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農村教育存在的問題入手,論述了解決農村教育存在問題的措施。
【關鍵詞】 農村教育 存在的問題 解決措施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對人實施教育的三條主渠道。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倘若缺其一,或者教育不夠科學、不夠合理,或者教育工作者思想過于保守、過于迂腐,受教育者受到的教育就是不全面的。不符合健康發展、殘缺不全、不合情理的教育或多或少影響了受教育者的命運,同時也影響整個地方的經濟發展,影響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此可見,加強全面的、科學的、健康的教育勢在必行,事關重大,決不可敷衍了事,任其自然。
一、農村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思想觀念狹隘
一個人的思想觀念很重要,不容忽視。思想觀念的狹隘與否,將決定這個人或者與這個人相關的那些人的命運。
1.重男輕女
對諸多父母的調查詢問,在他們中有89%的人認為,兒子天生就是干大事業的料子,女兒生來只有做家務事的份。這種思想都是封建思想的殘余。所以,導致他們在送子女受教育的心態上有問題。
2.父母對子女的要求過于迂腐
過去一家兄弟姐妹多,父母認為,哪個會讀,就讓他繼續讀,而他們衡量自己的孩子會不會讀書是看分數的多少和升學考試有沒有考上,這看起來似乎合乎情理、公平公正,其實則不然。他們沒考慮到因材施教。天下沒有常勝將軍,馬有失蹄,所以應該再給所有因分數不及格和在升學考試中落榜而失去學校教育的受教育者一個機會。
3.對高等教育產生誤會
自己的孩子考上高等院校、名牌大學,有的父母就認為自己孩子的前途從此光明,自己孩子從此平步青云,從此苦盡甘來。于是,父母在對孩子的管理上放松了,對自己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而且毫無半點埋怨。自控能力和毅力差的學生從此就得過且過,昔日的斗志不再有,今日的惡習時有染,那怎么得了?豈不是讓自己的孩子學壞嗎?
4.受教育者自身的想法
家庭富裕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抱著學不學習無所謂的態度;家庭貧窮的,干脆破罐子破摔,能過則過,不能過不就是打道回府修地球嘛!還有的受教育者僅遭受一兩次挫折,從此心灰意冷,他們總喜歡拿別人身上的亮點和自己身上的陰影作對比,從此,自卑成了他們前進的絆腳石。
5.觀念過于現實
他們認為,小學生畢業照樣能賺錢,他們對錢的需求迫不及待,與其苦讀書不如早點出來賺錢。雖然當時的日子好過點,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抉擇。還是來聽一聽一位大學生的表白吧:“我讀大學的時候,他是XX公司的員工,我是該公司的員工的時候,他是該公司的員工;當我是該公司的經理時,他還是該公司的員工。”
(二)物質基礎是否合理(經濟條件)
萬丈高樓平地起。只有物質基礎打好了,精神文明才能得到保障。經濟條件是最起碼最基本的物質基礎。
當經濟條件過于優越,對受教育者來說,難免不產生隋性心理和僥幸心理,從而使受教育者思想散漫、得過且過,失去了艱苦奮斗、刻苦鉆研的精神;當經濟條件過于清貧,則會讓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虛心學習,努力學習,時時刻刻去爭取更大的進步,奮發圖強、廢寢忘食更不在話下。
(三)環境因素
一個人只能去適應環境,而不能去改變環境。人之初,性本善。每一個人生來都是善良的,為什么有的人還是那么的善良,有的人卻變得兇神惡煞?這就是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在起作用。不管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還是一個道德敗壞的人,并非都一生不變。所以環境因素也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二、解決農村教育存在問題的措施
(一)從根本上改變思想觀念,樹立新的風尚
首先要男女平等。不怕虎生三四只,就怕人懷兩樣心。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提倡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這就不存在重男輕女、什么兩樣心了。其次是因材施教,正確看待高等教育。最后是受教育者自身要不斷進取,要堅信天不生無用之人,天生我才必有用;同時,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眼光要放遠一點,三思而后行,顧全大局。
(二)父母應根據家庭經濟狀況來教育子女
家庭條件好的,要培養其吃苦耐勞的精神,磨煉其意志,使其明白凡事靠自己,從根本上消除其依賴性和僥幸心理;家庭條件不好的,要鼓勵其不要自卑,發揚其艱苦樸素、克服困難、頑強拼搏的精神,使其明白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道理。
(三)保護環境靠大家,即靠生活在環境中的每一個人的共同努力
首先,孩子的父母應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形成良好的家庭風氣,只要環境中的每個人都能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多一些體諒,多一些道德,多一些文明,多一些奉獻,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這環境問題也就好解決了。
農村教育的進步與發展,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求一日千里,一蹴而就,但求蒸蒸日上,欣欣向榮。只要大家齊心協力,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來共同締造,農村教育的前景是無限美好的,農村教育給農村帶來的變化是可觀的。
張聞驥 (1982—),男,漢族,湖南湘陰人,湖南女子職業大學教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新農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