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碧嬌
【摘 要】小學數學由于學科特殊性,實行教學生活化策略勢在必行。這一策略對學生和教師都有多方面的益處。本文主要從提升教師生活化意識、課堂上營造生活化情境、創設生活化實踐活動以及關注學生情感訴求四方面闡述如何在小學數學中融入教學生活化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應用策略
教學生活化,是指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背景中,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教學活動的強烈愿望,從而達到教學目標。教學來源于生活,同時高于生活、指導生活[1]。不論是哪一個階段、哪一學科的教師都應深入學習教學生活化的具體教學觀點,并真正將其運用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
一、教學生活化的實際意義
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教學生活化對學生、教師都有著其他教學方式無法替代的作用。數學學科相對于其他學科更具有邏輯性、抽象性,但教學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更應思考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運用教學生活化策略,以達到教學目標。教師首先要明確教學生活化的重要性,才能將其更好地運用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
一方面,教學生活化對學生有著提升學習效率、提升學習趣味性、提高知識運用能力的三重優勢[2]。數學知識中大多以公式、數字計算為主,許多學生在面對大量的數字、復雜的運算公式時都產生一定的逃避心理,而這種心理的長期存在不僅會使學生對學習數學越來越不自信,更會導致其在課堂教學中無法集中注意力,學習效率嚴重下降。教學生活化策略要求教師從學生的生活出發,增加情境性,更貼合學生的需要,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幫助學生快速理解數學知識,降低學習難度。同時,教師可以通過運用教學生活化的多種教學方式,如游戲、實踐活動等,設計趣味性的教學活動,這些教學活動的加入有助于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另外,教師可以通過情境教學的方式,將數學問題加入生活背景,從而幫助學生真正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啟迪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用數學幫助自己更好地生活,將數學學習與生活結合,形成良性循環,這會極大改善數學在學生心目中的刻板印象,幫助學生提升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
另一方面,教學生活化對小學數學教師也有提升教學效率、提高自身專業素養的雙重功能。在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依然存在照本宣科、照教材教學的現象,這種現象也是導致小學生對數學產生畏難心理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時,很多教師習慣用自己的思維限制學生的思維,在許多發散性思維的問題中設置固定答案,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數學的嚴謹,但也迫使學生成為沒有個人思維的“考試機器”。站在長遠的角度上看,這種教學方式并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如果教師將生活化教學方式融入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將會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在不斷應用的過程中,教師也能理解更多符合時代的、有益于學生學習的教育理念與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己的教育高度,也能帶給學生更加豐富有趣的數學課堂,真正實現師生共同成長。
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實踐生活化策略
(一)提升自身生活化意識
有這樣一句話:“教師是人類永恒的職業”。這句話不僅說明了教師職業的神圣性,更強調了教師對個人一生發展的重要性。學生能學到的知識范圍取決于教師的知識范圍,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在信息高速發展的環境下,教師要時時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教育理念。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更要有長流水,就像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許多教師都不得不開始學習如何直播,這也讓許多教師學會了一項新技能。教師應當有終身學習、不斷進步的良好心態,對于學習生活化教學也是同樣的道理。近年來,有許多學者都進行了教學生活化策略的深入研究。不論是關于理論還是真實教學案例,教師都應積極在網絡上進行搜索,聽取相關教育學者的觀點,取其精華,選取適用的教學方式并運用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同時,教師還應多參加校級相關培訓,在不斷的聽課、學習中吸取經驗。另外,教師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在自己的生活中留心能作為教學資源的生活事件,將其作為教學素材,幫助學生理解晦澀的數學概念。
(二)營造生活化課堂氛圍
如果說教師先進的教學理念和不斷學習的進取精神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不竭動力,那么良好的課堂氛圍就是學生學好數學的關鍵環節。小學數學知識容量相對較少,所以,教師可以利用多樣的教學形式,在課堂上營造輕松有趣的生活化情境,帶領學生在生活中尋找數學、在生活中驗證數學。
以五年級上冊《小數的乘法》中小數與整數相乘這一知識點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讓各小組分別扮演不同的商店,由教師作為貨商為學生提供所需的貨物,營造各商店進貨的情境:端午節即將到來,你打算訂購一批粽子的制作原料以進行售賣,你會選擇哪些材料呢?你會訂購多少材料進行制作呢?粽葉7.5元/斤,紅豆3.5元/斤……在生活中,購買東西大多要涉及小數,教師如果能將生活中的情境“搬”到課堂上,學生就能對數學知識產生更多的親近感,也能更加深切地體會到數學的用處。
再以《多邊形的面積》為例。在上課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拍下自己日常生活環境的照片,將這些照片收集起來,將圖片中包含的多邊形用鮮明的線條勾勒出形狀,如停車位的平行四邊形、柵欄中的菱形、田地的長方形或正方形……在課堂開始時,教師可以先出示圖片,讓學生猜一猜這是誰的生活環境照片,接著請照片的主人講一講自己日常生活環境中隱藏著哪些多邊形,再用線條勾勒出形狀,以生活環境為藍本,幫助學生認識多邊形中的長、寬、高、底等概念,通過生活化情境的導入,讓學生發現原來數學就在身邊。這種輕松的課堂氛圍不僅可以拉近學生與數學知識的距離,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初步具備數學思維。除了情境式教學,教師還可以通過游戲、表演、設置懸念等有趣的課堂教學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勾起學生的好奇心,逐漸幫助學生建立開闊的數學思維。
一節好課就像一篇讓人回味無窮的文章,教師的教學水平就像作者的文學底蘊,而良好的課堂氛圍就是絕妙的文章結構。教師要通過不斷地提升自身“底蘊”,搭好課堂的結構,才能為學生營造生動有趣的課堂氛圍,上好每一節課。
(三)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
數學源于生活,其最終的目標也是使學生能運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所以,教師不妨讓數學回歸生活,立足于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3]。例如,在五年級下冊《圖形的運動(三)》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制作一個小風車,四用紅、藍、黃、綠等不同的顏色制作個扇葉。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紅色的扇葉怎樣旋轉可以到達綠色扇葉所在的位置,還可以在課下啟發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由軸對稱圖形、重復圖形等組成的精美圖案,在課堂上留出五至十分鐘的時間帶領學生欣賞數學與美術的結合之美。同時在課余時間,可以為學生設計一些有趣的數學實踐活動:數學廣角中的植樹問題、探究自行車的車輪為什么用圓而不是其他形狀……教師可以教材為起點,也可用趣味性的數學問題帶領學生思考、實驗數學問題,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得出結論,讓數學通過實踐活動的形式回歸生活,這也是落實教學生活化策略的一種有效方式。
(四)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
新課改以來,各學科的教學都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這在實行教學生活化的過程中也是不可忽視的。在教學中,每個班級中學生的學習水平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在學習中也會呈現出不同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背后是學生的情感訴求得不到滿足。因此,教師應該從學生出發,在設計生活化情境的環節中多與學生進行溝通。在每次的課堂結束后,教師都要詢問學生的感受、走近學生,傾聽學生內心的聲音;在每次的測試中及時發現學生的進步與不足,以大朋友的身份幫助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制訂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與學生共同進步,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感知到自己的進步,肯定自己的能力,從而建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在每一次的實踐活動中找到更加適合本班學生學習的方式,最終實現學生學習效率和教師教學效率雙提升的良好效果。
三、結語
教學生活化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對學生、教師都有著其他教學方式無法代替的重要作用。針對小學數學的特殊性,教師更應該立足當下,立足于自身教學實踐,不斷發現問題,提出解決方案,推陳出新,這樣才能使新課改中的教育方式真正生根落地,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數學并愛上數學,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魏婷婷.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20(08).
[2]張文莉.在生活中尋找數學——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策略實踐[C].全國科研理論學術研究成果匯編,2020.
[3]方新艷.小學數學的教學生活化[J].江西教育,2020(12).
[4]王紹亮.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實施策略的探討[J].才智,20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