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心臟冠狀動脈發生血栓形成,導致血流中斷,心肌因缺血缺氧而發生壞死。患者通常會感覺心臟心前區部位出現壓榨性疼痛或憋悶感,持續半小時以上,嚴重時可能伴有瀕死感、恐懼不安、焦慮等負面情緒。若不及時治療,可能導致心搏驟停、心力衰竭等嚴重并發癥,最終危及生命。
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見治療方法主要包括溶栓治療和藥物治療。溶栓治療是指使用藥物溶解血栓,恢復血流,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部分患者不能接受該療法。藥物治療雖然能夠緩解癥狀,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血管阻塞問題。為了解決傳統治療方法的局限性,介入治療應運而生。
什么是介入治療
介入治療是一種通過外周動脈(如股動脈或橈動脈)穿刺,利用導管、球囊、支架等器械對冠狀動脈進行診斷和治療的技術。在急性心肌梗死中,介入治療主要用于開通閉塞的冠狀動脈,恢復心肌的血液灌注。
介入治療的適應證
(1)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發病12 h內,且患者具有急診介入治療的條件。
(2)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雖然對時間的要求不如STEMI嚴格,但同樣需要盡快進行介入治療,特別是對于病情不穩定的高危患者。
介入治療的優勢
高效快捷
介入治療能夠迅速恢復心肌的血流灌注,減少心肌缺血和壞死的時間,從而顯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并發癥發生率。
微創安全
介入治療屬于微創手術,無需開胸,手術過程中損傷小、出血量少,術后恢復快,大大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和不適。
并發癥少
與藥物治療相比,介入治療能夠顯著降低心肌梗死的并發癥發生率,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適用范圍廣
介入治療適用于多種類型的心梗患者,包括高齡、合并其他疾病等復雜情況,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療選擇。
介入治療的具體過程
術前準備
醫生會對患者進行全面的身體檢查和病情評估,包括心電圖、心臟超聲、血液檢查等,以確定是否適合進行介入治療。同時,醫生會了解患者的病史、過敏史、用藥史等,以便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在術前一段時間,患者需要禁食、禁水,以減少手術中的嘔吐和誤吸風險。手術當天需進行備皮,即清潔手術部位的皮膚,并剃除毛發,以減少感染風險。患者在面對手術時,可能會產生緊張和焦慮情緒,醫生可提前給予必要的鎮靜、止痛藥物加以緩解。
手術過程
動脈穿刺
患者取平臥位,醫生會根據手術需要選擇穿刺部位(如股動脈或橈動脈)。對該部位進行消毒和局部麻醉后,使用穿刺針進行動脈穿刺,并插入導管鞘。
冠狀動脈造影
通過導管鞘插入造影導管,并將其送至冠狀動脈開口處后,注入造影劑,進行冠狀動脈造影,以顯示冠狀動脈的形態、狹窄程度及閉塞部位。根據造影結果,醫生確定病變部位和程度,并制定后續的治療方案。
冠狀動脈球囊擴張術
將導絲通過病變部位,并送入球囊導管。對球囊進行加壓擴張,以撐開狹窄或閉塞的冠狀動脈。擴張后,根據需要決定是否進行支架植入。
冠脈支架植入術
如需植入支架,將支架送至病變部位,并進行加壓擴張,使其與血管壁緊密貼合。支架植入后,再次進行造影檢查,以確保支架位置正確、血流通暢。
術后處理
拔出導管鞘,對穿刺部位進行壓迫止血,并使用繃帶或沙袋加壓包扎。將患者送回病房,進行密切的監護和觀察。
術后護理
臥床休息
術后患者需絕對臥床休息,術肢制動。通常建議臥床24 h,以確保傷口充分愈合和減少出血風險。 臥床期間,患者應保持平臥位或側臥位,避免俯臥位,以減少對心臟的壓迫。
對于進行股動脈穿刺的患者,術側肢體需要伸直制動一段時間(如6~12 h),以確保止血效果并減少血腫的發生。在制動期間,患者應避免彎曲膝蓋等活動,以免導致血腫等情況。對于橈動脈穿刺的患者,也需適當限制手部活動,避免穿刺部位用力。
病情觀察
密切監測患者的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心電圖等生命體征,及時發現并處理異常情況。觀察患者有無胸悶、胸痛、心前區不適等癥狀,以及有無出血傾向(如傷口滲血、牙齦出血等)。
穿刺部位護理
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潔干燥,定期使用碘伏消毒,以降低感染的風險。穿刺部位通常需要使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以減少出血和血腫的發生。加壓包扎的時間一般為4~6 h,但具體時間應根據患者的病情和手術情況調整。
對于橈動脈穿刺的患者,需定時觸摸術側橈動脈搏動情況,觀察手部皮膚顏色、溫度等,以確保末梢循環良好。如發現穿刺部位有滲血、血腫、紅腫或感染跡象,應立即通知醫生處理,避免病情惡化。
飲食與排便護理
術后初期,宜進食流食,如米湯、藕粉、去油肉湯、淡茶水、溫果汁、菜汁、蜂蜜水等。避免食用脹氣或有刺激性的食物,如豆漿、牛奶(可適量飲用低脂奶)、濃茶和咖啡。病情好轉后,可選用低脂半流食,如稠米粥、瘦肉末、雞肉末、魚類、低脂牛奶、豆漿、碎菜、煮水果等。病情穩定后,應提供低脂低膽固醇的平衡膳食,如奶類、瘦肉、魚類、綠葉蔬菜和水果等。但要避免一次進食過多,防止心臟負荷增加。建議每餐七八分飽,每日可分多次進食。
鼓勵患者適量飲水,保持尿量在800 mL以上,以促進造影劑的排出和緩解床上排便的緊張心理。對于有便秘傾向的患者,可給予促排便藥物或開塞露等輔助排便,避免用力排便導致心臟負擔等風險。
藥物護理
患者必須嚴格按照醫生的指導服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調脂等藥物,以鞏固手術療效,避免支架狹窄、血栓形成等并發癥的發生。不可擅自停藥、換藥或調整藥物劑量,以免影響治療效果。
密切觀察患者服藥后的反應,如有無出血傾向(傷口滲血、牙齦出血、鼻出血等)、胃腸道不適(惡心、嘔吐、腹瀉等)、過敏反應等。如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通知醫生進行處理。
記錄患者每日服藥的種類、劑量和時間,確保患者按時服藥。對于記憶力較差或易遺忘的患者,可設置提醒或使用智能藥盒等工具輔助服藥。
定期復查
術后需要定期進行心電圖、心臟超聲等檢查,以及時了解心臟功能恢復情況。如有不適癥狀或病情變化,應及時就醫并告知醫生既往手術史。
心理護理
術后患者可能出現焦慮、恐懼、抑郁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應給予患者充分的情緒安撫和心理支持,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