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冰
摘要:隨著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各類情節雷同卻又缺乏文化內涵的電視娛樂真人秀讓觀眾產生了視覺審美疲勞,逐漸從火爆到叫停。而《交換空間》這一家裝真人秀卻憑借為受眾創造的獨特體驗,備受青睞。本文將以《交換空間》為例,分析體驗經濟時代真人秀發展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交換空間 體驗 真人秀
中圖分類號:G22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18-
1999年,美國人約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爾摩在《體驗經濟》一書中,將“體驗”定義為:“企業以服務為舞臺,以商品為道具,以消費者為中心,創造能夠使消費者參與,值得消費者回憶的活動”。在體驗經濟時代,電視產品也受其影響并深深烙上體驗的痕跡。電視節目提供給觀眾的最終是一種體驗,一種充滿感情的力量、一種感覺上情緒上甚至是精神上的體驗,《交換空間》就做到了這一點。它以“真”為特色,以“人”為核心,以“秀”為手段,以實現目的為過程,既紀實又將“秀”貫穿始終。《交換空間》在引人入勝的故事性情節中將信息傳播與提供服務融為一體,為受眾創造了獨特的體驗效果,使受眾獲得了感官的愉悅和情感的滿足。
第一,參與體驗:你的房子我做主。《交換空間》是一檔貼近普通電視觀眾,倡導自主動手、節儉裝修為理念的服務類節目。參賽選手是從全國各地千百個報名家庭中選出的,都是普通的老百姓。48個小時之內,他們在專業設計師的帶領下,親自挽起袖子參與裝修,體驗裝修中的酸甜苦辣,獲得了一份獨特、新鮮的感受。選手在屏幕上的舉手投足,不是在表演,不是在作秀,而是在勞動,在創造,在發揮自己的無限創意,在努力為對方打造一個溫馨舒適的家。這其中,沒有編排,沒有做作,一些都自然而真實,讓選手真真切切地參與了其中。同時,《交換空間》也很重視調動電視機前觀眾的積極性,鼓勵觀眾投票選出自己喜歡的設計風格,發表自己的意見。
第二,娛樂體驗:變個驚喜送給你。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逐步向消費文化轉型,“娛樂”成為電視節目流行的標識,被眾多影視劇與綜藝娛樂節目寵壞的觀眾更偏愛節奏輕松快樂的節目。《交換空間》作為一檔輕松愉快的服務類節目,主打“快樂”牌,為觀眾制造了各種懸念,為選手和觀眾準備了眾多驚喜,使其從中獲得了一種娛樂體驗:48小時后,會裝修成什么樣子?舊物改造會變成什么樣子?交換了空間讓對方改造的選手們會是什么樣子?當一切懸念揭曉,當收房之時揭開蒙在業主眼上的紅布:大聲的驚喜尖叫,涌出的感動淚水,甚至因激動而表達不清……選手們這種巨大的情感爆發,往往會打動觀眾心中最柔軟的地方,讓觀眾也不由自主的會心一笑,感同身受,這也是《交換空間》最具藝術感染力的時刻。
第三,情感體驗:中國人最在乎“家”。中國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就是以“家”為核心的文化。中國人很重視“家”的完整和美好,并從中獲得巨大的生活動力和莫大的幸福感。《交換空間》欄目以“家”為共感源泉,用每個人都期待擁有的舒適優美的家居環境,找到了受眾普遍存在的隱在共鳴點。《交換空間》正是抓住了中國人對家的抹之不去的情結,將所有將要家裝的、正在家裝的、已經家裝的,熱愛生活、熱愛家庭的人群都列為了收視對象。而在節目具體環節設置上,800元裝修的節儉,搜街時的貨比三家,改造舊物的綠色環保……這些都是符合中國人普遍心理的。同時,《交換空間》還在每期設計不同的主題,“中國心中國情”,“春日暖陽和水晶之戀的碰撞”,“田園式維多利亞的浪漫”等等,實現了傳統和時尚的完美融合。
第四,審美體驗:打造最完美的設計。《交換空間》主題曲中有一句簡潔溫馨的歌詞:“自己動手改變它,一個做夢的地方……”節目中呈現的是二次裝修,其實就是要傳達給觀眾一種生活態度——倡導個人的創造精神,鼓勵個人的設計理念。參賽兩隊要做的就是,在48小時之內,運用有限的8000元錢,發揮無限的創意,用別具匠心的設計贏得對方和觀眾的青睞,打造一個實用、溫馨、獨特的家居。“從創造的角度看,真正的電視創造是激活‘創造的創造。”創造所帶來的具有沖擊力和巨大反差的審美體驗,不光讓觀眾獲得了感官的滿足,更為他們的學習借鑒提供了靈感。
“點亮空間、制造娛樂、提升感情”,這是《交換空間》的宣傳語。它正是以節儉裝修為理念,秉承快樂裝修的原則,倡導參賽者自主動手,彼此交流創意和情感,重塑家居空間。《交換空間》讓受眾在獲得各種獨特體驗,保障觀賞性的同時,也獲得裝修知識、家裝創意、家裝常識。并且,在潛移默化中使自主動手環保家裝、輕裝修重裝飾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在節目過程中,選手和選手之間、選手和設計師之間也在不斷地磨合中交流、理解,和諧相處。不但交換了空間,交換了理念,更交換了感情。
縱觀《交換空間》走過的幾年,“敬業、勇氣、創意、環保”是對它的最好詮釋。強調受眾體驗,注入文化內涵,將信息傳播與提供服務完美融合,《交換空間》走出了一條真人秀發展的新路,真正實現了心靈和居所的牽手。
參考文獻:
[1]【美】約瑟夫?派恩?詹姆斯.吉爾摩:體驗經濟.經濟新潮社.2008-1-27.
[2]李翔,鐘鳴:談真人秀節目《交換空間》的創新表現.電視研究.2007(2).
[3]朱艷可.打造創造與溝通的服務平臺——由《交換空間》談起.影視藝術與傳播學研究.2008(10).
[4]《交換空間》——一個節目的躥紅.www.cctv.com.2006-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