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放
摘 要:聯系高職學生實際,分析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現狀,根據課程目標,總結了該課程的教學特點。提出了對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改革的設想,有助于提高教學水平,提高學生的專業適應性、應用實踐能力與持續發展能力。
關鍵詞:高職教育;計算應用基礎;分級教學;課程改革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特別是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的應用范圍已經滲透到當今世界的各個領域。現我國各類學校都在普及計算機基礎教育。高職院校如何高效的開展計算機基礎教學,培養適應社會的發展的高層次技術應用人才,重點培養學生計算機的實際操作能力,把信息素養的培養貫穿到教學中,是高職教育的特色和重點,也已成為高職院校學生在就業競爭中的有力保證。近年來,高職教育觀念正逐步得到改變,以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但在教學改革實踐中,往往碰到許多實際問題,在問題面前有的繞道走,有的干脆沿用傳統的、熟悉的方法進行教學,使教學改革成為形式。出現這些消極情況,主要是沒有深入研究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所致。計算機教育具有雙重性,一方面它是一種技能教育,這主要對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而言,這時計算機主要是作為一種工具,學習的目的是為后續課程服務以及為今后工作和生活中應用計算機做準備;另一方面它是一種專業教育,這是針對計算機專業的學生而言的,這時計算機是一門學科,學習計算機的目的是為了計算機的全方位應用和開發。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是計算機教育的基礎,不論是計算機專業和非計算機專業,均要學習計算機基礎課程,對于計算機專業和非計算機專業,在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方面即有差異性又有共同性,即使是各非計算機專業之間也是如此。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兩個目標:一是提高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二是為各專業后續課程服務。
在目前的高職教育中,《計算機應用基礎》是其中的入門課,但計算機基礎教學效果并不盡如人意。現結合我院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實踐,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我校在《計算機應用基礎》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及對計算機基礎教學的一些思考和建議。
1 學生計算機基礎參差不齊
學生入學時所具備計算機知識差異性很大,由于高職學生來源不同,計算機基礎水平也不同。在調查中90%的學生都學過計算機基礎課程,其中基礎好的學生理論及操作比較熟練,在實際課程中,覺得課堂教學內容太簡單,沒有什么新鮮感。而基礎差的,和未接觸過計算機的學生就會覺得課程內容非常緊密,需要練習的內容太多。由于學生水平差異較大,對教師的教學進度、教學內容的安排帶來了諸多困難。按教學大綱講,基礎好的不愛聽,若加深內容,基礎差些的又聽不懂。若為適應基礎好的講快些,基礎差的又覺得無所適叢,若為基礎差的講細些,時間又不允許,而且基礎好的學生又不愿意聽。生源素質問題讓計算機基礎課程呈現了一種無奈狀態,這也為計算機基礎教育增加了很大的難度。
2 教育教學方式
2.1 采用分級教學
目前廣泛采用的統一教學形式,顯然是存在問題的。在教學中由于學生水平參差不齊,造成一部分學生“吃不飽”,另一部分學生“囫圇吞棗”,嚴重制約了學生的興趣。為此打破傳統的“大鍋飯”教育模式,有針對性的“分級教學”則有助于解決招生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分類指導,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分班講授不同的內容;大班授課與小班輔導相結合,大班解決大的問題,小班解決個性化的問題,以適應個人的學習進度。推進《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改革,實行分類指導、分級教學等有針對性的教學是勢在必行的。
2.2 注重實際操作
目前我校對《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授課方式是理論學習和上機實踐并存,原則上理論與實際并重并沒有什么問題,但就高職院校這類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高校而言,對于計算機基礎這類理論性不強的課程,這種方式的效果非常不好。在教學實踐中發現理論課往往是講解一些具體的操作過程,由于環境的限制,學生只能看著,不能當場動手操作,要實際操作就得等到上機課,常常是到了上機課又忘了如何操作,嚴重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學效果不理想。因此認為應該視條件允許增加上機實踐比例,盡可能將理論課和上機課結合成一體,將整個教學過程放在專用的上機教室。
2.3 課程性質和任務
實際操作能力和應用能力是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實現的基本目標,作為一門基礎的工具課程,對其要求是:首先要會用計算機進行實際的操作,不能只握掌理論知識,不會實際操作,而且要提高操作的熟練程度,要熟練掌握計算機處理信息的基礎方法,如文章的錄入、編輯處理、傳輸及外圍設備的使用等,計算機使用中的實際操作能力,學生能獨立的完成文檔的編輯、保存、打印等實際工作;其次要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計算機應用中很多內容其本質是相同的,如應用軟件的安裝、卸載是計算機中經常用到的,每個應用軟件的安裝、卸載都是基本相同,在教學過程中重點講授某種應用軟件安裝、卸載的常規方法,使學生以能處理其他應用軟件的安裝、卸載,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使學生能夠達到舉一反三的能力。
在教學方法的改革中,對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推行“三部曲”講授法,即“提出問題——介紹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講解演示方法和總結規律”。如對Word章節內容的講授時,先設計好一個綜合實例,作為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展現給學生,接著介紹需要用到的知識和解決步驟,再一步步講解實現的方法,最后總結制作Word文檔的一般過程和方法。在教學手段使用上,一方面大量采用多媒體授課,另一方面使用網絡平臺加強教學的互動性。教師把所有章節都做了多媒體課件,講課后就放在局域網上,學生可以隨時瀏覽或下載,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可用E-mail或QQ等方式與教師聯絡,實行互動式教學。
3 考核方式
在教學過程中,考核是作為一種評價教育過程的主要手段,它具有五個功能:診斷、反饋調節、鑒定總結、科學管理和激勵導向。但我以為計算機考試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功能,就是它不僅可以鞏固和提高已學的知識和技能,還應該給學生一個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在實踐中培養創新精神。
由于計算機的普及,計算機教育已不是零起點,在新生開課前應進行一次全面的摸底考試,組織學生進行計算機應用水平考試,如果通過了考試,則可免修此課程,若沒有通過考試,則采取正常跟班教學進行系統學習。這樣通過考試的同學可以學習其他計算機課程,也節約了學生的學習時間,更節約學院的教學資源,因此有針對性的“分層教學”,有助于解決“大鍋飯”教學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目前我校的考核是以考試為主,試卷由任課教師統一出題,存入考試系統題庫,學生在考試時由系統自動分配試題。試題均為實際操作類型,更側重對學生綜合能力、實際應用能力的考核。
4 結束語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一門各專業學生信息素養提高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的重要課程,對于課程的研究和改革應該引起充分的重視。只有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勇于實踐和創新,不斷總結經驗,才能使《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更上一層樓,培養出更合乎時代要求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趙麗.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分級教學模式設計與實現, 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08.
[2]胡立源.高職新生計算機基礎學習適應性問題及相關對策,2008.
[3]馮博琴.計算機基礎教學新階段的教學改革,西安交通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