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波
【摘要】 縱觀現今語文課堂教學,不難發現,語文的學習幾乎被枯燥乏味的條理梳理和技巧訓練充斥,語文的人文性幾乎得不到體現。因此,本文以“讓語文課堂充滿感性陽光”為題,從“把閱讀的權利還給學生”;改“‘撿骨架為‘見全身”;“在學生與課本間架起一座橋梁”三方面進行論述。以具體實例論證上述觀點。
【關鍵詞】人文性 感性 體驗お
一、把閱讀的權利還給學生
在閱讀過程中,學生不是機械地將看到的語言轉向說出的語言,而是通過內部言語的加工編碼,用自己的話來理解或改造原文的詞句、段落和文章結構,從而將原文的思想變成自己的思想,保存在顯意識甚至潛意識領域之中。可見閱讀具有全息性、體驗性、內隱性的特點,閱讀的內隱屬性,常表現為讀者與文本的“會意”,也就是指作者與讀者心靈突發性的“碰撞”,是雙方情感同頻共振過程中境界的融合。
學生閱讀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教師不能越俎代庖,不應該用自己對課文的深加工來替代學生閱讀的艱苦求索。學生閱讀是從模糊情態中獲得獨特認識和體驗的過程,教師不應將知識點從文章整體中分離出來,進行“碎尸萬段”式的剖析,也沒有必要在自己認為十分重要,難懂的地方,細枝末節都不放過,而不考慮學生的現狀。要引導學生按照“披之——感物——體情”或“尋言——明象——悟道”的順序展開閱讀,培養學生的內省體察能力和語感能力,激發學生的審美感知和審美情思。
如教學《我的戰友邱少云》一課時,一位教師是這樣處理的:放一段渲染背景的音樂,在音樂聲中教師用飽含激情的語言導入課文,讓學生輕聲地讀讀課文,找到自己最為感動的地方,讀給大家聽聽,說說自己的體會。學生個體由于認知水平,情感體驗的不同,所以匯報的內容自然不盡相同,但每一個人發表的都是他自己的感受,教師要做的,是給那些體悟還不到位的稍作點拔,讓其有豁然開朗之感。一節課下來,學生對英雄人物、英雄事跡感受相當深刻,有人在朗讀時還流下了淚水,這就是學生與文本之前驗能可貴的“碰撞”。如果沒有親身去閱讀、感悟,怎么可能有這樣的碰撞?
二、改“撿骨架”為“見全身”
語文和數學的一個很大的不同點,就在于數學的知識點是相當明確的,數學學習的過程也就是知識點的掌握,各項技能的形成過程,而語文學習科的學習并非是為了掌握每篇課文的知識點,課文僅僅是案例而已,語文學習是閱讀、感悟、欣賞的過程。傳統的閱讀教學習慣于將課文中蘊含的知識點從文本中剝離出來,進行各個擊破式的繁瑣分析,或者將知識物化為一張張雪片似的試卷,進行機械重復的訓練,完全忽視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把語文課上得等同于理性居主導地位的數學課。比如,在教學《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時,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是這樣做的,他在讓學生反復閱讀了文章后,讓學生當當船夫,向“游人”吆喝,招攬游人來坐自己的小艇。這一做法,使得每個學生不僅僅去品讀這一段文字,還主動地聯系前面所學的內容。由于學生個體感悟的不同,介紹的側重點也不盡相同,有人側重介紹小艇的舒適,有人側重介紹自己行船之快,有人側重自己駕船的安全性……每一位學生的發言都不是機械照搬課文原話,而是經過自己感悟,再加工后,把原文的思想變成了自己的思想。
三、在文本與學生之間架起一座橋梁
教材不是不可挑戰的金科玉律,學生也不是被動接受的知識容器,兩者之間存在著雙向互動關系,教師要教會學生帶著猜測,期待的心里和批判精神去閱讀,評價作品。遇到疑難時,要善于提出假設,產生分歧時,要敢于進行“二度創作”。發現空白時,要以自己獨特的眼光去審視、填補。把語言文字的訓練和對語言文字的感悟有機結合。常用的方法如下。
1.移情體驗,走入人物內心。學生在閱讀感悟課文時,往往會因為沒有過切身的體會而無法感受人物的心情,感受,為了讓學生能與課文中人物產生共鳴,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移情體驗;喚起其生活中類似的經歷,從而達到“將心比心”的效果。
2.讀寫結合,加深理解。運用讀寫結合的辦法,也是幫助學生進行感悟的好方法,許多老師經常運用。但我們也常常會發現有些讀寫的訓練完全是一種形式,沒有真正起到效果。讀寫訓練點的選擇能否使對課文的感悟和語言文字的訓練有機結合是關鍵。
(1)在“空白處補白”。在文學創作過程中,一些作者非常重視藝術空白的作用。這些“空白”的設置正因為是在“無字之處”、“無聲之處”,因此,就帶上了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啟發學生聯系上下文展開豐富想象。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雖然說法不一定完全相同,但只要不悖對主旨的把握應該給予鼓勵。
(2)在“難以言傳”處想象。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心理不僅有明晰的,可以表述的一面,而且也有模糊的,難以描慕的一面。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說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就是針對這種心理現象的概括。這種心理現象反映到作品上往往“言”不能盡“意”,讀者必須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設身處地去還原。
(3)在“意猶未盡”處延伸。文章的結尾是門藝術,一個好的結尾往往讓人產生意猶未盡之感,給讀者留下無窮的遐思和不盡的魅力。這是學生心靈與文本之間形成了一個“回路”也是培養創新精神的基礎。
3.表演再現。加工教材小學課本中,許多不同體裁的課文都有很強的故事性和形象性,學生的表演是對教材內化后的外在表現,是學生在對作品的認知與自身原有經驗的融洽與建構的基礎上,借助動作、語言、神態等手段來表達情緒,展現自我的方式。在表演過程中,沒有對話的,補上了對話,為了更好地表現,還外加一些動作。內心的想法變成了內心獨自,這是對教材再創造的結果。
此外,教師還要樹立“超文本”的大語文教育觀,即不要死死拖守教材鉆堅仰高,固守一隅,應跳出語文教語文,積極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系,不斷拓展信息渠道,使學生擁有充滿生機和意蘊的生活。引導學生看電視,聽廣播、上網,使課內、課外知識融化貫通。
語文課堂呼喚感性的陽光,也就是在教學中,把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諧統一起來。引導學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吸收文學作品的精華,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情感體驗;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悟與啟示,領會其中的科學精神和科學的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從而達到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加厚學生人文底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