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凌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及知識經濟的到來,人類社會正在經歷一場全球性的科學技術革命。企業的競爭、經濟的發展,綜合國力的較量,日益集中地表現為科學技術的競爭,技術創新已成為知識經濟的時代特征。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本文對如何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對策進行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企業自主創新;現狀及問題、對策建議
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既是企業自身發展壯大的根本動力,也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因素。目前,世界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都把增強企業創新能力作為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措施,其創新體系都是以企業為主導。
1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的意義
1.1創新的內涵
隨著社會科技的飛速發展,競爭日趨激烈,創新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從一般意義上說,創新是對現狀的改革與提升;從精確含義上說,創新應該包含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1.2自主創新的內涵
從一般含義上說,自主是指對某一事物具有決定權;從深層含義上說,自主是對客觀規律的正確把握,并且目的明確地為某一特定的主體服務。現在世界以國家和地區作為存在形式,因而自主不僅關系經濟范疇,也關系政治范疇。
1.3 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構成
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是由多種能力有機組成的,就其內容而言,涉及到企業發展戰略、生產經營、技術開發、組織管理等多個方面,體現于企業的各項創新工作中,因此可以從多種不同的角度來研究其構成。目前比較常用的是從投入、產出的角度來研究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本文根據前面對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理論和內涵的分析,據此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基于過程和要素,分解成5個構成要素:創新投入能力、研發基礎與能力、創新產出能力、創新管理能力、創新環境影響。在此基礎上可以進一步細化分析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構成。
1.4 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的重要性
企業是現代經濟社會的細胞,是構成市場經濟的重要主體,而占絕大多數比例的中小企業是其中最活躍、最富有生命力的一部分。在當今各國的經濟發展中,中小企業無論是從數量、就業人數、還是創造的產值以及促進社會穩定等方面看,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較之大型企業,中小企業具有許多優勢。所需投資少、起點低,組織結構簡單,管理方式靈活,充分利用閑散資源,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強是其中最為突出的優勢。
2 企業自主創新現狀分析
2.1企業自主創新投入資金投入力度不夠
根據國際慣例,企業要生存,其研究開發費用必須占到企業銷售收入的3%左右,要保持領先優勢,研究開發費用必須達到銷售收入的5%以上。目前我國企業R&D經費的使用所占的份額雖己超過60%,但是美國、日本、德國、瑞典等國家的R&D經費使用中企業都占到70%以上。美國等發達國家的企業過去30年間基本穩定的這一比例,這或許是服D三類活動相互依存的內在關系。而我國企業,基礎研究所占比例卻只有0.4%,明顯過低。
2.1.1 企業自主創新人力資本不足
自主創新人才缺乏使中小企業研發能力不足,導致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下降。中小企業自主創新僅靠自身的力量太過薄弱,而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和企業間經常性合作機制尚未建立或完善,中小企業創新能力不能通過在產學研合作和企業間聯合創新中得到提升。人才不能引進,而且原有研發隊伍不穩定,嚴重影響企業創新的連續性。創新人員缺乏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小企業自主創新心有余而力不足,技術研發能力差,技術成果轉化生產力能力低。因此,人才是制約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
2.1.2 缺乏自主創新激勵機制
首先,從政府宏觀政策環境來看,政府出臺的鼓勵中小企業自主創新方面的政策相對貧乏,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政府的一系列扶持中小企業創新的政策并沒有真正“到位”和發揮功效。雖然我國政府及各地均曾出臺了一系列有利于企業創新的經濟政策。二是從創新產權保護方面來看,政府出臺的保護中小企業知識產權的政策相對缺乏。其次,從企業創新的微觀環境來看,民營企業缺乏創新的文化氛圍。
2.2 缺乏創新人才
長期以來,我國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國有科研機構或國有大中型企業,多數企業缺乏高水平人才和技術帶頭人,人力資本積累水平低。從高級科技人員最為密集的國家和省兩級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看,平均每個技術中心擁有的研發人員僅占企業從業人員的4. 3%,擁有博士學位僅2人。其中, 331家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平均擁有的高級職稱人員僅為293人,平均具有博士學位的僅12人,相當數量的企業技術中心沒有博士。創新人才缺乏是企業創新能力不強或創新成功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2.3 企業領導不重視自主創新
企業家的冒風險和勇于創新的精神,以及創新活動組織能力是重要的內部因素。根據對技術創新項目的大量統計分析,創新失敗的風險概率高達70%以上。由于我國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本身的制度性缺陷,內部缺乏激勵機制,技術創新與企業領導者之間沒有生死攸關的關系,創新價值得不到體現,導致企業家個性品格中過度依賴傳統路徑,自主創新動力不足,缺乏創造性解決問題的精神。同時,企業創新活動的組織也受到企業文化中擔心創新損害既得利益的制約。
3 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對策建議
3.1 增加自主創新方面的投資
要引導全社會多渠道、多層次增加科技投入,形成以財政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銀行貸款為支撐、社會集資和引進外資為補充、優惠政策作扶持的全社會科技投入體系。一、引導和鼓勵企業增加科技投入。二、鼓勵金融機構擴大科技貸款規模。金融部門要進一步調整信貸結構,提高對科技項目的貸款比例,對高新技術成果商品化、產業化給予重點支持,強化科技與金融結合的機制。三、盡快建立風險投資體制。
3.2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在人才建設上必須克服重技術人才輕管理人才的傾向、重使用人才輕培養人才的傾向、重引進人才輕留住人才的傾向、重高學歷人才輕低學歷人才的傾向,從企業長遠角度出發,謀求企業和人員的共贏。加強企業內部人才培養,企業真正需要的人才往往都是企業自己培養的人,為此企業需制定人才培養長期規劃,如通過企業與科研單位和高校聯合培養研究生的模式,對有潛力的人才進行培養和挖掘,使其成為企業需要的創新人才,努力營造良好的人才成長環境。
3.3 鼓勵中小企業與大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進行產學研聯合
政府要鼓勵和支持中小企業與大學、科研院所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以共建研發機構、聯合或委托開發、技術和成果轉移、專業技術人才培養等多種內容和形式開展產學研聯合,探索有效的合作機制與合作途徑,促進科技成果和先進適用技術的轉移和擴散政府可采取稅收優惠、貸款擔保、進出口政策等措施支持建立產學研聯合體,鼓勵產學研聯合體的建立和發展。
3.4 加強自主創新管理,強化創新激勵機制
實行對創新人員傾斜的工資體系,如研發人員和管理人員實行不同的工資體系,前者工資標準高于后者。依據技術創新、產品開發活動所取得的實際效果(如銷售收入增加、利潤增長等),對技術創新人員在經濟上予以重獎;研發成果形成專利,研發人員擁有專利產品相應的股權;探索并建立適合自身特點的、能有效激勵創新的產權制度。通過這些措施,形成對創新人員和創新活動的正向激勵機制,推動形成激勵創新的企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