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發長
【摘 要】語言教學歷史悠久,但其教學法的多樣化發展卻是近十幾年的事情。本文就對大學英語教學所產生重大影響的教學法進行簡要描述,指出各自的局限性和適用性。每一種教學法都有其著眼點及適用對象,各具特色。因此教師應了解這些教學法,針對教學環境、教學對象、教學目的等靈活運用,并結合大學英語教學的實際,融合各派合理成分,取優去弊,互補共存,構建適合大學英語教學特點的教學法。
【關鍵詞】大學英語 教學法 局限性 適用性 滲透
1.語法翻譯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①背景:起源于十六世紀拉丁語教學法。在交際法引進之前,一直在我國外語教學中占主導地位。
②特色:側重閱讀能力的培養; 重視語法教學; 充分利用和依靠母語,進行兩種語言機械對比和逐詞逐句直譯,在教學實踐中把翻譯當成教學目的,又當成教學手段。
③教學活動:重點是閱讀與寫作,教學活動以母語為主,其規律是:單詞講解與詞類變化—發音練習—句法分析—課文分析—造句翻譯與課后練習。
④局限性:語法翻譯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優點是助于學生智力的發展,但過分重視語言知識的傳授,忽視語言技能培養;夸大語法和母語在外語學習中的作用;教學過程比較機械,脫離語言環境,脫離實際意義;重視閱讀、翻譯能力的培養和語法知識的傳授,忽視語言技能的培養,語音、詞匯、語法與課文閱讀教學脫節。
2.聽說法(audio-lingual method)
①背景:起源于第二次大戰的美國。是以美國語言學上的結構主義為其語言學基礎,以行為主義為其教育心理學基礎,形成了外語學習中的s—r (stimulus-response) ,即刺激—反應理論。
②特色:教材以句型難易為順序,由易入難;教師領讀,學生復讀;強調發音及句法的準確性;學生在句型對比中歸納語法規則。
③教學活動:A.教師提問—學生回答 B.教師陳述—學生復述 C.句型轉換
④局限性:否定了人的認識能力和智力在外語學習中的作用;機械性的操練不利于學生掌握語言基礎知識和活用語言的能力;過于注重語言的結構形式,忽視語言的內容和意義。
3.直接法(Direct Method)
①背景:是十九世紀下半葉始于西歐的外語教學改革運動的產物,是古典語法翻譯法的對立面。德國外語教育家菲埃托是最早提出直接法的教學法構想的先驅人物。
②特色:采用口語材料作為教學內容,強調模仿,主張用教兒童學習本族語言的方法,“通過說話學說話”的方法來學習外語,教學過程是一句話一句話聽、模仿、反復練習,直到養成語言習慣。
③ 教學活動:用外語講述,廣泛利用手勢、動作、表情、實物、圖畫等直觀手段,要求外語與思想直接聯系,絕對不使用本族語,即完全不借助于翻譯,語法降到完全不重要的地位。直接法是在教活語言,特別是在培養口語能力方面,取得顯著的成績。
④局限性:直接法對母語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只看到消極的一面,而沒有看到或充分估計到它的積極的一面,只看到和只強調幼兒學母語和已掌握了母語的人學習外語之間的共同規律,而對兩者之間的差別未曾注意到。
4.認知法(cognitive approach)
①背景:產生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后期引入我國外語教學。認知法試圖用認知—符號學習理論(cognition—code approach)來代替刺激—反應學習理論。
②特色: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強調有意義的學習;有意義的操練;重視語言知識;聽說讀寫并進;不排斥使用母語;錯誤是可以理解的。認知法反對語言是“結構模式”的理論,反對在教學中進行反復的機械操作練習,而主張語言是受規則支配的創造性活動;語言的習慣是掌握規則,而不是形成習慣,提倡用演繹法講授語法,強調語言學習必須有意義;記憶式的學習應該盡量避免,語法觀念的理解宜重于機械化的練習,而且四種基本語言技能 (即聽、說、讀、寫 )的培養必須均衡。
③ 教學活動:教師應指導學生由已知的境界到未知的境界,即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去學習新的語言,這個知識不僅包括學生對第二外語的現有知識,也包括他們對母語的了解,也就是語言的共同特點。學生在了解這個語言的形成之前,應該先了解這個語言的文法規則。應該先充實語言的常識,然后再使用。
④局限性:認知教學法的應用,應避免花太多的時間在語法的解釋上,特別是母語的使用。許多教師想要花大部分的時間解釋,且以為認知教學法應該讓學生對文法有透徹的了解。這應該是學生最后一個目標,花大量的時間解釋句法及全盤地了解句法是不必要的。更進一步,學生可在練習的活動中不斷地使用結構去了解句法。
5.功能教學法(functional—notional approach)
①背景:70年代興起于西歐的學派。80年代以來逐漸發展為交際法并衍生了許多變體,如結構-功能法,功能-結構法,平衡活動法等等。
②特色:分析學生對外語的需要;以功能意念為綱;教學過程交際化。依據學生表達、交流什么觀念、思想,就選學能夠負載那些觀念、思想的言語形式和語言規則;即按學生需要取材,由內容決定形式。
③ 教學活動:功能法真正把語言和思維分開了。語言只是表達、負載思維的工具、符號。以往的外語教學法都主張先掌握了工具,再去做家具,修房屋,建工廠,造工業品。但很可能你費心費力掌握了許多工具,而實際只需要劈點柴火,別的什么也用不著。
局限性:任何一種語言教學都受特定的語言觀和語言學習觀的支配。由于受歷史因素和文化制約,任何理論和方法都有其產生的時代局限性和地域文化局限性,所以任何一種外語教學理論方法既有其科學的一面也有其片面的一面。這是人類在對外語教學活動的認識過程中不可逾越的階段。
參考文獻:
[1]李瑛, 吳長鏞. 交際法得失論[J]. 外語與外語教學, 1998,(11).
[2]wilkins,d.a. notional syllabus [M].oxford: oup, 1976:66.
[3]范誼, 芮渝萍. 進路與出路[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8,(9).
[4]束定芳,莊智象. 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