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慧
摘要:高職畢業生的就業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本文積極探索高職院校“準就業”人才培養的有效機制,探討如何提升高職畢業生的就業能力與就業競爭力。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準就業”;有效機制;精細管理
高職畢業生的就業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高職院校辦學質量得到社會認可的重要標志是畢業生的就業水平。能否為地方經濟建設與發展培養出大批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技能型、應用型高等級人才,使其“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上手快”,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是高職院校應主要解決的問題。當前我們應審時度勢,轉變教育觀念,注重學生學習能力、就業能力、轉崗能力和創業能力的培養,積極探索高職院?!皽示蜆I”人才培養的有效機制。
一、“準就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提出
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普遍提出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理念,開展了以“定單式”“項目帶動式”等人才培養模式。但是,這些培養模式都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突出的表現是就業選擇面較窄,競爭力不強,再就業能力較差,嚴重影響學生的終身發展。而“準就業”培養模式的提出則彌補了其不足,能夠很好地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和自我發展與終身的問題。
“準就業”培養模式如何解讀,本人認為“準就業”人才培養模式是指高職院校培養的畢業生在畢業時就已經掌握了未來所從事行業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具備了就業的相關職業資格和就業后的再發展潛力,熟知社會崗位的職場情景,具有寬泛的就業途徑,并與社會用人單位簽定了就業預約協議。
“準就業”培養模式高于“定單式”“項目協議式”等人才培養模式,這是因為“準就業”人才培養模式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覆蓋面較其他模式更寬,專業技能的訓練更全面、更牢固;二是就業后的自我發展能力更強,職場遷升潛力更大;三是就業時的選擇渠道、方式、途徑是多向的,學生與用人單位雙方的態度是積極的、選擇是雙向的、關系是平等的、協議是公平的。
二、“準就業”人才培養有效機制的探索
1.開展課程研究,優化課程結構,加強課程管理
課程建設是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我院在開發與創建具有實用性、適時性和前瞻性的課程體系中,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致力于人才培養模式的觀念轉變和理性思考。通過舉辦“校企合作研討”“基于工作過程導向課程模式改革與構建”等一系列的專題講座,確立了以社會需求和就業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辦學理念,提出了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社會滿意為己任的建設理念;聘請專家和權威人士參與課程的建設與管理,優化專業布局,提高專業設置與地方經濟發展的吻合度;集中優勢力量進行新模式下的精品課程建設和立體化的教材建設,優化與提升校本課程建設,強化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就業后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
2.整合教育資源,增加設施投入,強化技能訓練
高職院校學生技能訓練與形成的主要場所是學校的技能訓練中心(基地),技能訓練中心(基地)建設的水平決定了學生技能訓練與掌握的水平,最終決定了學生“就業能力”的水平。我院在加強訓練中心的建設中,堅持以能力培養為本位的原則,深入研究、論證實踐教學基地的規劃與建設工作,以產權聯結為紐帶,建立了“雙向嵌入”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把企業引進學校,按照源于企業、高于企業的原則,突出實踐性實訓的特點,對實驗實訓條件進行了體系化建設,擴充和完善了實訓中心的教學功能和育人功能,使之成為集教學培訓、技能鑒定、產品研制于一體的區域性技能訓練中心。這樣,學生的技能訓練是在真實的職場氛圍、真實的企業文化情景下進行的、以實踐性實訓為特征的仿真性訓練。
3.建立激勵機制,創建優秀團隊,提高教育水平
實施以“培養、引進、借智”為內容的師資隊伍建設工程,注重優秀教學團隊規模、結構、質量的協調發展,是實現優質的職業教育的基礎與前提。優秀的教學團隊包含專任教師、實習指導教師、社會兼職教師等人員,且每位成員的“雙師”素質都很高。他們在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工作經驗和專業研究等方面是拔尖人才,是權威、是專家、是成功的管理者。他們的教學經驗與實踐經驗豐富,了解并能掌握專業的發展走向,培養的學生發展潛力巨大。為培養教師的“雙師”素質與創建優秀的教學團隊,高職院校應積極推進教師到企業進行“雙向兼職”“雙崗雙責”的崗位技能鍛煉,開展重點專業的境外培訓與學術交流活動,并建立以人為本的教師激勵機制,改善教師的工作環境,提高教師的工作待遇,滿足教師的精神需要。
4.建立評價體系,精細過程管理,保障能力培養
將專業理論分解成許多知識點,確定各知識點的權重;將專業技能訓練分解成許多項目,擬定各項目的操作標準;將社會實踐活動分解成許多崗位,提出相應的崗位職責要求。專任教師、實訓指導教師和社會實踐指導教師(師傅)聯動考核,多元評價,對學生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技能的訓練狀況和社會崗位的適應能力做出科學的評定,以判定學生是否完成了預定的教學任務和訓練目標,從而根據反饋的信息來補救或改進教學工作。在評價中加大職業崗位能力水平的權重比例,強化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注意評價體系的科學性、規范性,評價標準的合理性、超前性,考核內容的多元化、實用性,評價手段的和諧性、先進性,評價過程的嚴肅性、嚴謹性。
5.樹立服務意識,搭建就業平臺,提升就業水平
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與管理部門要樹立服務意識,通過校企合作、召開就業推介會等形式為學生搭建就業平臺;通過開設就業指導課程和咨詢服務指導學生理性擇業;通過信息收集、篩選和崗位預約,降低學生的就業風險。為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與就業競爭能力,要建立長效機制,從學生崗位能力的培養到就業崗位的推介,從頂崗實習
的鍛煉到社會崗位的適應,從職業崗位的預約到就業協議的簽署都要把工作做實做細,加強過程管理和注重工作效果,讓學生在畢業前就有預約崗位。
三、“準就業”人才培養的制度保障
首先,要把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提高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認識上來。培養“準就業”型人才和實現畢業生的順利就業,就是提升我國綜合國力,構建和諧社會,追趕世界經濟發展,實現現代化建設的戰略任務之一。我們必須樹立“四個第一”的理念,即實現大學生就業是社會經濟長期持續發展的第一資源,實現大學生就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第一目標,實現大學生就業是各級政府的第一責任,實現大學生就業是建立創新型社會、富民強國的第一國策。其次,要加強大學生就業方面的制度建設。這也是當前制約大學生就業的一個瓶頸性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草案)》已經出臺,為宏觀調控我國的人力資源結構、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起到了長效的支撐作用。各級政府也要積極探索解決大學生就業的有效措施,樹立和諧、持續發展的理念,加大職業資格準入制度的管理力度,理順與整頓就業環境。
參考文獻:
[1]于天罡.高職人才培養模式與素質教育.職業技術教育,2001(22).
[2] 孫中范.關于高等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改革若干問題的思考.高等技術教育研究,2003.
[3] 楚江亭.論高職院校的戰略管理及特色形成.教育與職業,2005(5).
[4] 鄭荷芬.淺議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培育.職業教育研究,2005(1).
[5] 劉俊學,曾碧卿,黃光榮.產教結合實施“準就業”制.中國高等教育,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