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當地人民的智慧和情感。連云港地區擁有豐富的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在現代社會發展進程中,其保護和傳承面臨諸多挑戰。現通過對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的分析,探討其保護和傳承的重要性,并提出相應策略,旨在為連云港地區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促進文化的多樣性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連云港地區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
保護和傳承情況
在保護和傳承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連云港地區已積極采取多項舉措并取得一定成果。一是政府高度重視,通過制定相關政策法規,明確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責任與規范,設立專項資金用于非遺項目挖掘、記錄和傳承人的培養,為保護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二是積極開展非遺文化傳播活動,組織淮海戲、海州五大宮調等傳統藝術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舉辦民俗文化展覽、非遺技藝體驗活動,利用新媒體平臺宣傳推廣,提升民眾對民俗文化的認知與參與度;三是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打造一批民俗文化主題街區、非遺體驗基地,開發民俗文化旅游線路,將連云港云霧茶制作技藝、傳統手工藝品制作等融入旅游項目,既促進了地方文化傳承,又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
存在的問題
盡管在保護和傳承方面初見成效,但連云港地區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仍面臨諸多困境。一是傳承主體斷層嚴重。盡管連云港地區的民間傳統民俗文化藝術長期依賴民間藝人口傳心授,但目前傳統的傳承出現了嚴重斷層。首先,由于現在娛樂項目多樣化,年輕人對傳統戲劇的興趣減弱,導致其傳承出現斷層。連云港地區的民間傳統曲藝淮海戲,其專業團隊規模逐漸縮小,演員的平均年齡較大,團隊中缺少新生力量。其次,由于學習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需長期投入,因此,在短期經濟效益不足的情況下,很多有才華、年紀較小的藝人放棄學習技藝,去謀求其他出路,導致非遺技藝傳承出現斷層。例如,連云港地區特產茶葉云霧茶的制作技藝,掌握該技藝需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老藝人逐漸減少,年輕人因在學習技藝的階段很難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從而不愿意學習這門技藝,造成了技藝傳承斷層的現象。最后,部分民俗節事的傳承面臨代際斷層危機。主承辦方和參與人群的年齡逐漸增大,年輕群體很難在具體的行動過程、節事背后寓意等方面對民俗活動有進一步的了解,導致非遺文化內涵被稀釋,傳承出現一定困難。二是生存環境逐漸惡化。在當下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連云港地區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空間面臨嚴峻挑戰。在城市化進程中,具有民俗文化內涵的傳統村落以及歷史建筑均受到較大程度的破壞,而這些傳統村落和歷史建筑是當地民俗活動的重要場所。例如,廟會場所被商業樓房或者城市建筑所覆蓋,限制了廟會、節慶等傳統活動的舉辦。同時,現代化進程削弱了民俗文化活動的內涵。一方面,數字化通信技術導致民間歌謠或故事等口頭傳播場景逐漸消失;另一方面,機器生產擠壓手工生產,導致傳統手工商品的市場份額不斷萎縮。例如,連云港地區部分傳統手工商品面臨制作成本高、產品生產周期長的生產困境,在規模化生產的沖擊下,其市場份額持續萎縮,導致多家傳統手工店鋪倒閉,對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產生了極大影響。三是資源開發與保護失衡。在連云港地區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利用的過程中,存在資源開發與保護失衡的問題。一方面,部分地區對民俗文化資源的開發過度側重短期經濟利益,忽視了對民俗文化本真性的保護。在民俗文化旅游過程中,為迎合游客的娛樂化偏好,開發者對民俗文化活動的內容及方式進行商業化改造,導致民俗文化失去其原有的神圣性、儀式感與社區參與性。例如,將原本具有神圣意義的民間活動儀式轉化為以娛樂為核心的表演,對活動的渲染帶有十足的商業成分,降低和稀釋了民俗文化的神圣性。另一方面,部分地區對保護民俗文化資源缺少足夠的投資,且缺乏全面、科學的保護規劃。很多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較為系統的文字性資料,同時,相關的文檔信息、實物器物等缺乏保護,存在流失或者損毀的情況。基礎條件的缺失直接導致非遺保護效能低下,如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專業保護人員匱乏,傳統修復與數字技術落后等,嚴重制約了連云港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與可持續發展。
連云港地區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重要性
文化傳承與發展
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猶如連云港地區歷史文化的基因庫,記錄了千百年來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智慧與文化記憶。以連云港云霧茶制作技藝為例,從茶樹種植、茶葉采摘到殺青、揉捻、干燥等一系列復雜工序,蘊含著當地獨特的自然環境認知和傳統農耕文化。這些技藝不僅是制作茶葉的方法,更是地域文化的生動體現。通過保護和傳承,能讓連云港地區的傳統文化在歷史長河中不斷延續,為后續文化的創新與發展奠定基礎。同時,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過程中,會不斷吸收新元素,適應時代發展,實現自身的更新與演變,從而推動連云港地區文化的持續繁榮。
增強文化自信
連云港地區的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當地人民獨特精神風貌的體現。當民眾深入了解并參與淮海戲、海州五大宮調等民俗文化活動時,能夠真切感受到家鄉文化的魅力與價值。這種文化認同感會轉化為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例如,在連云港舉辦的各類民俗文化節上,當地民眾積極參與,向外界展示獨具特色的民俗表演和傳統技藝,在這一過程中,民眾對本土文化的自信得到極大提升。同時,文化自信的提升還能進一步激發民眾保護和傳承民俗文化的熱情,形成良性循環,使連云港地區的文化特色更加鮮明,從而鞏固其在多元文化競爭中的獨特地位。
促進文化旅游發展
作為特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民俗文化有著獨特的文化特性,對連云港地區發展文化旅游事業具有重要意義。將民俗文化用于旅游活動,能為旅客提供新穎的旅游體驗,提升游客參與度。例如,旅客能在連云港參與手工藝品加工制作,能親自體驗學習制作云霧茶,觀看、了解淮海戲演出,感受當地濃郁的民俗民風。這一舉措不僅豐富了旅游產品的內容,還提升人們對當地的關注度,從而推動當地餐飲、住宿、交通等相關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區域經濟結構的優化與內生增長動力的提升。同時,文化旅游發展也給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物質基礎,實現雙贏。
保護文化多樣性
在全球文化多樣性的發展背景下,需要重視并保護人類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連云港地區的一些民俗文化,有著獨特的風俗習慣、文化特征等,對維護全球文化多樣性和獨特性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為各地的文化傳承與創新提供了新途徑,從而共同促進人類文化全面發展。因此,保護地區民俗文化遺產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重要舉措,還能讓更多人通過旅游、網絡了解多元文化,提升民眾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力”。
連云港地區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策略
建立健全保護機制
相關部門需通過學校教育、社區活動以及媒體宣傳等途徑,對普通民眾普及民俗文化與傳統知識,提升其認知水平和保護觀念的力度。以連云港地區為例,相關部門可以在博物館或公共場所展出一系列傳統民間手工藝品、民族服飾、古董等,讓民眾近距離感受并了解民間傳統文化的特色;也可以舉辦一些關于民俗文化的講座,邀請相關民俗專家或傳承人向民眾普及民俗文化的有關歷史與內容,提高大家對民俗文化內容的理解;抑或大力開展“民俗文化進課堂”的活動,將其納入課程框架之內,并讓學生參與各項傳統技藝的學習與民俗節目。例如,在連云港市里設置專門的淮海戲課程學習區,或者是云霧茶制作的實驗課等,激發本地青少年對該地民俗文化的興趣;也可通過組織“非遺進社區”活動,在每個小區設置非遺區,舉辦非遺活動,讓居民在自家小區內就能了解、親身感受當地的傳統文化。相關部門還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平臺鼓勵民間文化傳承人建立自己的公眾號,定期發布“非遺手作”系列短視頻,結合直播教學,以生動有趣的形式吸引青少年群體關注;還可以聯合當地電臺、電視臺推出“民間藝術之聲”專題欄目,邀請非遺專家、傳承人系統講解民間藝術的歷史淵源與當代價值,通過權威解讀增強公眾文化認同,從而營造全民參與保護民間藝術資源的文化氛圍。
加強宣傳教育
一方面,對于傳統媒體與線下活動的融合,連云港地區相關部門可以利用當地的廣播電視臺,推出“港城非遺記憶”“民俗文化探索”等主題欄目。通過紀錄片、采訪節目或特定的新聞節目深入探究淮海戲、海州五大宮調、云霧茶制作技藝等非遺項目的歷史淵源,深入挖掘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學藝經歷、技藝秘訣與文化堅守,以生動故事傳遞非遺背后的精神價值,并在黃金時段播出,覆蓋不同年齡段民眾,提升民眾對非遺項目的認知度,營造全民參與保護非遺的文化氛圍。同時,連云港地區相關部門可以在城市博物館和文化中心設立常態化非遺傳習所,定期舉辦傳統民俗節日文化主題展覽,系統展示連云港本土非遺項目及傳統手工藝品,如展銷各民族的傳統手工制品、民族服飾、古董等,輔以文字介紹、多媒體互動裝置,構建沉浸式文化認知場景,讓觀眾直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也可以定時開展民間文化節日慶典,如非遺傳習演出、民間藝術游行、民間技藝現場展示等活動,并設置非遺手作課堂,由傳承人指導不同年齡段的市民參與剪紙、面塑制作及淮海戲化妝體驗,從而提升民眾對民俗文化的認知水平。另一方面,在新媒介傳播和網絡宣傳方面,連云港地區相關部門充分利用短視頻平臺的超強影響力,鼓勵非遺傳承人和文化組織開通自己的賬號并上傳有趣的短視頻,如將海州五大宮調的名曲編成短視頻背景音樂,配上古典舞或民間節慶氣氛展示名曲的獨特魅力;拍攝視頻記錄云霧茶從種植到采摘再到加工制作的全過程,突出傳統工藝制作以及工匠精神等。同時,相關部門或個體可借助直播工具開展“非遺大師課”直播,非遺傳承人在線上傳授非遺技藝,解答網友的疑問,做到即時溝通,拉近受眾與傳統文化的距離。此外,相關部門制作以連云港地區民俗類非遺文化為主題的App,該App中的模塊可包括非遺知識庫、線上展覽館、互動游戲等。用戶可在線上展覽館中360度欣賞非遺工藝品,還可通過游戲問答等方式學習民俗文化知識。該App可建立積分激勵機制,用戶通過游戲通關、知識學習獲取積分,可將線上館收藏的數字藏品分享至社交平臺兌換積分,累積一定積分可兌換非遺手工藝品或限量數字藏品。因此,通過模塊聯動與社交裂變,形成“知識傳播一體驗沉浸一分享擴散”的閉環,提升連云港地區民俗類非遺文化的網絡影響力與年輕群體參與度。
推動傳承創新
在保護的基礎上創新發展,使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適應社會的現實需求是關鍵。為推動連云港民間藝術與現代科技的深度融合,建議以虛擬現實技術(VR)、增強現實技術(AR)為核心,打造多感官沉浸式非遺體驗場景,讓游客感受淮海戲的表演環境、聽海州五大宮調的音色等。將傳統手藝融入現代設計理念,創造兼具本土特色與時代氣息的文創產品,如以云霧茶為主題的茶具、以民間圖案為主題設計的文具、服飾等。深入開展創新實踐,聯合高校與設計團隊,舉辦民間文化創意大賽,為非遺傳承人尋求更多創新設計的可能。嘗試“非遺 + 網絡直播營銷”的模式,幫助非遺傳承人在網絡直播間實現文創產品、傳統手工產品的銷售,拓寬銷售渠道等。依托AI技術,打造民間文化藝術類產品的智能輔助工具,如淮海戲智能曲目教學系統、海州五大宮調樂曲編創輔助軟件等,賦能淮海戲與海州五大宮調的學習與創作,助力非遺傳承規模化與高質量發展。
融入旅游發展
將民間藝術作為無形資產引入旅游業發展,是保存、延續民間藝術的有效途徑。連云港地區可以創辦具有民間藝術的主題公共場所,如展館、實踐區、表演區等,全方位展示當地的古建筑風貌、風土人情、工藝技術等,讓游客全方位欣賞民間藝術。此外,連云港地區還可以打造集民間藝術展覽、旅游購物、飲食娛樂于一體的民間藝術特色街,游客們可以在這里購買連云港特產,品嘗地道的連云港美食,欣賞精彩絕倫的民間藝術表演。相關部門還可以實施“非遺+農村旅游”,利用連云港鄉村自然美景,在村中打造非遺傳習中心、民間藝術體驗基地,讓游客參與農事、體驗古技,感受農村生活。同時,相關部門可以開展系列民間藝術節日活動,如“連云港民間藝術旅游節”,舉辦非遺表演、民間競技、美食節等活動,延長游客停留時間,提升游客消費水平。此外,相關部門還可以與相鄰地區特色旅游景點互相協作,形成跨區域民俗文化旅游線路,整合旅游資源,提升連云港地區民俗文化旅游產業的綜合競爭力,實現文化旅游雙贏。
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連云港地區寶貴的文化財富,保護和傳承這些文化遺產對于維護文化多樣性、促進文化旅游發展、增強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建立健全保護機制、宣傳教育、推動創新發展以及融入旅游發展等策略,能夠有效保護和傳承連云港地區的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其在現代社會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在未來的發展中,連云港地區相關部門還需要不斷探索新的保護和傳承模式,加強多方合作,共同推動連云港地區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連云港市民俗博物館(連云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