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虎
摘要: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和勞動力市場技能型人才的匱乏,對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擴大職業教育服務社會的范圍,增加教育投入,整合社會職教資源,深化教學改革,優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完善職業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是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職業教育;利益補償機制;產業化運作;質量評價體系
目前,我國技能型人才嚴重短缺,而報考職業院校的學生遠比不上本科院校多,社會上重普教輕職教、重研究型人才輕技能型人才的現象十分突出。提高職業教育與社會需求的吻合度,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是將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政策落到實處的關鍵所在。
一、明確職業教育內涵,擴大職業教育服務社會的范圍
前段時期,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大批農民工返鄉,加劇了就業壓力,如何充分利用各地的職業教育資源、全面提高農民工的職業技能遂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為此,我們應制定政策鼓勵各職業院校開展面向農民工的職業教育培訓。以職業技能培訓為例,由于培訓規模大、層次多,地方勞動行政部門監管不力,一些職能部門與職業技能鑒定站(點)運作不規范,這就出現了多頭管理、多頭發證的現象。技能鑒定證書是企業選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依據,因此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門和行業協會組織應切實履行起監督職責,加強對職業技能鑒定質量的管理,規范鑒定程序,完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體系。各地區應根據經濟需要選擇實力雄厚、具備考核條件的職業院校與企業作為培訓和鑒定基地,在基地建設和師資配備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并充分調動職業院校與企業聯手開展崗位技能培訓的積極性,擴大職業教育服務社會的范圍,增強職業資格證書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二、增加教育投入,重視和規范職業教育
為推動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政府部門應按照我國《教育法》《職業教育法》的規定,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要將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納入財政全額預算,或按生均經費標準給予正常的經費支持,切實履行政府辦學的法定義務;著手制定或完善關于職業院校辦學條件、公用經費、教師編制、實習實訓設備配備等一系列國家辦學標準,依法落實政策和實行問責制度,真正建立長治久安的保障機制;增加公共財政對技能培訓的投入,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搭建資源共享的實訓平臺,建立信用擔保和貸款貼息制度,解決融資難問題;調整普通本科教育與高職教育的經費分配結構,落實城市教育附加費和企業培訓經費用于高職教育的政策,保障職業院校享有平等的發展權;制定優惠政策,吸引社會、企業、個人以各種形式投資參與職業教育發展,從法律上明確企業支持職業教育發展的義務;改革職業教育的招生制度,制定公平政策,使中職、高職銜接順暢,讓職業院校的畢業生在工資、社會保障、人才選拔等方面享有與普通高校畢業生同樣的待遇;強化職業教育與其他教育的銜接,搭建有利于職業院校畢業生繼續深造的“立交橋”,最終形成全社會關心、重視和支持職業教育發展的良好氛圍。
三、整合社會職教資源,促進產、教深層次合作,拓寬職業教育的融資渠道
企業缺乏參與職教的內驅力,致使許多校企合作僅僅停留在表面,在專業建設與課程開發、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投入等方面缺乏深層次合作。為提高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筆者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抓起。一是健全和完善法律政策的激勵機制,保障各方參與者的切身利益。借助社會、政府及教育部門的力量,在實訓基地建設、土地劃撥和稅費政策上向職業院校、企業適當傾斜,盡快制定鼓勵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和校企之間人才流動的政策法規,建立完善的利益補償機制。二是進一步拓展職教融資渠道,推動教育產業化運作。政府要制定各項優惠政策,從法律上強化職教集團的利益連接功能。一方面,要吸引各企業以投資入股、聯合辦學的形式為各成員學校提供實習基地,開展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教學評估等活動;另一方面,通過組建股份制職教集團,明確各成員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在教學體制、教學內容和方式、人才輸出等方面形成凝聚力和對外輻射力,促進教育成果的產業化。三是改革職業教育管理體制,為職業院校“松綁”。由于地方行政部門所考慮的利益不同,職業院校在籌資、設施建設、招聘、聯合辦學和教職工福利待遇等方面往往受到行政干預,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許多公辦職業院校的非教學人員比例過大、機構臃腫、辦學成本過高。因此,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進一步深化職業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理順和完善地方行政部門對職業教育的管理與協調功能體制,賦予職業院校充分的辦學自主權,對促進教育資源整合、保障職業教育穩步健康發展是非常必要的。
四、優化課程體系設置,深化學分制改革,彰顯技能成才的特色
職業院校推行學分制改革,不僅有利于學生根據自身經濟條件和個性差異靈活選擇畢業時間,而且有利于學校改變校內各專業、系部之間的封閉狀態,實現教育教學資源的共享,增強各專業課程之間的相互融合與滲透,拓展學生學習各專業課程的空間。因此,在教學及考核方面應進行配套改革,對實踐性強的專業應加大操作學分的比重。不僅專業課、專業基礎課要有實訓項目考核,而且在基地頂崗實習或利用寒暑假打工、創業的崗位體驗以及參加省級以上技能大賽、獲得職業技能鑒定證書等都可以折算為一定標準的學分,最終形成融“教、學、做”為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同時,在學分制教育模式下,課程體系改革應突出專業課程的職業定向性,以職業能力作為配置課程的基礎,注重知識和技能的結合。尤其是伴隨著畢業生就業壓力的增大,重視大學生創業教育并加強實踐活動指導,使其在教學進程中正規化、制度化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大趨勢。為此,職業院校的市場營銷、電子商務等實踐性較強的專業的學生在校期間開展創業活動,學校應考慮按其規模、效益給予一定的學分獎勵,以引導學生差異化成才、多途徑就業。
五、優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
要從根本上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不僅要有政策,還要出臺實施細則并加以落實。如制定優惠政策,鼓勵行業、企業的能工巧匠擔任兼、專職教師,擴大校企雙方人才的合理流動和互聘;強化行業協會的監督職能,從企業選派專業人員到學校兼職或吸納學校教師到企業培訓掛職作為減免企業職工教育培訓費的一項指標,以有效地推動產教結合;要求職業院校每年必須選派一定比例的教師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或到企業從事崗位實踐活動1至2個月;職業院校教師的職稱評定標準與本科院校應有所不同,應適當側重于實踐技能和崗位從業資格的考核;建立適應職業院校專業教學需要的兼職教師資格認定制度和職稱認定制度,完善對內聘、外聘的“雙師型”教師待遇及職稱申報政策;建立外聘兼職教師信息網,擴大職業院校和外聘教師的選擇范圍,實現教師資源的共享;等等。
六、完善職業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和職業崗位測評體系
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轉向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后,對人才的評價標準也應由學校自主考評的方式轉向由社會、行業、企業及學校考評相結合的方式。一是評價內容要綜合化。即不僅要涵蓋學生的專業技能,而且要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學習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現代職業人應具備的各種素質要求也納入評價指標體系;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成效,還要關注學生的心靈成長、情感動機教育、職業信念、價值觀、生活態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評價,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二是評價主體要多元化。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應兼顧行業、企業、社會對人才的衡量標準。三是教學質量評價應由側重于量的指標轉向側重于量與質的指標并舉。長期以來,職業院校的教學評價都側重以考試分數高低作為考核指標,而教學中對專業技能的考核應更多地采用質的評價方式,如檔案袋評價法、表現性評價法等。尤其對辦學質量的考核不能只看就業率的高低,而要考慮就業質量、專業對口以及企業的信譽度評價等。
參考文獻:
[1]祝士明,楊爽.職業教育運行機制的發展趨勢[J].職業技術教育,2008,(1).
[2]周勁松,李怡.高等職業教育經費投入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8,(4).
責編:曉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