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月
摘 要:目前,高中數學教師的課堂教學只是處在經常有效的水平上,并未達到總是有較高的效率,即中學教師的教學在有效性的提高上存在問題。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是中學教師最為關心的,為此,本文將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探討提高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關鍵詞:高中數學 課堂教學 有效性
長久以來,高中階段是從為應試而教、為應試而學,向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轉變過程中最艱難的一個環節邁進。由于教育資源的有限性所造成的高校入學機會的競爭,使得高考所具有的選擇功能超出了考試的本義。在“應試教育”模式下,過度加碼、強化訓練、增加作業量的做法,使學生不堪重負,擠掉了必要的休息、體育活動的時間,影響了學生的身體健康,加劇了學生緊張情緒和厭學心理。在高中數學教育實踐中,“死記硬背”“應試教育”“高耗低效”和“壓抑學生創新潛能”等問題往往得不到有效解決,這也使得數學成為高中學習負擔最重的一門課程。如何減輕師生負擔,提高數學教學有效性,是每位高中數學教師在實際工作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課堂講授策略要清晰明確
(一)減少講授中的模糊和混亂
與清晰明了相對的是教師講授時的模糊和混亂。模糊是指教師講授時表述不清,過多使用不確定的語言。教學中教師當對要表達的知識記不住或根本不了解時,他們就使用模糊語言。混亂是指教師講授時說錯、停頓、過多使用口頭語和混亂詞語。這種混亂往往是因為教師思維缺乏邏輯性和缺乏有效的口頭表達能力。模糊和混亂的教學妨礙了學生的學習,對教學效果產生了負面影響。
例如,在講分式的約分時,常說:“約去上面和下面的公因式”正確的敘述應是“約去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又如在證幾何題時,有時為了說話方便,常以簡略的形式代替完整的語句,結果是遺漏了命題的前提條件。例如“等邊對等角,大邊對大角”,忽略了“在同一三角形中”的前提條件,以致學生證題時因此產生錯誤。因此,教師要減少甚至避免用模糊和混亂的語言教學,努力做到教學的清晰明了性,為達到這一目標,一方面應該不斷學習,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另一方面,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
(二)保證語言的啟發性
它要求詞匯豐富、生動形象、節奏恰當、富于情感。中學不同年級的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有差異,教師的講解和敘述要能激發不同年齡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就必須具備豐富和生動形象的詞匯。平淡、呆板的語言容易使學生疲勞,富于情感的講述卻有利于突出重點,使學生頭腦獲得深刻印象。
(三)運用有助于清晰明了的多種方法
例如,通過使用范例、說明、提示、示范等解釋教學內容和形象化、具體化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清晰明了。通過聲調變化、停頓以及精心設計板書等,通過提問、獲取學生的反饋以及全面解答學生的疑問,了解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掌握情況。
二、課堂提問策略要簡明有效
精心設計提問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之一,因為教師課堂提問是連接“主導”和“主體”的紐帶,是學習者與學習文本對話的階梯,是啟發學生思維的重要手段,對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有很大的作用。有位教育家曾經這樣說過:“教學的藝術全在于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可見,提問在教學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利用數學概念的核心詞語設計問題
數學概念教學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點,但是有些數學概念比較抽象,學生對這些概念的認識往往也是一知半解,因此教師有必要在進行這些概念教學時利用概念中的一些關鍵詞進行提問,幫助學生加深對這些概念的理解。
如《函數》中增函數的定義為:一般地,設函數f(x)的定義域內某個區間上的任意兩個自變量取值x1,x2。乓當x1< x2時,都有f(x1) 這種環環緊扣、節節深入抓重點提問題,可以使學生在學習較難的數學概念時保持思維連貫性,并為他們進而解答一些相關問題,起到鞏固作用,但主要應是啟發性、誘導性問題,以使學生參與探索和創造的過程。 (二)激勵學生,讓學生因取得成功而愉悅 課堂不應是飽嘗失敗和挫折的苦難之所,也不應是學生比試分數或能力的斗智場,而應是讓學生能完成學習任務、取得成功、獲取優異成績的表演舞臺。成就和成功能證明學生自己的能力,增強自信心,強化愉悅的心理體驗。在教學上,盡管研究表明高標準能導致學生更理想的認知成績,但教師設定的目標太高,不僅不能達到激發學生努力的作用,反而會產生消極效應。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設立挑戰性但不使學生喪失勇氣的教學目標,使他們能取得學習的成功。在教學中,可以適當降低起點,增設臺階,減緩坡度,選用的例題綜合性少些,讓學生參與的機會多些,讓大多數學生能聽懂,并盡量給中下水平的學生提供表現的機會,讓他們在做對一道題,正確回答一個問題的體驗中,品嘗到成功的愉悅。從體驗成功的喜悅中感受自己的實際能力,從成功的喜悅中喚起自己能學好的信心。 例如,在討論“證明對于一切 ,都有 ”時,可設置以下問題組: 問題1:這個不等式組的證明,著重是對何不等式的證明? 問題2:利用二項式定理展開后,怎樣利用放縮法做出變式替換? 這樣的安排,通過鋪設問題“階梯”,層層深入,在學生積極思維的活動中讓他們取得成功并飽嘗成功的喜悅。 (三)要抓住難點來逆向設計問題 在橢圓第二定義的教學中,若按高中數學新教材 “由例4可知的方式給出橢圓第二定義”,會使學生感到困惑:為什么會在橢圓外出現這樣一條直線?如何想到利用這種方式給橢圓下定義呢?用其他方式來定義可以嗎?還存在橢圓的第三定義嗎?不管老師怎么講,學生都是難以實現知識的同化與順應的。為了突破這個教學難點,可以嘗試讓學生逆向思考這個問題,也就是讓他們重新復習橢圓標準方程的推導過程,從方程入手,提出問題“此方程除了按課本中的平方以外,還可以如何變形?”,此問題一出,猶如在學生當中投下一個炸彈,大家議論紛紛,許多學生還動手進行變形,最后大家一致得出變形式子 ,再提出如下問題:“等號左邊式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知識?這時學生才明白原來點p(x,y)到直線 的距離。這時再讓學生閱讀課本,這樣學生就能自然地接受橢圓的第二定義,同時對準線也有了清晰的認識,接著提出如下問題:由橢圓的第二定義如何推到焦半徑公式?本知識點通過教師的逆向設計問題,符合了學生的思維習慣,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有效的思考,突破教學難點,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肖貽杰,姚利民.國外有效教學研究概覽[J].現代教育研究,2008(11) 2.李綺等譯.教學行為指導.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12) 作者單位:陸豐市林啟恩紀念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