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密卿
摘 要: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就是把學生放到發現者和探索者的地位去教學的,它可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和創造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應以合理的并適合學生心理發展的教學模式和以合理的并適合學生心理發展的學習模式,把學生放到主體位置,教師加以正確合理的引導,從而使學生從被動去學變成主動去學,并有興趣去學。總之,師生互助,再加上教師的正確合理的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作用。
關鍵詞:歷史教學 學生 自主探究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就是把學生放到發現者和探索者的地位去教學的,它可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和創造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此,我實施了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下面根據我的教學實踐經驗談幾點體會。
一、培養興趣,激發求知欲
求知欲,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也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內在保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方可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求知欲。為此,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讓學生明白學習歷史的重要性。初一開學的第一堂課作為緒論課,專門講述為什么要學習歷史的道理。在平時上課,要不失時機的利用教材內容進行學習歷史的重要性的灌輸。
2.運用“史話教學”,以生動的、直觀的語言創造出一種講故事的氛圍進行歷史課堂教學。
3.充分運用地圖、圖表、實物和幻燈片、錄像、VCD以及多媒體課件等直觀手段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4.在課堂教學中,隨時注意貫徹“啟發式”教學思想,創設“問題情境”,促使學生去積極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他們體驗到自己親自參與掌握知識的成功喜悅。
5.廣泛開辟第二課堂。如舉辦歷史講座、歷史專題報告會、歷史故事會、歷史晚會、歷史展覽、歷史墻報,組織歷史研究性學習小組,舉辦歷史知識競賽、參觀、訪問等,以激發其學習興趣,豐富其學習內容,擴大其歷史視野,陶冶其思想情感。
二、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是學生主體作用得以充分發揮的重要因素。教學過程不僅要通過教學內容的講授,使學生形成一定思想觀念,獲得一定的學科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學會正確的學習方法,掌握接受、加工、儲存信息的有效手段。為此我從以下幾個方面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
1.如何閱讀課文。首先,粗讀全冊課文,以了解一冊書的梗概和內容結構,以及這一階段歷史發展的主要線索。第二步,精讀章節內容,在重點之處做上記號,以掌握各章節的重點。第三,編寫提綱細目,以掌握子目下的內容結構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最后,思考回答問題,以鞏固閱讀所得。這樣,學生通過粗讀——精讀——編寫提綱——回答習題,就能系統的閱讀課文,掌握課文要點和歷史發展的線索。
2.如何課前預習。我要求學生做到:復習鞏固舊知識——初步理解新教材——找出不懂得問題——做好預習筆記。
3.如何課后復習。我要求學生做到:嘗試回憶——看教科書——整理筆記——參閱其他有關的參考資料。
4.如何做作業。我要求學生做到:仔細審題——獨立做題——檢查——更正錯誤。
5.如何記憶。教給學生十大記憶法:以形會意法、縱向聯想法、橫向聯想法、相似聯想法、相反聯想法、歷史特征法、歌訣諧音法、因果分析法、圖示符號法、數字歸納法。
三、培養一定的質疑能力
學生在學習時不是單純被動的接受教師給予的知識。學生對教師輸入的信息是通過自己的大腦進行再加工,經過自己的觀察、思考、想象,然后將獲得的知識存入自己的大腦記憶區,變為自己的財富。因此,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質疑能力,使各類學生思維都呈現積極狀態,對于學生的主體作用十分重要。
學生質疑活動開始大都是簡單的由疑而問,不能有意識運用質疑去解決問題。為了使學生質疑活動積極而深入地進行,我經常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質疑設問,從中幫助他們掌握質疑的一些基本方法。
培養質疑能力應注意以下幾點:
1.不是任何問題都能激發學生思維的,要避免過于簡單的、學生已知的或脫離學生實際的問題,所提問的問題必須是學生感興趣的具有一定思維力度的、富有啟發性的問題。
2.教師不僅要自己提出問題,還要啟發學生質疑、鼓勵學生質疑。往往提出問題比解答問題還難,學生能提出問題不僅是積極思維的表現,也是積極思維的結果。
3.學生提出問題后,一般不要急于回答,以免造成其思維的惰性和抑制其思維的產生;教師要善于啟發、引導、點撥,注意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問題、善于分析問題的素質,使課堂上形成一種師生共同探討的氣氛和習慣。
4.要了解各類學生考慮問題的思維方法,和學生思考問題時容易出現偏頗和錯誤的規律,這樣教師啟發生疑、鼓勵質疑、引導質疑才更有針對性,才能在培養質疑能力的過程中使不同類別學生的主體地位都得到體現,都有所提高。
四、形成愉快和諧的課堂氣氛
情感,對學生的認識和行為有很大的影響。學生在不同的情感和情緒下學習,效果明顯不同。在輕松、愉快、充滿信心的情感和情緒下學習,學生的智力活動能順利進行,并顯著的提高學習效率。相反,當學生處于緊張、憂慮、沮喪狀態時,則會抑制智力活動,降低學習效果。因此歷史教學中,首先要形成愉快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師生感情融洽愉快。為此,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營造這種氣氛:
1.生活上關心學生、幫助學生,經常與學生聊天、談心,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游玩等。只有把學生當作朋友,才能縮短師生的距離,你才能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了解學生,才能更有利于教學、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
2.時時處處尊重學生,發現學生的優點、閃光點,及時表揚,給予鼓勵。
3.耐心指導、誨人不倦、和藹可親。
4.課堂上隨時注意學生的面部表情變化。如果學生表現出木訥或不耐煩的神情,立即改變教學方法,調動學生情緒。
5.注意控制自己的感情。教學中我注意經常親切地環視學生,所提問題即使學生不會回答,也盡量用親切的語氣、期待的眼神、及時鼓勵等方法啟迪他們的思維。
6.充分利用教材中易于激發學生情感的史料,激發學生的情感。
總之,師生互助,再加上教師的正確合理的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作用。
作者單位:河北省邢臺市橋東區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