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為謀生,我和丈夫南下打工。當時,我的上司也是湖南人,她得知我是縣一中的畢業生還能寫東西,便特意提拔我為品質管理員。
這是文字第一次帶給我不一樣的收獲。那時候,工作忙碌之余,我就會去工廠附近的書報亭看《知音》等雜志,紓解生活的疲憊。
后來,我和丈夫回老家擺攤賣菜,每天起早貪黑,特別辛苦。在那段清貧又艱苦的日子里,我寫下了長篇小說《青春夢》,后被《懷化商報》連載。文字,又一次治愈了我。
丈夫意外去世后,我帶著2歲的二寶再次南下去打工。這次,我去了廣州,進了一家婚紗制作廠,每天在流水線上忙碌著,不眠不休地趕貨,掙著那分分毛毛的錢。
我們宿舍離廠房大概有一公里的距離。吃完午飯,從宿舍返回廠房的途中,會路過售賣各種小商品的小店鋪小攤位。這些店鋪和攤位中間,夾著一家小書店。小書店門口擺滿花花綠綠的雜志,每次路過,油墨清香都直往我鼻子里鉆。
午休的半個小時里,工友們會三五成群地去逛逛各種攤位,買小飾品小零嘴;談了戀愛的工友,悄沒聲兒地去電話亭跟對象煲電話粥。只有我,每天都往小書店里鉆。小書店門口的《知音》是我必蹭的讀物。
每次蹭讀,我都極其小心,生怕弄臟或弄卷了書頁后,老板不好售賣。午休的半個小時閱讀,足夠消除我一整天的疲憊。假如中午沒讀完,下午下班了再過來接著讀。
大概我蹭讀的模樣顯得很心虛,也可能我經常準時出現在小書店,老板記住了我,一個老來蹭書讀的女人。每次去書店,他都面無表情地看著我,看得我臉發燙??晌覍嵲谀抑行邼?,沒有多余的錢來買雜志,只能厚著臉皮假裝什么都不知道。
有時候,在流水線上真的累成了狗,神思恍惚時,想想書店里一期接一期的雜志,我瞬間就來了精神:再堅持一會兒就下班了,我就能去閱讀它們了。
大概是讀得多了,催生了傾訴欲。每次看完《知音》上的勵志故事,我總忍不住跟工友們分享。我們廠是做婚紗的,一個車間十來個人,分工協作。一件婚紗的利潤是上百件甚至上千件成衣的利潤,得慢工出細活,急不得。所以,車間的氣氛總是沉悶又單調。每天下午上班,時間稍長,大家就容易頭昏腦漲。這時候,就輪到我展現人生的高光時刻了。我將中午在小書店蹭讀的故事娓娓道來,車間的氣氛瞬間活躍起來。
廠里那個高傲美麗的靚女阿蘭都對我刮目相看了。幾個已婚的同事更是追著問:“新生啊,今天下午更新故事嗎?”我笑著說:“幾天更新一期嘛?!苯餍浉缯f:“黃姐,你講的故事真好聽!”
我有些小得意,不過,我還是會謙虛一下的:“不是我講得好,是《知音》里的故事寫得好?!焙髞?,阿蘭成了我的鐵桿迷妹,為了聽故事,她干脆把她的釘珠臺移到了我的排花臺旁邊。
連老板都忍不住說:“黃姐,你把《知音》讀完再來上班!遲到一會兒沒事的,記得回來要講給大家聽哦?!?/p>
如今,回想起在南方打工的日子,竟也不覺得一個月休息兩天、一天干十一個鐘頭是多么恐怖的事情了。那時候,我們苦中有樂,大家因為我愛讀《知音》,也把我當成了知音。
重慶人大才被爸媽逼婚,結婚后他就跑來南方,已經三年沒回去了。川妹子秀芳愛上一位高中學歷的帥氣男孩,結婚后,她在廣州,丈夫在北京,秀芳愛婚紗制作,丈夫愛北京,分隔兩地,心愈來愈遠,可她舍不下喜歡的工作。靚女阿蘭的婚姻一波三折,最后跟老家的一個男孩結婚,不過不是她想要的愛情……
那些日子,在忙碌的縫隙里,大家跟我講著他們的故事,他們的心情,他們的得到和失去。
后來,大才說他爭取把老婆從村里帶出來,秀芳說要找個時間去北京跟老公好好溝通。阿蘭說,《知音》里的故事教會她要珍惜眼前人,她要跟新婚丈夫好好培養感情,再生個寶寶,一家人把平淡的日子過好就很幸福。
而我,因為二寶到了上小學的年紀,我帶著他回了長沙,干起了環衛工和街邊小裁縫。
如今,我圓了作家夢和大學夢。當初那些工友,人生也都有了歸處。
或許,就像《知音》雜志里的大多數故事都有一個美好的結局一樣,我們的人生,也終將擁有屬于自己的圓滿。
編輯/張亞萍
255281288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