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春 宋之杰 劉助柏
【摘要】知識創新,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認識的發展過程、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認識不斷深入的過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這樣一條路,就是知識創新發展的全過程。
【關鍵詞】知識創新 實踐 認識 過程
知識創新,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認識的發展過程、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認識不斷深入的過程。完整地把握知識創新認識發展的全過程和基本規律,對知識創新——科學研究來說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知識創新——科學研究認識發展的全過程
毛澤東在闡述認識發展時指出:“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皩嵺`、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p>
事實說明,一個有成就的科學研究工作者,包括著名的科學家,無論他自覺或不自覺,都走的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這樣一條路。這條路,就是知識創新認識發展的全過程。
何謂實踐?何謂認識?做或行動即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東西”。在知識創新中被人們引出的表象、知識、思想、概念、模型、方案和理論,“是更深刻、更正確、更完全地反映客觀事物的東西”,是人們對客觀對象的反映,這就叫認識。
知識創新認識發展過程的解析
一項課題研究的認識運動,首先是實踐到認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認識經歷了感溫具體和科學抽象兩個階段、兩種形式,實現了由感溫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能動飛躍。所謂感溫具體就是指人們的感官和大腦對各種感知現象和溫知認識具體的反映。
一項課題的科學研究認識發展過程也是由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組成的一個循環或半循環或兩個循環的發展過程。為闡述方便起見,把第一個循環中的實踐稱為該課題第一個實踐,把第二個循環中的實踐稱為該課題的第二個實踐,其余類推。
第一個實踐。在第一個科研實踐過程中,要完成的是感溫具體,分四步走:
信息獲取。信息獲取有三個途徑:一是工程中存在的問題;二是科技著作中存在的問題,這可能是常規科學問題,也可能是非常規科學問題;三是國內外科技文獻中反映出來的問題。這三個方面出現的問題,只有通過實踐才有可能獲得,可稱之為信息獲取。
根據信息獲取時的認識形態可分為由“感知”獲取和由“溫知”獲取兩類:工程實際中存在的問題,一般由“感知”而獲取;而從科技著作和國內外科技文獻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則由“溫知”獲取。
對一個科研工作者來說,要對事物或問題的個別特性有直接反映,有靈敏的感覺,這就需要在廣博的知識基礎之上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才能實現;反之,就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另外,為了直接反映能形成長久記憶,應把反映出事物或問題的個別特性用筆記記錄下來,這是其一。其二,要在大腦中把有關事物或問題的各種感覺集中在一起,組織起來,形成反映該事物或問題各方面特性的整體的直接反映的感性形象,這也需要感知者進行材料的集中與整理,這就是感覺的集合。最后,再經過感知后留下的映象材料進行某種程度概括性地加工與正確地描述,形成曾經作用于感官的那些客觀對象的形象的再現,這就是表象。表象離開了同具體事物的接觸。
所以,實際工程中問題的科研信息獲取的過程,是先從問題的個別特性入手(觀察能力),將其有關問題的各種感覺集中在一起(概括能力),形成問題的完整再現(語言能力)的過程。
對科研經驗不甚豐富的科研工作者來說,信息獲取是問題的局部出現于人腦的感知。所以,感知的東西不是問題的全部,只是問題的萌芽。由問題的萌芽到問題的全部,由問題的全部到科學問題,由科學問題到研究者的科研課題,還要經過一系列的認識過程。該過程由信息獲取發展成一個科學問題,進一步發展成為一個科研課題的過程,屬于溫知性認識范疇,不是理性認識范疇。
由信息到問題。首先,收集與信息相關的科學事實。其次,綜合與信息相關的科學事實,得出問題的全貌。
從問題到科學問題。從問題到科學問題,要區分知識性疑難問題與科學探索的疑難問題。知識性疑難問題產生于對科學背景知識的無知,因人而異。
科學探索中的疑難問題,產生于對科學背景知識的分析,它反映出當前科學技術背景能力對于所提問題的求解理想的差距。科學工作者正是通過提高科學技術背景能力(理論、技術、實驗、儀器和方法等因素所顯示的能力),來設法消除背景能力與所提問題求解理想之間的差距。這類問題才是真正的科學問題。
其次,要弄清楚該問題在國內外的研究情況,是否處于國際前沿?最好的方法是跟蹤該學科的國際會議信息,或者通過國際互聯網查閱新信息。
從科學問題到科研課題。從科學問題到科研課題要經過值不值得研究(科學性、創新性等)和有沒有條件研究的綜合分析。
首先,要區分常規科學問題與非常規科學問題。常規科學問題是在原有科學體系中提出的有待解決的科學問題。非常規科學問題是原有科學理論體系本身的弊端所隱藏著的問題,是在排斥現有理論體系的前提下提出的有待解決的疑難。顯然,非常規科學問題具有潛在革命性的特點。它會引起一系列問題的出現與解決。如果說常規科學問題的解決就是使原有的科學理論獲得新的發展,那么非常規科學理論的解決就是新理論的發現。這就是為什么非常規科學問題的發現與解決,能帶動一系列科學與技術問題的提出與解決的理論依據所在。其次,要對可行性進行分析,即要對主客觀條件進行分析。
第一個認識。第一個認識是理性認識,就是科學抽象,是認識的一次飛躍??茖W抽象的理想化形式是提出新設想、新概念與建立理論模型,稱之為科學抽象的明朗化。
科學抽象在科研過程中是最難的、最關鍵的一環,包括三個階段:
醞釀期。醞釀期主要是抓住主要矛盾,冥思苦想。其中有:反問,有助于使思想擺脫意識惰性的束縛;“用手去想”,就是用手將“產生在紙上”的東西與智力產生的科學抽象聯系起來;比較;利用傳統的知識和方法,對問題作各種試探解決。
明朗期。明朗期是在上階段醞釀成熟的基礎上脫穎而出,豁然開朗。有的是“用手去想”產生頓悟,這在那些喜歡在紙上畫圖甚至無意識隨便勾畫的人容易產生。有的對問題作各種試探而豁然開朗,關鍵在于不厭其煩地試探。
完善期。在完善期所要完成的有兩個內容:第一,已建立理論模型者還需進行理論公式推導;已提出新設想者有要建立理論模型和不需要建立理論模型的兩種可能。第二,把科學抽象的內容進行正確描述與總結,為下步的再實踐作準備。
第一個再實踐。“第一個再實踐”的實質是模擬實驗。模擬實驗是對解決問題的思想即科學抽象進行驗證。驗證的結果有三種情況:與設想相吻合;在科學抽象中發現某些較大的缺點與矛盾,科學研究者(或發明者)應在形成設想或理論模型的思想基礎上,對它進行改進與完善,一步一步地克服所出現的障礙;當驗證得出否定的結論時,要求科學研究者或發明者既要表現出頑強的精神,又要有靈活的思想。
第一個再認識。如何確定第一個再認識的位置呢?“第一個再認識”位置的確定,完全取決于第一個認識(科學抽象)和再實踐(模擬實驗)的吻合情況。
如果第一個認識完全被第一個再實踐所證實,就可以確定第一個再認識為該課題的最終環節,形成科學結論……如果第一個認識被第一個再實踐所否定,第一個再認識還要完成它的以下任務。這就是要仔細分析,甚至要進行反復的分析。
形成科學結論。在形成科學結論階段,有些內容是需要第一個再實踐與第一個再認識兩者結合與相互滲透才能完成。
用理論思維對實驗結果進行處理。理論思維,是滲透在實驗之中的或立足在實驗事實基礎上的理性活動。
科學實驗把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特點緊密聯合在自身中,實驗活動與理論思維交織在一起辯證地向前發展:一方面,實驗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科學知識體系之上;另一方面,實驗又產生更深刻、更完善的知識構成。在實驗過程中,最初致力于把抽象的思維形式體現在實驗的物質形式中,而后,為了得到符合對象的更全面、更高級的抽象,人們重新撇開膚淺的感性印象而訴諸理性。
形成科學研究論文或科學研究報告。這就需要用語言來正確描述、綜合與概括。在科學研究論文的形成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語言是抽象思維的外殼和工具”的作用。要善于應用科學術語,嚴格遵循嚴密的邏輯論證,應用所謂收斂思維,把眾多的內容逐步引導到條理化的邏輯序列中去,以便最終得出一個合乎邏輯規范的科學研究論文或科學研究報告。(作者單位:河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