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醫學領域,麻醉在手術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麻醉過程中也存在諸多風險與隱患,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正確認識麻醉藥物
在臨床中,使用頻率比較高的麻醉藥物是鎮靜劑和鎮痛劑,醫生還會根據患者手術過程中出現的癥狀合理使用肌肉松弛藥物。不同的麻醉藥物,無論是功效還是特性都存在差異。比如,患者使用鎮靜劑后,能夠暫時失去知覺;使用鎮痛劑后,患者在手術的過程中不會感到劇烈疼痛,避免因應激反應而導致手術無法正常進行;肌肉松弛藥物使用之后,能夠讓患者的肌肉更加松弛,以充分滿足手術要求,提高手術質量。
很多患者擔心使用麻醉藥物之后,不會對健康造成長期的不良影響。研究表明,只要麻醉藥物劑量控制在規定范圍內,且患者未產生過敏反應,并不會出現記憶功能或者神經功能減退的現象。
如何提高麻醉的安全性
雖然麻醉能夠幫助患者減輕手術過程中產生的疼痛,確保手術的順利進行,但也伴隨著一定的風險。尤其是在全身麻醉的情況下,某些突發意外事件可能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因此,確保患者麻醉安全以及有效應對麻醉過程中的突發事件,是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
完善麻醉前的準備工作
為了確保麻醉的安全,麻醉醫生需對患者進行全面的評估,并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包括了解患者的病史、過敏史、用藥史等,評估身體狀況和手術風險。從而制定最適合患者的麻醉方案,預測并提前預防可能出現的圍術期并發癥,以最大限度地保證患者安全,提高麻醉和手術質量。作為患者及家屬,應認真回答麻醉醫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確保內容的真實性。
選擇合適的麻醉方法
基于患者的年齡、體重、病情、手術類型等因素,麻醉醫生會選擇合適的麻醉方法,如全身麻醉、局部麻醉、椎管內麻醉等。合適的麻醉方法可以降低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的風險,提高手術成功率。
術中麻醉手術管理
心電圖(ECG)監測
心電圖監測是通過導聯線與四肢電極、胸電極連接采集的心電信號。對心電圖檢測信息的記錄主要采用兩種方式:一種為全導聯心電圖記錄,另一種為標準Ⅱ導聯心電圖記錄。全導聯心電圖記錄主要包括標準肢體導聯、加壓肢體導聯、胸導聯共,多用于臨床檢測、評價心臟疾病的情況。標準Ⅱ導聯心電圖記錄經常用于對心律變化進行監測,或者在復制心肌缺血模型時的監測。
嚴密監測生命體征
麻醉過程中的監測是確保患者生命安全的關鍵環節,涉及對患者生命體征、神經肌肉功能、呼吸循環功能等多個方面的實時監控。醫護人員會嚴密監測患者的心率、血壓、呼吸頻率以及血氧飽和度等,一旦出現異常情況時能夠迅速做出反應。常見的監測項目包括以下幾種。
(1)體溫監測:通常通過放置在膀胱、直腸、食管或者皮膚表面的特殊傳感器進行體溫監測。這些傳感器與體溫監測儀相連接,能夠實時顯示患者的體溫變化情況,確保數據的準確無誤。
(2)血壓監測:可通過兩種方式實施,即無創血壓(NBP)監測(間隔3~5 min)和有創血壓(IBP)監測。在無創血壓監測過程中,通常使用袖帶式血壓計,通過周期性充氣和放氣來測量血壓。有創血壓監測時,需要將一根細導管插入動脈內,以直接測量動脈內的血壓波動。
(3)呼吸監測:該監測的內容比較多,涉及的參數包括呼吸運動、呼吸音、潮氣量、每分通氣量、氣道壓力等。比較常用的監測設備包括呼吸容量表、麻醉機上的通氣量表以及脈搏-氧飽和度儀等,不僅能幫助麻醉師評估患者的呼吸功能,還能夠準確掌握氧氣供應情況。
神經肌肉功能監測
通常是通過神經刺激器監測神經肌肉功能。該設備在運行過程中,能夠發出電信號,對神經產生刺激,即可觀察肌肉的反應。通過調整刺激強度以及刺激頻率,可以評估神經肌肉傳遞的功能狀態,這對于確保患者在手術后順利恢復自主呼吸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具體的監測方法如下。
(1)腦電圖監測:通過記錄大腦的電活動來監測神經功能,具有無創、實時、連續監測的優點,常用于全麻術中知曉的預防和監測。使用時需確保電極位置準確,避免干擾信號。
(2)肌電圖監測:通過記錄肌肉的電活動來監測神經功能,適用于各種手術,如脊柱手術、神經外科手術等。
(3)誘發電位監測:通過記錄大腦皮層電活動,評估神經功能。使用電極記錄大腦皮層電活動并分析波形和頻率,可實時監測,早期發現神經功能異常,應用于全麻術中知曉預防、腦損傷評估、癲癇病灶定位等。
血氣分析
血氣分析只能通過動脈血樣本來進行,所采集的樣本會被送到實驗室進行分析,以確定血氧飽和度、二氧化碳分壓、酸堿平衡等重要參數。此外,有些先進的麻醉機配備了內置的血氣分析儀,可以實時監測患者的血液氣體情況,幫助及時準確了解血氣指標。常用參數如下。
(1)氧分壓(PaO2):血液中物理溶解氧分子所產生的壓力,是反映機體氧合狀態的重要指標。當血中 PaO2升高時,Hb與O2結合形成HbO2,PaO2越高,則HbO2的百分比也越高。PaO2低于7.31 kPa,提示有呼吸衰竭;PaO2低于4 kPa,提示有生命危險。
(2)氧飽和度(SpO2):指血液在一定PO2下,HbO2占全部 Hb 的百分比。臨床意義與PaO2相同,但作為缺氧指標沒有氧分壓靈敏。
(3)二氧化碳分壓(PaCO2):反映肺泡通氣情況,是溶解于血漿中CO2所產生的壓力,參考值為 4.3~6.4 kPa。PaCO2降低為低碳酸血癥,提示肺通氣過度,存在呼吸性堿中毒;PaCO2增高為高碳酸血癥,提示肺通氣不足,存在呼吸性酸中毒。
尿量監測
導管的一端插入到患者的膀胱中,另一端連接到尿量監測器上,可實時顯示尿液的收集量,并計算排出速度。尿量監測便于醫生評估患者腎臟功能以及液體平衡狀態。具體的監測指標如下。
(1)正常尿量范圍:正常成人每日尿量應為1.0~2.0 L,反映腎臟功能和水分平衡狀態。兒童尿量根據年齡和體重會有所不同,但通常每日尿量應保持在每公斤體重1~2 mL。
(2)異常尿量判斷:尿量超過2.5 L/d可能表明有糖尿病、尿崩癥等;尿量突然增加或減少,如夜間尿量增多,可能是前列腺疾病或心力衰竭的信號。
結束語
總之,麻醉在醫學臨床中扮演著非常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角色。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和醫療設備的改進,麻醉手術的安全性會得到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