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暉 石春燕
摘要:文章闡述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yǎng)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并以民族旅游區(qū)-世界遺產(chǎn)張家界為例分析了該區(qū)大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培養(yǎng)和提高該區(qū)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文化差異;外語教學改革;民族旅游區(qū)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32-0202-03
隨著經(jīng)濟的全球化,跨文化交際活動將越來越頻繁,信息時代的到來和因特網(wǎng)的出現(xiàn)給我們提供了擴展知識、學習和了解不同文化的機會,中國入世與國際的接軌,跨文化交際機會勢必大增,時代迫切需要既有專業(yè)知識,又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中國學生將面臨著嚴峻的知識挑戰(zhàn)、能力挑戰(zhàn),尤其是跨文化交際問題的挑戰(zhàn)。因此,中國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迫在眉睫。對于民族旅游區(qū)——世界遺產(chǎn)張家界的大學生而言就更為重要了。誠然,在進行跨文化交際的雙方,要確保跨文化交際的順暢,還必須在對本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多加了解的同時,加強與深化對他國文化的認識,以塑造完整的跨文化人格。本文以世界遺產(chǎn)張家界為例討論如何通過外語教學改革培養(yǎng)大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以提高外語交際能力,為促進該區(qū)旅游經(jīng)濟發(fā)展提供優(yōu)秀翻譯人才保障。
一、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這個術語可以指母語者和非母語者之間的交際,也可以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它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在70年代末形成的,是傳播學(communication)的一個新的分支。“跨文化交際”這個術語最早是1959年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Edward THall)在其經(jīng)典著作《無聲的語言》中使用的。美國詩人愛默生說:“語言是歷史的檔案”。這句話深刻表明語言對跨文化研究的重要性。
“交際能力”這一概念是由美國社會語學家Hymes 針對Chomsky的“語言能力”提出來的。Hymes提出的交際能力可理解為一個人對潛在語言知識和能力的運用。他認為交際能力包括以下四個參數(shù):(1)合乎語法,某種說法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在形式上可能;(2)適合性,某種說法是否得體,(3)實際操作性,某種說法是否實際出現(xiàn)了。其中適合性和得體性的實質(zhì)就是語言使用者的社會文化能力。當然,要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也不可忽略。

交際與文化密不可分,交際中不可缺少文化,沒有文化的交際會變得枯燥、乏味、空洞無韻味;相反,文化離不開語言交際,因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離開交際的文化將變得毫無意義。而不同文化有不同的取向(1)個人主義;(2)愿意承擔風險的程度;(3)權力差距;(4)男女傾向;(5)人性;(6)人與自然的關系;(7)時間取向;(8)活動取向;(9)關系的取向;(10)語境;(11)正式和非正式;(12)直言快語與人際關系和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觀念決定了期間言語準則的差異。例如:中國人提倡大公無私,而美國人卻十分崇拜個人奮斗,英語中以“self”為前綴的單詞像self-appointed,self-government,等高達一百多個,“DIY”一直十分流行。這種語言現(xiàn)象在漢語詞典中是找不到的,這充分體現(xiàn)了西方人個人主義的價值取向,也表明了美國主流文化最重要的模式。英美人喜歡在恭維對方后得到“Thanks”的回答,而被恭維的中國人卻總用“NO”回答明示謙虛,在某種程度上,他們很難理解中國式的謙虛。中國人在生活方式上比較正規(guī)、講究,西方人卻崇尚順其自然,有這樣一個例子足以說明中西方人們的價值取向不同。這是兩位太太臨死前的對白,中國老太:“這輩子我終于積攢足夠買一棟房子的錢啦!”外國老太:“這輩子我很幸福,終于將購房所借貸款償清了!”通過兩位老人的對白,中國老太與西方老太的享樂觀的不同導致了不同的價值取向。
以上事例無一不說明在交際中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意識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此外,要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還需弄清文化最直接影響交際的特征:(1)文化是通過學習獲得的;(2)文化具有世代相傳的屬性;(3)文化是基于符號的;(4)文化是動態(tài)的;(5)文化是一個整體;(6)文化是以民族為中心的;(7)文化具有順應性。這些特征使我們懂得不同的民族,其文化也是大相徑庭的。因此,學習者不僅要了解自己文化的規(guī)則,而且還要懂得對方文化的規(guī)則。Wolfson指出:“在與外國人接觸當中,講本國語的一般能容忍語音或句法錯誤。相反,對于講話規(guī)則違反常常被認為是沒有禮貌,因為本族語不大會認識到社會語言學的相對性。”胡文仲的研究也證實了“文化錯誤”常常比語言錯誤更嚴重,因為前者容易造成外國人與中國人之間感情的不快,有時,甚至影響國際關系。
綜上所述,在民族旅游區(qū),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是提高學生外語交際能力的重要前提。在外語教學中應融入目的語文化的教學,學生在習得語言的同時也習得文化。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二、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yǎng)中存在的問題
(一)中國人與西方人思維方式的差異
跨文化交際涉及到許多學科,其中之一是語言學,因為語言和思維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通過不同文化的語言文字的對比可以分析人們的思維特點。例如美國語言學家卡普蘭(RobertKaplan)認為, 中國人和韓國人的思維方式是曲線式的(indirection),類似一種渦輪線(gyre);英、美人的思維方式是直線式的(Linear),而日本學者提出日本人的思維方式是“點式”(dots)的。
這種思維方式的不同,就導致了同一情況下不同的言語與行為。下面以第二種不同思維方式為例說明。
例如:傳統(tǒng)的中醫(yī)學理論就是中國人綜合思維的典型例證。中醫(yī)認為,人體是各部分器官有機聯(lián)系起來的一個整體,并用陰陽五行學說明五臟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中醫(yī)治病是從全局著眼,綜合考慮、辨證、施治,而西醫(yī)是根據(jù)人體九大系統(tǒng)的生理結構來解釋病理現(xiàn)象,治病從細節(jié)著手,按“部”就班,頭疼醫(yī)頭,腳疼醫(yī)腳。這是西方人偏好分析的體現(xiàn)。
思維方式的差異是文化深層次的差異,這種差異是造成跨文化交際障礙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教學中適當分析這種思維方式的差異是有必要的。
(二)跨文化交際中語言及文化知識了解甚少
眾所周知,大部分中國學生學了好幾年的英語卻不能同以英語為母語者交談。誠然,膽怯是一個方面的原因,而不知如何使用語言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他們談話時的語言形式?jīng)]有問題,但是這些形式的功能在特定的語境中就不是那么的得體,這是語言方面的問題;或者他們以本民族的文化為中心,不考慮英語民族的文化,這是缺乏跨文化交際的知識問題。這些問題集中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1.語用文化欠缺,在跨文化交際中生搬硬套母語的語用原則。一般說來,學習者的文化差異敏感性(culturalsensitivity)越強。其語用能力也就越強。而這里的語用文化是指語言使用的文化規(guī)約,即把語言社會背景和人際關系相聯(lián)結起來所應當遵循的規(guī)則。包括因社會背景不同而產(chǎn)生的潛在觀念的差異,話語使用場合的不同,語言信息的差異等等。在學習外語過程中,由于受本民族思維定勢、文化習慣影響,大學生常把本民族文化帶入跨文化的交際情景中,不自覺地把漢語的使用規(guī)則套用與外語,違反了外語的語用原則。對于哪些話該講,哪些不該講;哪些模式是不合乎習慣,不可接受的等往往都心中無數(shù),真正進入交際角色便顯得茫然不知所措。
2.語義文化欠缺,對外語的文化內(nèi)涵缺乏足夠的認識。語義文化是指語義系統(tǒng)所包含的文化內(nèi)容和所體現(xiàn)的文化精神。包括詞語中所反映的習俗文化信息,有特定文化背景的成語典故、諺語等。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導致社會觀念不同。對同一事物或現(xiàn)象都會有不同認識,如不加以比較,不加注意,一味地以母語文化模式去套用,就會引起誤解。例如:一對年輕的英國夫婦到張家界旅游。因張家界人對百合花情有獨鐘,認為它代表“百年好合”的意思,在送機前,導游小姐為表示友好和禮貌,特送給客人一條繡滿百合花圖案的絲巾,可不料這對夫婦顯得異常悲傷和沮喪。原來,百合花圖案在英國人眼中視其為“死亡”。導游小姐由于缺乏語義文化而影響了與外國友人的感情。再如:烏龜與國罵的關系基于這樣的認識建立起來的,說某人是烏龜對他是一種侮辱,由于這種母語國人皆知,故稱之為國罵。而在把烏龜看作是長壽與毅力的象征的西方人看來,中國人這種自然,順理的關系難以成立。
世界遺產(chǎn)張家界的學生,特別是基礎階段的學生對西方社會文化都了解不多,對其文化內(nèi)涵更是缺乏足夠的認識,從而在理解和表達上很容易造成偏差,導致交際失敗。1990年,胡文仲曾指出: “只有了解和理解了這些文化因素的差異,并且具有成功地與他文化成員交流的真誠愿望,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這種看法差異制造的交流障礙。”可見,研究跨文化交際的目的是提高人們對于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促進文化間的交流和理解。當學生了解更多的中西文化差異,養(yǎng)成用跨文化意識去認識事物的習慣后。在交際過程中就會避免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現(xiàn)象(文化人類學家奧伯格KalveroOberg 1960提出),獲得成功的交際體驗。
三、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意識是提高學生外語交際能力的策略
(一)加強大學英語教學的文化內(nèi)涵,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視野
中國“入世”以后,隨著國際交往的更加頻繁,人們將面臨如何與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溝通、交流和合作的問題。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有助于更好地掌握語言,提高其語言交際能力。高校教師在培養(yǎng)自身較強的跨文化意識的同時,在英語教學中也應加強“文化導入”的深度,這不僅能讓學生避免由于文化差異而引起的交際障礙,而且也能使學生利用英語這一工具,接觸世界各國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在課程設置方面,應開設如文學欣賞、歷史、藝術等選修課程,滿足不同學生的要求。同時,教師也應該訓練學生使用英語介紹、宣傳中華民族和燦爛文化,使他們不僅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也成為我國對外文化交流、溝通的使者。
(二)運用比較法教學模式,更大程度使學生獲得跨文化交際的文化敏感性
比較法是跨文化語言教學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手段,“有比較才能有鑒別,”只有通過對比才能發(fā)現(xiàn)母語和目的語語言結構與文化之間的異同,從而獲得一種跨文化交際的文化敏感性。采用對比分析法,還能使學生了解不同語言的文化背景,學會不同文化的交際模式,增強語言使用的跨文化意識,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外語交際能力。
(三)建議開辦英語講座,看英文錄像、電影和幻燈片;開展中國文化與英、美文化交流活動,鼓勵他們與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接觸,鼓勵他們廣泛閱讀英文原版的詩歌、小說、戲劇等。
(四)利用民族旅游區(qū)張家界這一于1992年已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世界自然遺產(chǎn)所特有的地域優(yōu)勢充分搭建對外交流平臺,尤其是每年兩次來該區(qū)高校進行為期半月的文化交流團,顯然為張家界大學生帶來了極好的口語交流及文化交流的機會。此外,每年近五十萬人次來該區(qū)游覽觀光的外國游客,無疑需要我們的大學生充當翻譯,無形中也為其提供了較多的交流機會。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民族旅游區(qū)—世界遺產(chǎn)張家界,培養(yǎng)大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是提高其外語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為該區(qū)旅游經(jīng)濟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高素質(zhì)復合型人才需要的保障。本文僅論述了張家界地區(qū)大學生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際中所存在的問題以及學生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策略等方面問題,筆者認為對高層次和深層次文化如哲學、宗教、價值觀、時間取向等文化問題更值得進一步深入地探討。
參考文獻:
[1]Brown H D.Principles ofLanguageLearning and Teaching [M].(3ndedition)NJ:PrenticeHallRegents 1993.
[2]Dell Hymes.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M].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2:2-5.
[3]Edward Hall. The Silent Language[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9:25-28. [4]E.Sapir.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 New York:Harcour Brace and Company Press,1921:233-235.
[5]Larry A. SamovarandRichardE.Porter. CommunicationBetweenCultures[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6]Littlewood W.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7]N.Chomsky.SyntacticStructure[M].Hague:Morton Publishing Company Press, 1957.
[8]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ed.,2003:212-213.
[9]曹文.英語文化教學的兩個層次[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8(3):14-16.
[10]戴煒棟.外語教學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11]段亞芳.高等院校旅游英語專業(yè)教學探討[J].世界教育信息,2007,(10):59-61.
[12]馮亞渠.以旅游英語為載體培養(yǎng)大學生語用能力[J].東北亞論壇2004(9):140-143.
[13]關世杰.跨文化交流學—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學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14]高一虹.文化定型與跨文化交際悖論[J].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5,(2):35-37.
[15]吉哲民,李冬梅.淺談中國學生的外語交際能力[J].外語界,2001,(3):56-59.
[16]袁彩虹,郎紅琴.母語文化的負遷移與英語教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0,(8):66-68.
Strategies on Impoving Students'Awareness of Coss-C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heir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National Tourist Area
——A Case Study of Zhangjiajie World Heritage Sites
CHANG HuiSHI Chunyan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 of Jishou University, Zhangjiajie, Hunan,427000)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and essentiality of developing the student's awareness of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IC]; furthermore taking the world natural heritage-Zhangjiajie as sample, analyzes current existing IC problems among the students; som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on how to foster the student's awarenessofIC are discussed as well.
K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s;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form; ethnic tourism ar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