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芳
摘要:正確認識和整合人民內部的利益矛盾,是黨在新時期更好地代表人民利益、踐行“三個代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從理論和實踐上回答的重要課題。妥善地協調好各種利益關系,尋求整合人民內部利益矛盾的正確方法,最大限度地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利益矛盾;物質利益;整合;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C9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5)06—0010—02
十六屆四中全會,黨中央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科學命題和歷史任務。構建和諧社會必須維護穩定,穩定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隨著改革的深化,我國社會呈現了利益主體多元化、利益來源多樣化、利益差別擴大化、利益關系復雜化、利益表達公開化、利益沖突尖銳化的局面,利益矛盾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正確認識新時期人民內部利益矛盾的特點,整合人民內部的利益矛盾,是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前提,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
一、新時期人民內部利益矛盾的特點
1.物質利益矛盾居于利益矛盾的中心地位。計劃經濟條件下,人民內部的物質利益矛盾處于隱性狀態。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按照價值規律和利潤原則進行資源配置和社會分配機制的改革,物質利益矛盾越來越突出。在市場經濟的驅動下,社會進入一種“物化”狀態,物質利益原則得到全社會的認同,人們理直氣壯地追求自己的合法的物質利益,人們之間的政治、文化、社會利益沖突都可以從物質利益上找到根源。當前社會存在的各種利益矛盾無一不表現為一種物質利益關系的矛盾。同時,我國當前市場經濟正處于徹底改變原有利益格局和利益關系的階段,也就不可避免地產生大量人民內部的利益矛盾,這就使物質利益矛盾的表現越來越突出,呈上升趨勢。
2.社會貧富差距拉大的趨勢,突出反映了利益矛盾。首先,城鄉之間收入差距明顯擴大。1979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為1.72:1,1999年為2.65:1,2003年為3.2:1。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引起我國社會結構的急劇變化與利益格局的變動,加劇了城鄉之間的利益矛盾。其次,不同地區之間收入差距越發明顯。改革開放以來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拉大,由此引起中西部地區的人們在心理上的不平衡以及地區間在經濟活動中的相互摩擦。在居民收入分配方面出現了沿海高于內地,經濟特區、開發區高于非開發區。并且差距在近十年間里呈逐步拉大趨勢。據國內首次網上薪資調查提供的數字表明,目前個人收入最高的城市為深圳,深圳平均稅后年薪為52494.5元,上海、珠海、北京、廣州緊隨其后,平均年收入超過40000元。薪資最低的城市為呼和浩特、西寧、銀川、太原、鄭州和蘭州,深圳為呼和浩特的4倍,上海為西寧的3倍。貧困縣的90%集中在中西部地區。最后,行業收入差距日益突出。在我國目前收入差距所體現的高收入行業中,多為壟斷性行業。1999年在各行業中,收入最高的是房地產、金融保險、科研技術三個行業,較低行業為農林牧漁和零售批發業等,差距都在2倍以上。
3.干群關系之間的利益矛盾凸現。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利益觀念的強化,在黨群、干群之間的利益矛盾更加突出。一是一些地方機構重疊,干部人數太多,加重群眾負擔;二是一些單位與部門的干部,為突出自己的“政績”,搞攤派、搞形象工程,加重群眾經濟負擔,侵犯群眾的切身利益;三是極少數領導干部見利忘義、為政不廉、以權謀私,貪污受賄,不但敗壞了黨和政府的形象,而且加劇了黨群、干群的對立與矛盾。
4.利益群體性矛盾增強,易于激化。社會體制轉型期,是利益格局全面調整和劇烈變動的時期。在當今社會具有相同利益關系的社會成員對利益問題特別容易產生共鳴,特別是隨著不同利益群體的自覺意識的日趨強化,彼此在那些與切身利益相關的矛盾和問題上,就易于進行有目的、有意識的溝通和串聯,進而形成不良群體行為,極易引發群體性矛盾。諸如拖欠職工工資、農民負擔過重、土地承包、征地拆遷安置等問題,涉及到很多人的切身利益,易于激化,很容易釀成群體性事件。
二、正確整合人民內部利益矛盾的途徑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是必須有效地協調各方利益關系化解利益矛盾。我們必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思想工作等各種綜合手段整合體制轉型期復雜的利益矛盾,才能構建和諧社會。
1.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是解決利益矛盾的物質前提。在社會體制轉型期,人民內部之所以存在大量的利益矛盾,除了其他方面的復雜的原因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生產力水平不高,遠遠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要從根本上解決人民內部的利益矛盾,就必須從其產生的經濟根源人手。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增加社會財富,把“蛋糕”做大,才能使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逐漸得到滿足,同時也才能理順人民內部的利益矛盾關系。大力發展生產力,增強社會經濟實力,是有效地解決人民內部利益矛盾的物質前提。“手頭東西多了,我們在處理各種矛盾和問題時就立于主動地位?!鄙鐣敻辉黾恿耍嗣駜炔康脑S多矛盾和實際問題,如吃飯問題、住房問題、交通問題、教育問題、就業問題、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等等,才能得到較好解決。發展是妥善協調社會各方利益,化解利益矛盾,實現社會和諧的根本之道。
2.調整分配政策,完善保障體系,縮小貧富差距。整合利益矛盾要充分發揮收入分配政策的協調、整合功能。目前,迫切需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構建一個適應復雜利益關系格局、充分發揮利益杠桿作用,調動不同利益主體的積極性的完善的收入分配政策體系,并根據不同的利益主體的收人性質、分配方式,實施不同的收入分配機制和政策,縮小貧富差距。
3.建立健全利益表達機制。建立健全相應的利益表達機制是公正合理地整合社會利益關系的前提。當前我國的利益表達機制建設滯后于多樣化的利益訴求,我們應改變傳統的單向維度的利益表達機制,建立多項維度的利益表達機制。建立順暢的利益表達機制,應充分發揮人大和政協的利益表達功能,充分發揮社團、行業組織、社會中介組織的作用,并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要求。同時,要為各社會階層提供利益表達的制度性平臺。
4.加快法制建設,規范利益主體行為。整合人民內部的利益矛盾既要靠民主,也要靠法制,“社會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法制是不可分的?!狈勺鳛橐环N社會規范,不僅規范了社會主體的行為,也調節著社會主體的各種利益關系。一方面對那些違法牟利的行為和分子予以嚴懲,另一方面對合法經營主體的利益以保障;一方面維護利益主體正常的權益,另一方面對利益主體的責任和義務作出法律規定,使各利益主體成為真正的責、權、利三位一體的現實承擔者,建立利己和利他、個人利益與社會共同利益相協調的機制。這是整合人民內部的利益矛盾、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
5.貫徹“以德治國”的思想,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利益矛盾產生的原因很多,有許多矛盾是思想認識和精神境界方面的,即使由實際利益引發的矛盾,也有如何正確認識的問題。思想政治工作對化解這些矛盾具有“活血化淤”、“扶正祛邪”的作用。人們的思想境界提高了,對待利益得失的態度也就會更加理智。只有按照“以德治國”的思想,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對人們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教育,才能使人們正確處理追求物質利益與遵守道德、遵紀守法的關系。通過思想政治工作,使全體公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廣大黨員干部和公職人員,進一步樹立為人民服的價值目標,最終促進社會體制轉型期人民內部利益矛盾的解決。
6.加強黨風建設,加大反腐敗力度,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內存在的官僚主義、腐敗現象和不正之風,不僅嚴重侵蝕黨和國家的肌體健康,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和聲譽,而且與人民的根本利益相對立。我們必須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徹底進行反腐敗斗爭,狠抓黨風和政風建設,管好和管住干部。教育黨員干部都要樹立做人民公仆的觀念,懂得手中的權利是人民賦予的,“必須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權、用好權、而決不允許以權謀私,決不允許形成既得利益集團。”我們一定要以黨風廉政建設的實際成果取信于民;教育廣大干部樹立民主意識,自覺地使自己置于人民和法律的監督之下;教育廣大干部轉變工作作風,關心群眾的疾苦,努力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在堅強教育的同時,運用法律手段嚴懲腐敗,以法治貪官。反腐敗斗爭是一項最大、最有說服力、也最有益于人民內部的利益矛盾解決的民心工程。
編輯/張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