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貴平 張 瑜
摘要:以天津工程師范學院附屬技師學院為例,詳細介紹中等職業學校如何運作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培養模式,指出了其過程中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管理基礎;管理模式
國家“十一五”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這是我國職業教育前所未有的歷史發展機遇。與此同時,職業教育的發展也面臨著規模、效益、質量、模式、可持續發展等諸多問題。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不僅是國家和政府的事情,還需要職業教育工作者遵循職業教育的發展規律,探求職業教育的發展新路。企業參與技工培養是職業教育發展至關重要的因素之一。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辦學是職業學校改革發展的重要經驗。僅靠學校自身搞封閉式辦學,同企業生產實際相脫離,很難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天津工程師范學院附屬技師學院,是一所以機、電、計算機類專業為主,具備技師、高級技師培養能力,集學制教育、職業培訓、技能鑒定、就業服務為一體的職業院校,為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指定的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機電項目)和高技能培訓聯合委員會成員單位、中央財政支持建設的職業培訓基地、天津市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學校憑借雄厚的師資、設備優勢,構建了一個服務于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并輻射全國的職業教育平臺。多年來,學院在工學結合、校企聯合辦學的實踐中堅持“實行兩個開放,培養雙高人才”的辦學思路,即實行向企業開放、向社會開放,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積極探索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走出了一條教學與生產實際相結合、能力培養與服務就業相結合、與企業“零距離”接觸的特色辦學之路。
工學結合,高度挖掘校內資源,以校廠融合模式實現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
在工學結合的實踐中,表現為“探究、體驗、應用、技術”等過程的學習,是一種以真實情景中的相互作用或交互作用為基礎的對話和轉變的過程。學校前身為天津市勞動局第三半工半讀中等技術學校,一直秉承半工半讀、工學結合、產教結合的傳統,并在發展的過程中建立了一個為學生提供綜合性實習的附屬工廠——天津市第五機床廠。多年來,學校發揮附屬工廠在技能型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通過資源融合,建成生產型實訓基地,將學生的操作技能、職業素質、職業道德培養與工廠生產、技術革新進行有機結合,形成了優勢互補、互利互惠的工學結合模式,達到了辦學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一)在教學資源上進行校廠有機融合
實習工廠擁有生產場地達10000平方米、金屬切割設備200余臺,配套設備齊全。為充分發揮工廠現有場地、設備等資源在工學結合中的作用,學校對實習場地布局進行了合理規劃和調整,將實訓中心與實習工廠進行了有機融合,建立了機加工實訓中心、數控實訓中心。學校購進大型加工中心、數控車床近60臺,重點對數控加工專業加大投入,建立了數控編程教室,所有設備均為生產型,貼近企業實際生產,充分體現了當前機電行業發展方向。調整后,機加工專業實訓設備、場地與實習工廠生產車間融為一體,為實施工學結合創造了條件。
(二)在教學安排上按照階段性梯度教學
學校對各專業教學內容進行了有機整合,實施模塊化教學。實訓教學由基本技能訓練、專業技能訓練、綜合技能訓練和生產強化訓練四個階段組成,各環節都與實習工廠的生產實際相結合,并對學生采取工時考核,全面實現產訓結合,以便讓學生熟悉生產的各個環節,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和職業道德。
學校將工廠的生產任務作為學生訓練選題,根據學生專業不同、層次不同及學期不同分別制定工時考核制度:從基本技能訓練開始,將適合于學生訓練課題的零件和加工工序交由學生完成,達到工人工時考核的10%~20%;綜合技能訓練階段學生完成工人工時考核的40%~50%;三年級學生要求具備獨立操作能力并達到工人工時考核的60%以上。
(三)在生產模式上實現學校、工廠共贏
學校所購置的加工中心、數控車床不僅用于數控專業教學,也用于與實訓教學緊密聯系的產品。教師和學生利用現代化設備的優勢,協助工廠完成產品加工,使設備得到充分利用,在為工廠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拓展其知識面,也使實習指導教師收入得以增加。這些舉措極大地調動了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學校與工廠的有機融合,形成了學校、工廠、教師、學生共贏的良好局面。一方面,學生在實訓過程的現場學習與體驗,滿足了高技能人才面向生產一線的職業素養形成;另一方面,減少了學校在學生技能訓練中的消耗,將純消耗變為生產性消耗,使學校有更多的財力、物力支持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技能訓練。
學校最大限度對企業開放,實行校企互動,培養面向企業一線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職業教育是一種就業教育,就是要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高素質勞動者。只有向企業開放,才能真正了解企業對人才培養規格的要求,更加明確對人才培養的針對性、適應性,從而滿足市場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通過努力,學校與中國神華集團神東煤炭公司、兵器工業總公司、三星電機有限公司、三星電子有限公司、經緯集團、中環高科技有限公司、摩托羅拉有限公司、富士光機有限公司、法國必埃姆公司等數十家大中型企業建立了長期友好合作關系。任何一家企業的加入對學校而言都是一次難得的發展機會。在校企合作中,學校與企業針對社會和市場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實現定向培養。通過工學交替的方式分別在學校和用人單位進行教學,學生畢業后直接到用人單位就業,實現了學校與用人單位之間的高度、密切的合作,從根本上解決專業教學的職業針對性、技術應用性以及學生就業等方面問題,能有效地為社會經濟建設服務。
早在2000年,學校就開始了對校企合作辦學的探索,如機械類和電工電子類專業與神東煤炭公司等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學校與神東煤炭公司的合作已經擴展到多個層面,有三年制高級工班、一年制中級工班、短期技師培訓、高級技師培訓及專項培訓。各層次培訓的培養計劃和培養目標由學校制定后與神東煤炭公司共同商議,根據企業實際進行修訂,完全按照生產實際需要進行調整和實施。如神東煤炭公司提出要培養一批電鉗工,使這批學員既要掌握鉗工技能,又要掌握電工技能,于是我校采取了“60%學時(鉗工)+40%學時(電工)”的培養方案,并根據企業生產實際對每個模塊進行調整,得到了企業的認可。
為滿足企業的實際需要,我校還利用寒暑假選派學校的優秀教師進入企業一線開展培訓,節約了企業的人才培養時間和經費。為使教師能夠更加及時地了解和掌握企業所使用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情況,使今后的培訓更加具有針對性,學校領導率機電維修專業骨干教師前后十余次進入神東煤炭分公司生產一線,與企業技術人員、技術工人及各層次管理人員進行了交流、溝通,分析企業對人才培訓的實際需求,從培養形式、培養目標、培養方法等各個層面進行研究與探索,開創了為企業培養人才的新思路、新局面,先后為神東煤炭分公司開設維修電工、機電維修、焊接等培訓班9個,培養對象涉及一線在職員工、新聘員工、技術骨干,培訓層次包括學制教育和各類短期培訓,近三年培訓達500人次。此外,學校還積極為天津市各大中型企業進行職工技能培訓,先后為立林集團、富士光機有限公司、天津鋼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二十余家用人單位培養了近3000名技術骨干,為企業競爭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學校還與兵器工業總公司、石家莊造幣總廠等十余家大型企業開展合作。為兵器工業總公司參加全國技能大賽選手進行賽前集訓,選手經過培訓取得兩金、一銀、一銅的好成績。為石家莊造幣總廠進行鉗工工種的賽前培訓和選拔,選手最終在大賽中取得一金、一銀、一銅的佳績。
走出去,請進來,構筑校企合作立交橋
(一)走出去,學生進入企業現場實訓
教學設備和手段的現代化是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必要條件。最先進的生產力、最真實的職教情景、最有效的職業教育資源,不是在學校而是在企業。為此,學校不是盲目投資購置設備,而是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生產現場進行教學和實踐,并引進企業的先進設備,充實校內實訓基地。目前,學校已與天津豐田汽車有限公司、三星電子有限公司、摩托羅拉有限公司、力神電池股份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業開展合作,設立實習基地,實施“2+1”模式開展校企合作?!?+1”模式,即前兩年學生在校內進行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的訓練,在第三年進入企業一線進行生產現場的實際訓練,使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技能不斷提高,全方位檢驗其在學校學習的成果,使學生在正式工作前基本適應工作環境。學生在實習期間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基本薪酬能夠達到1000~1500元/月。
(二)請進來,企業頂尖技能人才進入校園講學
在不斷加強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同時,學校注意到校內師資與企業高技能人才的知識結構和層次具有一定的互補性。為全面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使學生具備更多的面向生產一線的知識積累和技能積累,學校聘請企業高技能人才進入學校講學。他們結合企業生產一線實際問題傳授解決技術難題的方法和經驗,對技能訓練過程中重大技術問題和關鍵性的工藝措施進行探討,開展相關技能傳授、專題講座。同時,學校還根據教學需要選派教師參與企業的生產和技術改造,以提高教師對新技術、新工藝的理解和掌握。
實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促進了辦學體制、管理體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增強了學校辦學實力,提升了整體辦學水平。2003年學校被指定為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2005年成為高技能培訓聯合委員會成員單位。
校企合作與工學結合有待探索和思考的問題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辦學模式,對于深化教學改革,完善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產生了積極的作用,但仍有一些亟待探索和解決的問題。
企業是經濟部門,學校是教育部門,兩者的關系并不好處理,為此,對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定位要充分考慮企業的收益評估問題。首先,必須認清企業的收益源頭是市場需求。作為一個利益主體,企業有它的利益訴求,即企業是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追求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的主要動力因素,也是企業的主要任務。與職業院校共同培養技能人才應該說不是企業直接追求的目標。因此,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理清企業與院校的關系,健全工學結合制度體系
只有地位明確,在一定的制度體系保證下,才能實現教學與生產各方面的協調,才能有效地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構建有效的動力機制。一般企業往往不愿參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學校則難以靈活地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安排學生的技能訓練。對于企業,可以在基于學??傮w發展目標的前提下,依靠相應的管理體制和制度來保證雙方的共同利益,并促進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走向成熟。
(二)建立結合企業生產實際與學生培養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
校企合作教育最根本目的是培養合格的勞動者,也是學校和企業共同追求的目標。依此而言,建立結合企業生產實際與學生培養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是一個重要基礎。一定要請企業參與培養方案的制定,特別是企業中的一線管理人員,他們的需求反映了企業、社會的需求,要將企業、社會的需要融入到培訓中,使學校培養的學生滿足企業、社會的需要。
(三)解決好師傅、學生之間的利益關系
企業培訓師隊伍建設是提高工學結合教學培訓質量的保障條件,對參與學生培養的企業技術人員、技術工人要有相應的技能等相關要求。而這些技能水平高的技術人員、技術工人基本上為企業的生產骨干,如何保障他們的實際利益平衡,確保他們在生產和人才培養上都做出成績,需要進行思考,形成對策。例如,德國專門建立師傅學院,技術工人必須經過師傅培訓并獲取相關專業的師傅資格證書以后才可以在企業承擔帶學生實習的培訓任務,而且承擔這種實習任務后,相應會得到較高的補貼。目前,大多數職業院校高技能教師短缺,特別是實習指導教師嚴重短缺。為了保證學生培訓質量,可以考慮建立企業培訓師隊伍,建立適應工學結合需要的企業培訓師資格證書體系。通過資格認定和待遇激勵建立企業培訓師隊伍,既能保證企業人員的總體活力和穩定性,又可發揮其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受教育者在學校是學生,在企業是學徒。這種雙重身份的理論意義就是能夠使學生學以致用,把在學校的理論知識學習和在企業的有針對性的實際訓練緊密結合起來,并在為企業創造價值的同時,也使學生獲得一定勞動報酬,體驗獲得勞動成果的喜悅,最終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和態度。但是,一些企業經濟利益觀念狹隘,把受教育者當作廉價的勞動力使用,忽視對其培訓和安全教育,使校企合作難以長期堅持下去。應依法加強對學生參加企業勞動培訓的保護工作。這是我國職業院校開展工學結合培訓活動的一個重要問題。由于職業院校剛入學學生的年齡關系,其勞動環境和強度受法律的特定保護。為此,建議企業要做好相關工作,保障學校與學生的權益。其一,學校要按照我國《勞動法》的有關規定,對參加企業培訓學生的年齡、勞動場所和環境等進行審核與檢查;其二,要與企業簽訂符合法律規定的培訓合同并辦理相關保險,確保學生每天與每周的工作時間;其三,要重視學生勞動前的安全教育,使學生熟悉相關防護設施,增強自我保護的能力。
當然,在校企合作中還有許多問題甚至是根本性的問題有待解決,但我們相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必將成為今后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作為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國家高技能培訓聯合委員會成員單位,今后學校將抓住職業教育大發展的機遇,乘勢而上,加強實踐中的理論研究,進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辦學模式,為天津濱海新區建設和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為國家高技能人才培養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