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曦 劉尊思 周 媛
摘要:保險合同中,受益人的保險金給付請求權屬于固有權并非繼受而來。保險事故發生后,受益人取得的保險金不得作為被保險人的遺產,不能用以清償被保險人生前的債務,保險人受益權方能得到很好的保護。我們在充分保護受益人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壽險合同具有儲蓄性,倘若投保人為逃避債務,將自己的財產借壽險機制轉贈于受益人,從而導致失去清償債務的能力,則法律如何保護投保人的債權人的利益呢?筆者認為,我國的法律應該引入相應的規制機制,以保障被保險人的遺屬獲得足夠的經濟保障,同時兼顧投保人的債權人的利益,防止投保人利用壽險機制轉移財產,逃避債務的清償。
關鍵詞:受益人;原始取得;第三人利益合同
中圖分類號:DF43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5)06—0095—03
保險受益人作為保險合同的關系人,其受益權與被保險人債權人之債權極易產生沖突,此問題需要予以足夠的重視,否則,就會使受益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同時,投保人也可能借保險機制將其財產轉贈于受益人,從而失去清償債務的能力。對于此問題,國內學者鮮有論述,筆者在此希望對該問題的澄清能有所裨益。
一、保險受益人受益權的性質
從受益人的產生來看,依我國《保險法》第60、62條規定,被保險人和投保人均可指定或變更受益人,只是投保人指定受益人時須由被保險人同意,被保險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人,應由監護人指定。因此表面上看,受益人的保險金請求權是從被保險人那里繼受而來,但實則不然。原因如下:(1)保險受益人的受益權系依法律規定而產生,并非由他人轉讓而來,在受益權確定以前,并不存在類似的權利,固保險受益權屬初次取得。(2)保險受益權人的受益權自產生時起就是完整的權利,不存在權利負擔或瑕疵的問題。保險人不能因為其與投保人的債權債務作為抗辯理由對抗保險受益人。另外,人身保險的目的和功能往往在于為他人(受益人)的保險,美國著名保險學教授侯白納(S.S.Huebner)指出:“一個人生命的經濟價值體現在與其他生命的關系之中。正如古語所言:‘人不可能獨立存在,相反他是為別人的利益而活著。在任何時刻,生命的延續都應有利于他人、家庭、后代、商業團體或教育慈善機構。人壽和健康保險的必要性也在于此。”[1]因此,受益人取得的保險金不得作為被保險人的遺產,不能用以清償被保險人生前的債務。只有出現我國《保險法》第63條的情況保險金才可能作為被保險人的遺產,用來清償被保險人生前的債務(下文做具體論述)。
二、受益權的保護
如上所述,在人壽保險合同中,凡指定了受益人的,受益人獲得的保險金額屬于其個人財產,不應列入被保險人的遺產范圍。但依照我國《保險法》第63條的規定,在以下三種情況保險金作為被保險人的遺產處理:1.沒有指定的受益人;2.受益人先于被保險人死亡,沒有其他受益人;3.受益人依法喪失受益權或者放棄受益權,沒有其他受益人。
依照上述規定,被保險人的債權人對于死亡保險金有無追索權主要取決于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是否在保險合同中明確指定了受益人;若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未指定受益人,或指定的受益人死亡、喪失受益權而沒有其他受益人的,則根據此條的規定,保險金作為被保險人遺產由其繼承人繼承。此時,保險公司賠付的保險金作為遺產處理就必須首先用來償還被保險人的債務。
然而,我國《保險法》所列舉的這三種情況并沒能完全涵蓋實踐中產生的問題。實踐中還有如下兩種常見的情況:
1.被保險人與受益人死亡先后無法確定時保險金的處理
現實中已大量出現這樣的情況,當被保險人與受益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并無法確定死亡先后順序時,保險金應當屬于誰?一種意見認為,該保險金的給付應當參照繼承法的有關規定來解決。1985年最高人民法院制訂的《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二條規定:“相互有繼承關系的幾個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如不能確定死亡先后時間的,推定沒有繼承人的先死亡。死亡人各自都有繼承人的,如幾個死亡人輩分不同,推定長輩先死亡;幾個死亡人輩分相同,推定同時死亡,彼此不發生繼承,由他們各自的繼承人分別繼承。”?第二種意見認為,參照《保險法》第63條規定,該保險金應當作為被保險人遺產,支付給其法定繼承人。對此可以借鑒美國1940年制定的共同死亡法案規定,即人身保險的被保險人與受益人在同一事故中死亡,無法證明死亡的先后順序的,推定受益人先于被保險人死亡,保險金作為被保險人的遺產,由被保險人的法定繼承人繼承。[3]對于以上兩種意見,筆者認同第二種意見。我國有關繼承法的司法解釋中共同死亡的繼承原則,是基于被繼承人與繼承人之間存在的法定權利義務關系規定的,并不能機械地適用于被保險人和受益人。如果被保險人與受益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無法證明死亡的先后順序的,若推定被保險人先于受益人死亡,則保險金歸受益人所有,由于受益人也已經死亡,保險金就成為受益人的遺產,由受益人的繼承人繼承。這種結果,使得保險金可能由與被保險人關系非常疏遠甚至沒有什么利益關系的人所得。況且,當同時死亡的被保險人與受益人不存在繼承關系時,適用該司法解釋則有些荒唐。
2.被保險人以遺囑變更受益人時保險金的處理
實踐中多有在受益人欄中指定“繼承人”為受益人的,可以有這樣幾種思路:(1)保險金作為被保險人的遺產;(2)保險受益人為記載之時被保險人的繼承人;(3)保險受益人為保險事故發生時被保險人的繼承人;(4)考究被保險人的真實意思來確定。日本判例和通說為第三說。筆者認為,第二種學說更合理。如果采第一說,則有悖于被保險人的真實意愿,因為果如此,他會在受益人一欄中填寫自己,或將受益人欄空白。采第四說是科學的,從根本上探求被保險人的意思也是合理、合情的。但是,在實踐中可操作性不強。被保險人真實意思的標準以及由誰來提供證明其真實意思的證據等問題在實踐中都很難判別,因此,適用起來是行不通的。而第二說和第三說相比較,則第二說要更合理。因為在有指定的受益人時,被保險人或者投保人大都希望保險金可以減輕其去世后繼承人的經濟負擔,為其提供一些經濟上的援助。則只要被保險人在指定受益人的時候其意思表示是真實的,其所指定的受益人即是其希望能真正從保險金中受益的人。而且在指定受益人到被保險人出險這段時間內,仍得以契約或遺囑處分之。要保人行使前項處分權,非經通知不得對抗保險人。所謂仍得以遺囑處分之者,乃要保人得以遺囑另行指定受益之謂。蓋當初指定受益人時既已通知保險人,若變更而不通知,則保險人自無從知悉,難免仍對原受益人為給付,斯時,要保人自不得以受益人業已變更為由而否認其給付效力。綜上,筆者認為,被保險人以遺囑形式更改受益人不能發生更改的效力,仍有原受益
人享有受益權。
三、受益權的限制
壽險合同具有儲蓄性,倘若投保人將自己的財產借壽險機制轉贈于受益人,從而導致自身失去清償債務的能力,則法律如何保護投保人的債權人的利益呢?本文將就三個問題作出分析:
1.受益人與保險單質押權人的法律沖突問題
依據《保險法》第56條規定,以死亡為給付保險金條件的合同所簽發的保險單,未經被保險人書面同意,不得轉讓或者質押。也就是說,若經被保險人同意,投保人可以設定保險單質押。依筆者理解,對于保險單設定質押,并不同于更改受益人,只是以保險現金價值(而非保險金額)作為擔保的一種形式。若債務人(投保人)在該保險單所擔保的債權期滿而不能清償債務時,債權人可以行使質押權。行使方式為解除保險合同,以解除保險合同所得現金價值優先受償。因為投保人經被保險人同意有權變更受益人,則其設定的質押作為一項物權應優先于受益人的保險金給付請求權。發生保險事故后,受益人仍有權利請求保險人給付保險金,只是此時質押權人在質押范圍內具有優先受償而已,保險單質押是質押權人質押權對保險受益人受益權的一種限制。
2.投資型保險合同受益人與投保人債權人的利益沖突問題
隨著保險業的發展,保險所具有的功能越來越多,具有了類似股票、債券的投資功能,在此種情況下,是否也像一般保險合同那樣對受益人加以保護呢?1999年平安保險公司推出了投資連結險及太平洋保險公司推出了萬能壽險,該二險種均分為主合同及附加合同兩部分,投保人所繳納的保險費也分為兩部分。附加合同雖然附加在主合同之后,但與之卻有很大區別:1.保險人給付受益人利益的多少與是否發生保險事故無關;2.投保人所繳納的“保險費”無費率的核算,與死亡率及生存率無任何關聯,完全由雙方當事人約定;3.該部分“保險費”另立賬戶,由保險人進行投資運作,所產生的收益與風險均由受益人承擔。筆者認為,對于此類險種,雖名為保險,其實質則是一種投資,但與投資又有如下區別:L投保人不得隨意解除合同,否則要承擔不利后果;2.投資回報返還給被保險人或受益人,而不是投保人本人。此類保險與封閉式基金十分類似,且以第三人為受益人,應由信托法調整。信托一經設立,非經宣布無效及撤銷,應為受益人利益而存在。該投資的財產作為信托財產具有獨立性,投保人的債權人不得申請法院強制執行,也不得申請扣押,除非委托人(投保人)在設定委托(投保)時具有欺詐的故意。英國《1986年破產法》第339—342條,423—425條分別規定,一個人通過設立信托等方式無償或低價處置財產,欺詐債權人的,法院在適當的情況下,可以發布命令沒收他處置的財產,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如此,則當債務人從他本來應當用于償還債務的款項中抽出一部分投保,如果沒有這筆款項,他就不能清償債務,那么,單從這個行為中,就可以推斷同投保人的欺詐意圖,法院可以撤銷該“保險”行為,并將退保金作為投保人的責任財產清償其債務,此時,受益人的受益權就受到了投保人債權人利益的限制。
3.受益人與投保人債權人的法律沖突
在人壽保險合同中,投保人僅有繳納保險費的義務,無受領保險金的權利(除非投保人亦是受益人),而受益人擁有請求給付保險金的權利,卻不支付任何對價。投保人借助于保險人與被保險人作為樞紐,附期限地贈予了受益人一筆固定的數額。人壽保險有時被認為是被保險人對受益人作出了一項可強制執行的贈與,但這只是意味著受益人可以強制執行該生效合同,并且有受益的權利。在實際付款前,不存在任何作為財產的贈與。而在保險合同成立后,投保人可隨時解除合同,并請求保險人返還保險現金價值。在被保險人生存期間,受益人的給付請求權只是一種期待權,還沒有轉化為現實權利。而法律對期待權的保護是弱于現實權利的。如果投保人為了逃避其債務而投保,并將他人設為受益人,是一種附期限的無償贈與行為,其債權人能否對其繳納保費所積累的現金價值申請強制執行?筆者認為,若投保人在投保前尚有履行債務能力,且該投保行為并非為逃避其債務,其債權人無權請求撤銷該投保行為。若投保時,投保人已陷入經濟困境而不能償還債務,此時還購買人身保險,并對債權人的債權造成侵害,則可以申請法院判決投保人解除保險合同。投保人滿兩年未繳納保險費的,保險人可以解除合同,并將現金價值返還投保人。若因投保人無繳費能力而致使合同不能繼續時,受益人應有權利代為繳納保險費,從而維持保險合同的效力。正如筆者在上個問題中所闡述的那樣,保險與英美法系①的信托制度有一定相似性,可以借鑒其有關制度以平衡受益人與投保人債權人利益。
編輯/張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