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毅強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招生難”存在的問題與原因,創新方法,提出解決難題措施和對策,積極推動中職教育又好又快健康發展。
【關鍵詞】招生體制 布局結構 人才培養模式 校企合作 就業準入制度 職業教育攻堅
一、當前中職教育形勢
中職學校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仍然是教育體系中最為薄弱的環節,技能人才培養總量不足、質量不高、生源匱乏等諸多難題,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和阻礙產業進步的瓶頸。特別“生源市場”不景氣,政府熱、社會冷,學校熱、學生冷,仍是存在多年而又在短期難以改變的“老大難”問題。
二、存在問題與原因
1.行政、企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打破“國家包分配”鐵飯碗;畢業生就業市場化,造成
學生不愿就讀中職學校
改革開放之初,多屬數勞動密集型生產,技術要求低,科技含量不高,錄用門檻也低;由此產生“讀書無用,初中畢業打工也能掙錢”的就業觀;而人才匱乏和勞動者素質偏低問題,影響到促進就業、消除貧困、維護社會穩定、建設富裕文明和諧小康社會大局,也不符合科學的發展觀。
2.投入不足,校園、校舍、圖書、設備等基礎條件及師資配備不完善,相對滯后的育才環境體系,造成中職學校吸引力差
學校硬件、軟件發展滯后,培養的學生技能不突出,專業性不強,適應能力較差。某縣一職中,通過種種渠道,招來300多名學生,可學的專業有小語種、數控技術、會計、工業與民用建筑等,與學校基礎相差很大,校長一看,趕緊跑去廣東聯系單位,新生報到先到企業實習;某專業新生報到20多人,最后畢業生不到兩位數。
3.招生體制凌亂,招生辦法五花八門;以各校自主招生為主,壓力大、費用高、效果欠佳
生源是學校命脈,每到招生季節,各校集中一切力量,予經費保證需要,教職工調課、調班、停休,加大招生宣傳的深度、力度,并制定各種相應措施和解決招生問題的方案,這還不一定招得學生來。于是乎各校各顯神通:全員招生、有償招生、承包招生,包片、走村串戶新長征招生法,再加上地方生源保護主義等等,使學校難以顧及加強教學與管理,辦學質量下降,造成招生難的惡性循環。
4.高校擴招的誘惑力,吸引學生就讀普高熱;“寧做鳳尾,不做雞頭”的錯誤認識
根據中山市1997年人才規劃調查資料反映:“中山市鉗工、電工、車工、機械工缺口大,模具、電器、鍋爐、制藥、管道等工種的技能型人才嚴重不足。懂技術又懂市場經濟及其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比較少,比較精通外向型經濟的人才更少。而且,全市工業1900多個工種和36萬工人中,只有85個工種884人和13人分別獲得技師和高級技師資格,占技能型人才的0.7%。在12.4萬技能型人才中,初級的技工有12.31萬人,占99.3%;其中,初級、中級、高級技工比例為67.4%、29.9%、2.7%”,這與發達國家企業中中級技術工人一般在40%~60%之間,高級技術工人在20%~40%之間的目標相差甚遠,與國內同是經濟發達地區的上海,1994年中級工已達47%的比例也有一定的差距。由此可知,本地區急需的不是具有國家干部身份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而是具有綜合素質的實操型、技能型人才,尤其是第一線的技術工人。
三、措施與對策
1.政府主導,加大投入,統籌規劃,優化整合中職教育資源,促進中等職業教育的健康協調發展,“做大”、“做強”中職教育
(1)“做大”——學校發展的基礎
將各類中等職業學校進行重新規劃和調整,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組合,進一步推進中等職業教育辦學體制和管理體制及運行機制的改革;形成學校布局結構合理、專業門類齊全、辦學質量和整體效益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現代化建設需要的中等職業學校布局結構;
(2)“做強”——學校發展的根本
堅持促進就業,突出職業教育的技能訓練,實行靈活多樣的人才培養模式,增強職業教育的應用性和針對性;堅持面向市場,調動行業、企業及社會各方面積極性,形成全社會興辦職業教育新局面,堅持服務產業,依托主導產業調整職業教育專業設置,滿足區域經濟產業發展用工需求;全面提高國民素質,把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提升我國綜合國力。
2.學校企業化,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實訓基地”建設,實現“畢業=就業”
確立以服務社會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以產業發展為依托、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技能培養為核心的辦學思想;明確面向產業一線培養技能型人才的辦學定位;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一年學基礎、一年學技能、一年頂崗實習”的“三段式”人才培養模式。
企業與職校共建實訓基地并共享資源;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市場需求和勞動就業緊密結合,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3.多證多層次辦學,落實就業準入制度,以就業“出口”暢,助招生“進口”旺
多層次辦學,打通與高等院校之間銜接與溝通的渠道,聯合辦學,使在校中職生可就讀大專、本科,縮短學習時間、減少費用,一步可圓大學夢。多證制辦學,采取畢業證與職業資格證并重的做法,將職業資格考核成績納入學籍管理。
4.通過媒體宣傳優勢,引導和提高社會的認同度
組織開展系列職業教育攻堅新聞宣傳活動,著重抓好宣傳選題策劃和職業教育攻堅系列主題活動,主動配合、支持廣播、電視、報刊、網站等媒體開展形式多樣、富有深度和特色的職業教育宣傳活動。在中職教育的攻堅時期內,要特別注重在每年的各級人大、政協“兩會”召開和“五一”國際勞動節、中等職業學校籌備招生、國慶節、年底總結為民辦實事等時段,掀起職業教育攻堅宣傳熱潮,切實營造全社會關心、重視、支持職業教育發展的良好氛圍。建議在中學階段增加技能課及相關職業教育介紹。
5.招生體制規范化,多渠道招生為輔
各地要及時向考生和社會公布各類學校招生計劃和招生信息,加強初中畢業生報名和填報志愿的指導和服務工作,對應屆初中畢業生實行一考多分流,統一組織錄取。
建立學校招生和學生學籍管理信息系統,加快推進中等職業學校招生網上錄取工作和學生電子注冊制度的建設。政府用行政指令和招生計劃配比的方式,提出中職招生的最低數量,明確各地職普比例要求,通過政策轉變社會觀念的引導性辦法,職教要靠質量、特色、品牌吸引生源。多渠道招生以宣傳各校特色、品牌為主。
參考文獻:
[1]馮義連,李忠玉.淺談影響中職教育現狀的因素和對策.科技信息,2008.
[2]陳水生.分析中職教育現狀探索發展創新之路.職業教育研究,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