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瑞敏
摘要:合作學習是指促進學生在異質小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教學組織模式。實踐表明,在微生物學教學中采用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參與意識及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具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合作學習;微生物學;參與意識;合作意識;創新精神
一、當前高校微生物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微生物學是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學生在校必修的課程。作為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微生物學的許多知識是通過觀察、實驗獲得的,單純地依靠教師講授學生很難對這門課有全面而直觀的理解。因此,要教好這門課,就需要教師充分發揮引導者的作用,精心組織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有目的、有準備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學生盡可能參與到學習中去,通過自己的觀察和做相關實驗得出結論,進而提高參與意識、合作意識。但是,當前高校的微生物學教學中存在許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在以下兩個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
1.學生課堂參與性不夠,學習效率低,創新能力差
傳統課堂大多是以教師為主體的,這種重教輕學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很少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長此以往,學生就會習慣被動地學習,進而導致學習效率低下。由于課堂上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他們對學科知識的一些創新性思維就很難得到開啟,其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也就難以提高。
2.學生依賴性強,學習興趣下降,喪失學習主動性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學方式都是教與學同步進行,即課堂上教師在上邊“滿堂灌”、學生在下邊拼命記,整節課下來,學生和教師幾乎沒有交流的機會。這種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本身的主觀條件,即認知能力、個性特點和知識經驗的差異性,使學生養成了較強的依賴性,從而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難以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久而久之,就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方法和具體步驟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在從事微生物學及免疫學課程教學時注重改進教學方法,根據學生個體差異,采用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合作學習采用班級授課與小組活動相結合的教學組織形式。合作學習小組是由性別、成績、能力傾向等不同的成員構成的異質小組,這樣的結構有利于保證小組成員間具有互補性,有利于小組活動的合作開展;同時,各小組間又應具有同質性。組內異質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礎,組間同質為保證全班各組間展開公平競爭創造了條件。
實踐中,筆者將所教班級學生分成10個合作學習小組,平均4人1個小組,組內設組長、資料員、記錄員和發言人各1名,組長負責組織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資料員負責收集學習資料,記錄員負責記錄本組的意見和觀點,發言人代表本組匯報合作學習的成果。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將應用合作學習的操作流程分為以下五個基本環節:(1)創設情境,引出主題;(2)集體講授,引導合作;(3)小組合作,探究學習;(4)組際交流,多元評價;(5)歸納點評,知識遷移。下面,筆者以“細菌的營養”一節教學內容為例,談談采取合作學習方式教學的實踐與體會。
1.創設情境,引出主題
筆者先以啟發性問題導入課題:“常言道:‘民以食為天。人必須從食物中攝取足夠的營養和能量,才能維持自身各組織器官的正常運行,同理,細菌也要用餐以保證正常的代謝和生理繁殖。設想一下,如果你是細菌的廚師,你將如何設計細菌的食譜呢?”教室里一下子熱鬧起來,學生議論紛紛。這樣,教師就可以在這種互動中引出課題——“細菌的營養”。
2.集體講授,引導合作
聯系人的一日三餐攝入的營養物質,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出細菌生長繁殖所必需的五大營養要素——人要吃面包、饅頭或米飯,細菌要補充碳源;人要喝牛奶、吃雞蛋,細菌要補充氮源;人要吃鹽、補鈣、補微量元素,細菌要補充無機鹽;人通過氧化分解碳水化合物獲得能量,細菌通過氧化分解碳源、氮源或直接捕獲光能獲取能量;同人一樣,細菌每餐都要攝入足夠的維生素和水分以保證生長良好。在此過程中,筆者適時提問:“據細菌生長所需營養要素即碳源能源的不同,我們可以將細菌分為哪幾種營養類型?你能舉出相應的例子嗎?”這樣,既可以啟發學生參考課本自行討論、解釋、區分細菌的營養類型,還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生活中的經驗,解釋、說明各種營養類型的細菌對人類的生產生活都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3.小組合作,探究學習
在確定了細菌的食譜之后,筆者又圍繞細菌的生長條件和用餐方式要求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比如,影響細菌的生長條件有溫度、pH、滲透壓、氧氣濃度和水活度,筆者就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就其中的一種生長要素設計實驗并展開討論和探究。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表現出極高的興致,各抒己見,熱烈討論,每個成員都積極獻計獻策,協同探討相關知識內容。通過這一環節,學生最終了解了細菌的生長條件及細菌攝入營養物質的方式。這一環節的教學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收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4.組際交流,多元評價
這一環節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并評價任務結果,各組學生利用道具、圖片或PPT,向全班同學闡述本組的觀點。組與組之間交流熱烈,課堂氣氛相當活躍。通過組際交流和自評、互評等方式,各個小組的共同認識轉化為全班的認識。
5.歸納點評,知識遷移
筆者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簡單明了的歸納和點評,在肯定學生既得成果的同時,也善意地指出小組學習中尚需改進的地方。此外,筆者還創設了一系列新的問題:“你喜歡吃泡菜和蜜餞嗎?除其特殊的口感之外,它們盛傳于世的原因還有哪些?吐魯番的居民為何要將晶瑩玲瓏、酸甜多汁的葡萄制成葡萄干呢?”這樣,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熱情,進而達到使學生對知識深層理解和遷移的目的。這種做法在進一步鞏固本節所學內容的同時,還為之后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合作學習的效果
1.學生的學習效率與創新能力大大提高
有別于傳統教學中教師既“導”又“演”、學生只是跑跑“龍套”充當配角的教學情境,合作學習提倡教師當好“導演”、學生做好“演員”。合作學習使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體現到教學情境當中,通過教師指導、學生合作以及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大量的課堂時間留給了學生,學生真正參與到了每一個教學環節中,他們不再僅僅滿足于知其然,而是想方設法尋根問底,久而久之,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學習效率就得到了顯著提高。
2.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提高
一改傳統教學中“教師教、學生學,教師寫、學生抄”的被動學習方式,合作學習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為學生獨立鉆研、大膽探索創造條件,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在鉆研過程中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習的原動力由原來的“讓我學”轉變成為“我要學”,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得到顯著提高。
四、結語
通過一個學期的合作學習教學實踐,筆者體會頗多。首先,合作學習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有效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思維能力,使每個學生都學有所獲,從而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其次,學生通過面對面的互教互學、互幫互助,增強了人際交往,既展示了自我,又分享到了同伴的奉獻。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掌握了知識和技能,提高了能力。這種組內互助合作、組間公平競爭的教學方式能使學生在合作和競爭中不斷地完善人格,提升個體品質,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為其終身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最后,教師和學生與學生和學生之間在教學過程中的互助也使整個教學過程充滿生機和活力。
當然,合作學習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個別學生自我管理能力較差,缺乏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生的參與度不均衡;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還不夠主動;等等。這些問題,都有待于今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討和改進。
責編: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