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5)15-0156-03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22版)》中課程內容部分明確指出:合唱是演唱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歌唱能力的形成有著重要意義。在合唱中積累演唱經驗,進一步感受合唱的藝術魅力。學習基本的指揮示,能對揮的起、止、表情等做出正確的反應。這是一種需要學生之間協作的高層次的歌唱,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體現,對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和集體主義精神有著重要的意義。通過合唱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音準、節奏、和聲、速度、強弱等綜合音樂感知能力以及團結協作的集體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對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旨在探討初中合唱優才課的實踐策略,通過優化課程設置、創新教學方法和完善評價體系,提高合唱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初中合唱教育現狀分析
當前,初中合唱教育在普及性和參與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大多數學校都組建了合唱團。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仍存在諸多問題。首先,部分合唱團的課程設置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難以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需求。其次,部分合唱團的建立是為了參加比賽而設定的,教學內容多為演唱比賽的曲目,缺乏創新性和個性化指導,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次,師資力量不足,部分學校的音樂教師缺乏專業的合唱指揮和訓練經驗,影響了教學效果。最后,現有的合唱教育評價體系不夠完善,過于注重表演結果而忽視過程性評價,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些問題導致初中合唱教育難以充分發揮育人功能,也無法為有音樂天賦的學生提供更好的發展平臺。因此,開展合唱優才課程,針對性地解決這些問題,成為提升初中合唱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
二、合唱優才課程的實施策略
為確保合唱優才課程的有效實施,需要采取多方面的策略。首先,在課程設置與時間安排上,將合唱優才課程納人學校課程體系,保證每周至少2課時的固定教學時間。其次,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和假期組織學生集中訓練和開展演出活動。
三、合唱優才課程的目標定位與內容設計
初中合唱優才課是針對具有音樂天賦和興趣的學生開設的專門課程,旨在通過系統的合唱訓練,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和表演能力。其重要性體現在多個方面:首先,合唱優才課能夠滿足音樂特長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為他們提供更專業的指導和更廣闊的展示平臺。其次,通過高水平的合唱訓練,可以提高學生的音樂綜合素質,包括音準、節奏、識譜、和聲、合唱能力等。最后,合唱優才課還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藝術表現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內容設計上,課程應包括音樂理論基礎知識、歌唱技巧訓練、合唱作品排練、音樂欣賞與分析和合唱表演實踐等方面。合唱優才課內容的實踐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音樂理論基礎知識的學習
一般情況下,音樂理論的學習應在合唱教學中進行,并且占用的時間較少。在課堂上針對性地學習五線譜及音樂的要素,在合唱實踐中運用和掌握。
(二)歌唱技巧的基礎訓練
1.氣息的訓練
在氣息訓練時,可采用無旋律的輕聲訓練,運用“fu、si、shi”三個清輔音進行,因為這三個音在發出時,身體能夠自動感受到氣息的支點。具體可以這樣進行:讓學生看教師的手勢進行音的更替,先給出速度,在四拍的時長內發一個音,三個音依次發出“fu一si—shi—”要求學生一個音要保持住不換氣。之后在四拍的時長內發兩個音、三個音,依次發出“f—f—si—si—shi—shi—”以此類推,之后變成“ff—sisisi—shishishi”“ffff—sisisisi—shishishishi”,然后再由多變少的進行,最后又變成“fu—si—shi—”三個長音。整個過程結束后,讓學生放松一下身體。通過這樣一組練習,使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氣息的支撐點,同時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氣息訓練時,教師也可以采用有旋律的有聲訓練。運用單音和長音的組合,學生在進行長音的訓練時,一直保持同樣的音量,或者用變換音量的方式發聲,體會氣息的支撐力。另外,還可進行斷音的訓練,鍛煉學生的氣息控制力。
2.聲音位置統一的訓練
從合唱教學訓練的經驗來看,童聲合唱經常采用美聲的訓練方式。在實踐中,學生要在高位置發聲,從發“lu”音的四拍長音找共鳴,在一組發聲練習后,會發現在高音區時更容易找到共鳴點。通過學生的實踐探索,再到多音的轉換連接,如發“lulalu”這三個音的組合練習,在同一個位置發不同的音,這種方式很容易讓學生找到高位置的狀態。鞏固之后再運用五個元音“a、ei、i、ao、u”同音高變換音節進行發聲訓練,這組訓練對聲音位置統一的訓練很實用。
3.音準的訓練
音準訓練是合唱排練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沒有音準就不能談合唱。合唱音準的要求是相對音準,而非絕對音準。所以,在合唱音準訓練中,合唱隊員要學會玲聽,在演唱自己所在的聲部的同時,還要聆聽其他聲部的聲音。在演唱中與其他聲部達到協和。音準的訓練,通常會先練習卡農,如唱一段合唱作品主旋律,由二聲部起步再到三聲部,先從旋律音程再到和聲音程,先從音程訓練開始再到和弦的訓練。

4.呼吸的訓練
呼吸由呼與吸組成,這兩個動作是相輔相成的。學生的呼吸練習,一般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慢吸慢呼,可通過聞花香的方式感受,用口鼻同時吸氣,保持住,然后用“si”音慢慢地呼出。另一方面,急吸緩呼,這種練習是為了能夠更好地演唱節奏緊湊的歌曲。在訓練時,可以采用驚訝的方式來吸氣,也可以采用跳音的方式進行練習。
聲部的呼吸訓練,包括統一呼吸與循環呼吸兩個方面。在訓練中,各聲部同時進行一個樂句的發聲時,會運用統一呼吸方式。在一個聲部唱一句超長音時,人們會用到循環呼吸。
5.節奏的訓練
節奏的訓練通常會采用單一性的節奏訓練,肢體的節奏訓練和綜合節奏訓練采用幾種方式同時進行。單一的節奏訓練,就是讓合唱隊員拍手或者念出節奏,這一訓練應注重速度的穩定和節奏的關系。肢體的節奏訓練,是通過身體的節奏律動或者合唱隊員之間的肢體拍打節奏來實現。這樣的訓練可以從簡單的節奏模仿開始,逐漸復雜,以提升學生的節奏記憶和肢體協調能力。綜合節奏訓練,是在以上訓練完成后,結合演唱的合唱作品,把難度較大的或者容易出錯的節奏與歌曲結合進行訓練。這種節奏訓練是各聲部節奏縱向進行,這樣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音樂能力。
6.咬字、吐字的訓練
在合唱的訓練過程中,咬字、吐字訓練也是不容忽視的。很多時候由于咬字不準確,導致合唱團音準不準。在進行聲部的咬字訓練時要根據演唱的作品進行分析和指導,特別是中文歌曲,要體現字正腔圓。歌唱時的咬字、吐字區別于說話時的咬字、吐字。在說話時,咬字吐字短促,字音的頭、腹、尾不明顯;歌聲中的字音隨著歌曲旋律有疏有緊,因此歌聲中,要求把字音的頭、腹、尾交代清楚。在歌唱實踐中,要想使語言連貫生動,聲音協調統一,就必須處理好字與字之間的關系。字與字之間的銜接,是歌唱藝術完整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歌唱中往往要求字頭要咬得清楚,而字尾要歸韻,要用字頭帶字尾,才能使聲音位置統一、協調,在唱好一個字時仍然保持前一個字的聲音位置,使歌唱的聲音圓潤統—[2]。
正確的咬字、吐字對聲音的協和、統一有一定的影響,在演唱過程中,咬字、吐字不清,會影響聲音的統一,所以一定要養成正確的咬字、吐字習慣。
(三)合唱作品的排練
初中階段的合唱作品多為二聲部、三聲部、四聲部作品。根據學生的能力和水平選擇適合現階段的作品,不盲目追求難度。一般情況下,初中合唱多為童聲合唱。
童聲合唱一般有SA、SSA、SSAA等聲部配置。在聲部配置上,一定要保證每個聲部都有音準好且聲音穩定的學生,這些主力隊員能帶動整個合唱團的聲音協和。演唱應從一些小的作品入手,從二聲部慢慢過渡到四聲部的作品??梢試L試演唱以下合唱作品:《春風》《四季的問候》《越過彩虹》《Acrossthesky》《蒹葭》《愛是我的眼睛》《啊!老師媽媽》《美麗的田野》《梨花又開放》《飛來的花瓣》《themusicwithinus》《跳起我的霍拉舞》《飛飛曲》《熱帶的地方》《美好的遠方》《杵歌》《編花籃小景》等作品。
(四)合唱律動設計
只有合理的設計才能將律動的加入變成錦上添花,而不是畫蛇添足。在律動設計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動作不宜復雜,律動設計不宜過滿
在合唱表演的律動中大多數情況都是追求整齊劃一的效果。而校園合唱的同學畢竟不是專業演員,對身體的律動并不是十分在行,復雜的動作會增加學習難度,很難達到整齊的效果。所以,動作的設計應以簡潔舒適為主。另外,律動的設計不宜過滿,只有足夠的留白才能呈現出加入律動時的情緒起伏。
2.律動的設計要注意與歌詞和節奏之間的配合
律動的設計應以與歌詞有關聯為佳,這樣既能讓歌曲與動作更融合又能便于學生進行動作記憶。律動設計時要注意在合適的節點加入律動,動作設計既要卡點,又要符合音樂的節奏特點。結合以上兩點,才會讓律動的加入更加自然。
3.律動的風格要與歌曲的表演風格同頻
在合唱表演中律動既起輔助作用,又能讓節目整體呈現更精彩的效果。在設計律動時動作的表現風格要與歌曲的風格和整體的表演調性相統一,不能明明是一首歡快的歌曲,卻設計一些帶有傷感色彩的動作。這樣會讓觀眾感到整個表演很割裂,不夠融合。只有和諧統一的表演設計,才能真正讓觀眾沉浸其中,引發共鳴。
4.復雜唱段應以唱為主,律動只是錦上添花
在一些對演唱技巧要求較高的唱段和和聲設計較為復雜的唱段中,建議以唱為主,盡量不設計動作。因為在這些有難度的唱段中,學生需要大量的腦力和體力集中在唱的部分,如果學生一邊想唱的要點,一邊想律動動作,很容易兩邊都出錯。所以,設計師要分清主次,該以唱為主的段落就專心在唱上。
總體來說,合唱中的律動訓練是一項不難但需要細致思考的工作,只有將方方面面都考慮到位,才能呈現出一部好的舞臺作品。
四、評價體系
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是確保合唱優才課程有效實施的重要保障。評價體系應涵蓋過程性評價、結果性評價和多元評價三個方面。
(一)過程性評價
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參與程度、合作精神等。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觀察、學生自評和互評等方式,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表現。過程性評價有助于教師及時發現問題,調整教學策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結果性評價
結果性評價主要通過音樂會、比賽等形式,評價學生的演唱水平和舞臺表現。教師應制定明確的評價標準,如音準、節奏、音色、舞臺表現等,對學生的演唱水平進行客觀評價。結果性評價有助于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激勵學生不斷提升。
(三)多元評價
多元評價采用教師評價、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的方式,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師評價應注重專業性和客觀性,學生自評和互評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我反思和合作意識。多元評價能夠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此外,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至關重要。學校應聘請具有專業合唱指揮經驗的教師,并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專業培訓和交流活動,提升教學水平;還可以邀請校外專家進行指導,豐富教學資源。
五、結束語
初中階段開展合唱優才課程是提升音樂教育質量、培養高音樂素質的重要舉措。通過明確課程目標、優化內容設計、創新教學方法、加強師資建設、完善評價體系等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和合唱能力。合唱優才課程的實施不僅能為有音樂天賦的學生提供更好的發展平臺,還能提升學校藝術教育的整體水平。未來,應進一步加強對合唱優才課的研究和實踐,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學策略,為初中音樂教育改革和素質教育推進提供有益借鑒。
參考文獻:
[1]杜宏斌.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2022年版音樂)[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閻寶林.中國合唱教育研討與分析[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胡軼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