀展現邏輯關系和核心素養的板書,無疑為他們掌握歷史規律和培養歷史素養提供了一把鑰匙。
圖2

(4)憑借巧妙的空白設計,激發學生思維優化板書
好的板書不僅要逐步且精確呈現教學內容,還需巧妙留白,鼓勵學生依據個人理解進行補充完善。在突破重難點和落實核心素養這些關鍵節點設計空白,讓課堂效率最大化的同時,也充分彰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吨惺兰o城市和大學的興起》預設的板書中可以在這些板塊進行如圖3所示的空白設計。
圖3

在導入環節,通過播放中世紀市場環境的背景音樂來創設情境,在黑板上書寫一個問號“?”,并提問:“此為何地?”以此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最終引導學生得出“市場”這一答案。
進入講授環節,教師根據課程內容,引導學生理解市場的經濟形態為商品經濟。在探討城市形成的原因時,教師指引學生參考課本第一段內容,并出示史料,學生從中提煉關鍵信息,從而得出城市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于生產力的提高和尋求自由的人群聚集。教師捕捉學生的正確答案,并將其填入預留的空白部分。通過教師提問,學生對已經學習過的莊園經濟和封君與封層的知識點進行回憶和提取,以此填補關于“舊”的“經濟”與“政治”方面的空白,既有助于復習舊知,又能加深記憶。
將“城市”與“大學”的空白部分留待小結環節處理。學生參照“市場:由尋求自由的人”的板書格式,結合課堂講解內容,嘗試模仿并得出相應的板書條目。這一設計旨在激發學生的思考,提升其模仿與遷移能力,并為達成預設的“人創造文明”的唯物史觀自標做好鋪墊。在“人創造文明”的板書設計中預留空白,是落實核心素養的關鍵舉措。箭頭下的空白體現的是文明產生的內在原因和因果關系,引導學生補充關鍵詞,從而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最后,讓學生縱觀整個板書,教師提出“文明產生的根源是什么?”這一問題,并引導學生完成“生產力提升”上方的空白,強調生產力的發展是文明產生的根本原因,實現了首尾呼應,起到了畫龍點晴的作用,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唯物史觀素養。
總體而言,板書在課堂教學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其質量的高低對教學效果產生著直接影響。特別是在新課標實施的背景下,歷史教師應深刻認識到板書在促進學生知識體系構建中的重要作用,既要科學運用多媒體資源,也要充分發揮板書在教學中的獨特優勢。同時,教師需要富有創造性地設計板書形式,重視歷史學科素養的融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板書設計的過程中來,從而更加有力地推動教學的發展與進步。
【注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第53頁。
[2]蘇智良、於以傳主編:《怎樣上好歷史課:來自上海市特級教師的方案與經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257—258頁。
[3][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第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