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珊
摘要:就業乃民生之本,當前大學生就業問題是社會普遍關注的重點問題。但是從實際情況看大學生就業的情況不容樂觀,這本身有社會的問題,有高校教育機制的問題,也有學生本身的問題。本文將從大學生就業的現狀入手,分析出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指出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危害性,最后給出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諸多對策,以期能對解決大學生就業有所裨益。
關鍵詞:就業;實踐能力;就業指導
中圖分類號:G473.8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32-0193-02
隨著高等院校的擴招,當今的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過渡為“大眾教育”。200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只有114萬,而2007年達到了495萬,2008年達到了559萬。2009年,應屆畢業生達到611萬,加上以前未就業的畢業生積累,實際需就業人數將達到800萬以上。[1]大學畢業生數量的增加,加之受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的影響,大學生不再是各個單位爭搶的香餑餑,相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為尋求一份滿意的工作而絞盡腦汁。大學生就業問題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是國家亟待解決的重點問題。
一、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分析
1.會形勢導致大學生就業困難
1999年之前,中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5%左右,大學生被視為天之驕子,高中畢業生千軍萬馬擠上高考的獨木橋,以求改變自己的命運。自1999年起我國開始了有步驟地擴大高校在校生人數,中國高等教育有了跨越式發展,1999年擴招比例高達47%,其后三年分別以25%、17%、10%的速度增長。至2005年,據有關數據統計,中國內地高校的青年學生總數僅次于美國,居于全球第二位。高等院校的擴招一方面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了更多高素質的人才,另一方面又滿足了廣大考生接受進一步教育的強烈愿望。但隨著高校人數的增多,也帶來了一些弊端,如大學生整個群體的學術水平和綜合素質相比于擴招前有所下滑,大量的學生畢業后涌入就業市場,給就業造成了很大的壓力。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加速蔓延,企業關停(減)產、休假和裁員現象比比皆是,更有企業面臨破產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對大學生的用工需求大大縮減。受供求兩方面的影響,大學生的就業處于舉步維艱的局面。
2.人才培養模式落后,畢業生的知識和能力結構不適應社會要求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健全,高等院校培養的學生應當滿足市場的需要。然而目前高校的培養模式較為單一,注重對學生理論層面的教育,而輕視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很多大學畢業生空有滿腹理論,缺少相應的實踐經驗,無法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另外,由于我國的高等教育普遍缺少對學生心理素質、人際交往能力、抗壓能力和如何對待挫折等方面系統的訓練,部分高校畢業生綜合素養不高,缺少團隊合作精神、奉獻意識和職業素養,從而求職碰壁。
3.大學畢業生對自己的認識和定位出現偏差
長期以來,由于缺乏對就業形勢的真實判斷,大學畢業生對就業形勢的估計過于樂觀,對就業期望值普遍過高。部分大學畢業生不顧自己的實際情況,片面追求北京、上海、深圳等經濟較發達地區和收入高、工作環境好的行政、事業單位或大型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對遠地區、中小城市、艱苦行業的基層一線中小型單位望而卻步,出現了“有地方沒人去,有人沒地方去”的現象。
4.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不到位
就業指導和就業教育包括對就業形勢的估計、如何搜集就業信息、求職技巧、就業制度與政策、就業素質和綜合能力的提高、就業心理的提高等等,這無疑對剛邁入社會的大學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2]然而部分高校忽視了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和就業教育,或者對學生就業指導的力度不夠,學生無法順利實現從學校向職場的過渡,也對就業造成了一定的障礙。
二、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危害
1.增加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大學生經過了12年的寒窗苦讀,通過高考跨進了大學的校門。在大學里他們接受了四年專業知識的培養和鍛煉,有些貧困學生的家庭是傾其所有甚至借款供孩子讀書。等到學生學有所成,準備到社會上打拼,實現自己價值、回報家人的時候,一些同學發現就業成了擺在他們面前的攔路虎,理想的工作離他們是那么的遙遠。在屢次求職失敗后,有些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的學生會意志消沉,甚至用自殺、自殘的方式發泄對社會的不滿。也有些學生在求職的過程中被人利用、誤入歧途,進入到傳銷組織,或做其他與國家法律、政策相違背的事情。
2.浪費國家的教育資源
雖然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已經實行了學生自費完成大學學業,但是每年國家對大學生投入的教育經費非常巨大。如果大學生畢業后無法順利就業,不能將學校里所學的知識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投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無疑是對國家教育資源的一種浪費。
3.影響在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每年畢業班學生的就業問題不僅為畢業班學生自身和學校老師所關心,也是在校大學生熱衷討論的一個話題。很多師兄師姐對在校學生言傳身教,其影響力遠超過輔導員對學生的教育。求職不順的畢業生發出的牢騷一方面可以給在校生提供一些經驗和警示,但也會給學生傳遞負面的信息,使學生認為大學里的學習過程與求職就業是相脫節的,即便在大學里認真學習,今后找工作還是會遇到一定的困難,從而造成了"讀書無用論"在高校里的蔓延,對高校良好學風的形成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三、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
1.改革現有的高校教學和管理體制
畢業生是高等院校這個人才培養工廠的最終“產品”,學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也關系到學校的招生和其他各個方面的發展,因此各個高校對畢業生的就業工作都非常重視。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在于高校培養模式的滯后性,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與市場經濟發展不同步,高校培養出的人才不能被市場接受。要想從根本上緩解畢業生的就業壓力,高校就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在充分了解市場對人才需求的前提下,根據經濟的發展方向和市場的實際需求來調整專業設置、學科體系、課程安排和培養方案。學校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更要加強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教育,做到理論聯系實際,使學生將學到的理論知識及時理解與消化,并在實踐中鍛煉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從而成長為“產銷對路”的高素質人才。
2.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指導
為了增強“產品”的競爭力,高校還應建立和完善學生的就業指導,努力做好“產品”的“包裝”和“營銷”工作。就業指導不僅僅是針對畢業班學生,它應該貫穿于大學整個階段,并根據年級的不同有所側重。低年級學生應側重職業認知與規劃的培養,就業指導教師應幫助學生了解自己所學的專業以及今后可能從事的相關職業,督促學生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指導學生做好大學期間的學業生涯規劃。中高年級則更多地引導學生參與項目研發和社會實踐,提高動手能力,根據自身特點和興趣愛好客觀地進行自我評價,進而明確職業方向、確定職業目標,并有針對性的發揮個人特長,為正式進入職場做好準備。對于畢業年級的學生,教師要重點幫助他們分析當年的就業形勢和就業政策,提供準確及時的就業信息,舉辦校園招聘會,進行簡歷制作、面試技巧等方面的培訓,開展就業心理咨詢工作,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求職過程中的挫折。
3.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競爭能力
雖然大學生就業困難已成為各個高校的普遍現象,但是對于那些專業知識扎實、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好的學生來說,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也并非困難。因此大學生在校期間應加強學習、擴充知識面,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從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職業素養、口頭表達能力、實踐能力、與人溝通交往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多方面提升自身素質,使自己具有參與競爭的能力和水平。另外,學生在校期間應根據自己的特點和職業規劃多取得獎學金證書及各種職業資格證書,提高英語水平,積累項目實踐及單位實習的經驗,為打贏就業這場硬仗做好充分的準備。
4.學校創建教學實習基地,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為了幫助學生就業,學校及下屬二級學院應根據自身特點及專業設置,主動加強與地方企業的聯系,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在企業中設立教學實習基地。一方面學校和企業可根據市場需要,共同制定學生培養方案,企業定期派技術人員到學校為學生上課,指導專業學習;另一方面,當學生升入高年級后,可到企業參與生產實踐,讓學生提前了解社會、熟悉企業文化,如學生表現良好并有意愿在該企業工作,畢業后可直接簽訂就業協議。企業還可在高校中設立獎學金,獎勵在實習中表現突出的學生。這項舉措,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與企業和社會接觸的機會,增強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提高了高校學生的就業率,也為用人單位挑選合適人才,并為企業未來發展提供了優秀的人才資源,可謂是達到了三贏的效果。
5.政府設立就業崗位和見習基地幫助大學生就業
為了增加大學生的就業機會,豐富學生的工作經驗,提升學生的工作能力,政府可和一些企業合作,專門為大學生設立一些就業崗位和見習基地。就業崗位主要是針對不能按時就業的家庭經濟困難的應屆畢業生,可由學生自行申請,學生與用人單位之間雙向選擇,政府每年給企業相應的補貼和稅費減免的優惠政策。企業每年必須接收一定數量的大學生參與工作,學生工作期限為一年,一年后可根據企業需求和實際工作表現簽訂勞動合同或解除用工協議,工作期間學生的收入不得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見習基地主要針對中高年級的在校生開展。見習期間,政府每月給見習學員發生活補貼,由見習基地先行支付。見習訓練結束后,可向勞動保障部門申請。見習期滿,如果雙方都滿意,可辦理正式的錄用手續。
參考文獻:
[1]榮東平,羅建鋒.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二維分析[J].教育與社會,2009,(6).
[2]張愛民.大學生就業現狀與路徑選擇研究[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
(責任編輯/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