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劭
摘要:在高校音樂專業中,鋼琴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此本文將具體研究高校鋼琴分級教學的評價機制。首先筆者將提出高校鋼琴教學評價機制的現狀,其后進一步介紹實施該體系的內容、目的及意義,隨后根據高校鋼琴分級教學評價機制中出現的問題,提出建立導讀音樂會、改變傳統評價模式以及完善評價標準三種具體措施。望本文提出內容能夠幫助音樂專業教師建立一個完善的高校鋼琴分級教學評價機制,進而提升學生鋼琴能力。
關鍵詞:高校鋼琴 分級教學 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6)15-0149-02
根據當前音樂專業畢業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時代特征來看,不但鋼琴專業應該學習鋼琴,舞蹈、聲樂與作曲等專業都應該掌握必要的基礎鋼琴知識。各個不同專業的學生學習鋼琴可以為未來工作以及就業帶來較大幫助。在二十一世紀,“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已經深入到大多數教師與學生中。高校音教專業內的鋼琴教學也產生了極大變化,形成了許多新型管理模式。但目前還有部分高校的鋼琴分級評價機制還與過去相同,僅僅只強調學生最后結果,傳統鋼琴評價機制與新教學管理模式間的矛盾,導致鋼琴教學最后得到的成果不能有效評估,進而阻礙了鋼琴學習者后續的發展計劃。
一、高校鋼琴教學評價機制研究現狀
教學評價的根本含義就是對教學工作質量的進一步測量、分析與評估。教學評價的對象主要包括有教師、學生、時間、場地、設備、方法、內容以及目的。在高校教學模式正式完成改革后,大量學生都意識到傳統高校鋼琴教學模式根本不能達到目前鋼琴學習的發展需要。本文針對評價體系展開詳細分析,同時結合部分教育學理論,將得到下述兩種評價機制理論:第一,發展性評價機制。該機制主要將推動評價對象不斷發展作為核心目標,同時更加強調整個過程以及主體教學評價。部分學者提出發展性評價機制的評價方法,主要包括經常評價與定期評價的融合,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的結合等;第二,形成性評價機制。在整個實際教學環境內,該評價機制更加強調完善與協調教學活動,幫助學生運用最正確的方式完成相關教學任務。形成性評價機制可以幫助學生快速了解自身當前學習情況,進而實現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
上述兩種評價機制雖然使用了大量新型思想,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還是存在部分問題。第一,當前提出的評價機制普遍都是由通識教育進一步發展得到的,但鋼琴屬于藝術范圍內。眾所周知,藝術教學不能簡單與普通教學對等,因此通識教育環境中形成的評價機制只有小部分能直接使用在鋼琴教學內。第二,就我國教育類論文而言,大多數都提到了上述兩種評價機制,但論文內更加強調理論,沒有具體到實際教學中展開論述。因此兩種評價機制在使用中缺少有力的實例支持。第三,不論是形成性評價還是發展性評價,幾乎都很難真正做到客觀評價。簡單舉例來說,發展性評價內就包括自評、他評與互評,而自評很難保證對應的客觀與公正。第四,發展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的實際操作性較差。就鋼琴教師而言,發展性評價的繁瑣工作很難真正落實到位。
二、高校鋼琴分級教學評價體系
1.分級教學評價體系
在整個考評過程中,不僅要強調鋼琴曲目“全”與“廣”的兩種特性,還必須表現出音樂教育專業所獨具的“師范性”,尤其是其中的鍵盤和聲評價內容。高校鋼琴教學分級教學評價體系也必須強調多樣性。學校在開展固定考試的同時,也可以設立抽考以及音樂作品導讀會等活動。在該評價體系內,最為重要的內容必然是教學內容、要求以及目標。教師應該設計完成一個細化、科學、客觀以及開放的評價標準以及教學理念。若評價體系真正投入到高校鋼琴建設過程內,相關教師還應該保障評價形式與內容能夠按照固定規律展開周期性改變,加強學生學習的多樣性。
2.分級教學評價體系建設的目的
建立分級教學評價體系最根本的目的即為運用評價方式監督學生展開學習,同時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該體系要想真正實現,第一步必須轉變當前使用的教學模式,平衡“評”“學”“教”三者之間的關系,使三者處于同等地位,進而提升高校學生鋼琴學習效果。通過評價的方式督促學生學習,能夠有效改善“評”“學”“教”三者的發展方向,進而使評價成為教授與學習之間溝通的橋梁。多樣化的評價方式能夠快速反映出當時學生具體狀況并及時反映到鋼琴教師處。高校鋼琴分級考評還應該保證內容達到“全”與“廣”兩項特征,推動學生更好的吸收鋼琴知識,并進一步完成鋼琴考核。建立得到的體系應該讓“評”“學”“教”兩兩之間達到動態互動目的,進而組成一個創新的教學模式。
3.建立高校鋼琴分級教學評價體系的依據與重要性
在建立高校鋼琴分級教學評價體系的過程中,必須嚴格按照《指導綱要》內針對課程評價提出的具體要求展開設計。通過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兩種體系,完成書面評語以及現場點評等各項活動。而評價需要的具體標準,則可以直接借鑒歐美國家音樂教育專業使用的內容,其中主要包括美國音樂教育專業評價標準。
高校鋼琴分級教學評價體系能夠幫助大量普通高校進一步完善鋼琴教學,全方位促進學生學習與發展。同時該評價體系也可以幫助音樂教育中的鋼琴教學真正做到“師范”,從過去的“精英化”逐漸邁向“大眾化”。
三、高校鋼琴分級教學評價體系存在問題及主要內容
1.實際評價形式
就評價形式而言,當前主要包含了形成階段評價與階段性評價,從最初單一化的考核方式進行發展,漸漸發展為當前獨奏、面試、筆試三種綜合性評價形式,同時學期末的考核方式及次數從傳統形式中的固定化考試轉變為實時性評價措施,而所謂的實時性評價方式主要就是以月或周的方式進行針對性考評行為,或是基于音樂導讀會的方式進行評價,而該部分評價方式需要研究一下其實施過程中所具備的規律性;此外,其考試形式還包括定期抽考與老師推薦。
2.主要現狀問題——評價標準細化與量化方面的缺陷
首先是人的因素方面的影響,由于不同評審老師所接受的音樂訓練程度與自身音樂水平等方面存在差異性,導致在曲目理解方面存在非常大的不同,因此最終的評價結果存在一定的個人主觀因素,其評價標準不夠量化與細化;譬如同一首曲目,由于兩個人的彈奏速度不同,而各自會出現一定數量的錯音,而錯音的點又不同,那么在評分時就會出現歧義,無法明確最終的評價標準。
基于鋼琴教學分級分層的教學內容及目標實現評價標準的細化行為,可以直接將某一固定曲目的演奏評分設定為表格,基于演奏能力、技巧掌握情況、樂感、完整性、難度系數等多方面因素進行評價。而視奏與即興伴奏課作為能力評判,明確該學生的評定分數段,實現基本功考察行為時要確保其標準化及具體化,當前水平能夠完成整齊化、完整化、速度化時,其達到了標準程度。
四、高校鋼琴分級教學評價體系構建與應用
1.高校鋼琴分級教學評價方式——“導讀音樂會”
從直觀方面來看,“導讀音樂會”與當前鋼琴評價形式根本不具備關聯性,前者屬于展演式活動,或是一種專業的音樂介紹,而后者屬于特定的教研活動。不過從先期調研的視角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兩種差異性的音樂活動中存在的相同點;其在具體音樂作品演奏評價標準中所展現的認知存在相似性,也就是針對某一曲目作品,其演奏過程中的技術應用,及該曲目的音樂理解能力所展現出的衡量標準相同。
2.完善傳統鋼琴教學評價模式
實現開放式鋼琴教學評價行為:由于是導讀音樂會的形式,因此一定存在音樂聽眾,而這有別于傳統意義上封閉式的評價模式,也就是教師處于一個較為封閉的房間,學生單獨、逐個地進行演出,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開發形式下的鋼琴評價模式會直接導致學生出現不良的心理反應。此外,需要學生將考試當作一次表演進行,由于導讀音樂會自身的活動特性決定,這種考核方式與傳統考核方面非常不一樣,需要將自己看作是一個單獨的演奏者,在演奏時需要增加部分具備表演意義的肢體動作或類似行為。高校音樂專業鋼琴教學應該將音樂技能的考察逐漸轉換為音樂思維的考察。就一個鋼琴作品而言,各個學生演奏時會對各個分句有著不同的見解。男生在許多情況下爆發力都明顯高于女生,因此女生在演奏強弱對比明顯的樂章時,不能從強奏處著手直接與男生比拼力量大小,而是以弱奏處為切入點,更好的表現自己。換句話說,女生可以將弱奏處演奏得更弱,進而也能得到與強奏形成鮮明對比的目的。由此也能夠說明,音樂思維方式上的區別將使音樂處理更加多元化。
3.音樂導讀會的優勢
相較于其他音樂會來說,音樂導讀會能為評價帶來更多客觀、公平與全面的標準,同時展現出較強的表現性、適應性以及開放性。本文將以《牧童短笛》鋼琴曲作為具體例子展開研究。該曲中的一、二小節都是根據“復合調性”寫作得到,其也可以直接稱之為“復合層”,要求演奏者雙手必須分別在兩個不同的調式上展開演奏,具體譜例如下所示:
在音樂導讀會的評分環節,應該提示評委具體的評分點,即學生能否根據復調音樂演奏手法完成對曲譜的演奏。采用導讀講解方式可以將整首曲子中的各評分點依次列出,幫助評委實施評分工作。但該評分方式也存在一定缺陷,即為覆蓋面相對較小,只有部分優秀的學生才能采用該形式檢驗鋼琴學習成果。
五、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已經建立得到一個較為完善的高校鋼琴分級教學評價機制,其最為根本的目標是幫助學習鋼琴的學生能夠更加具備更加公平、具體且明確的評價標準與評價內容。當前該評價體系還是較為細致與繁瑣,因此真正在實際環境中使用還需要較多時間。但就長遠發展的角度而言,高校鋼琴分級教學評價機制的制定對整個音樂專業學生來說具有非比尋常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雪蓮.高校音樂專業鋼琴即興伴奏教學與評價機制的思考[J].音樂時空,2015,(12):173+172.
[2]呂巖.淺談音樂教育專業鋼琴課程的分級教學模式[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07):323.
[3]陶遠.試析西安音樂學院鋼琴分級教學體系的架構與內容——兼及其在分級教學標準化建設方面的意義[J].音樂時空,2014,(06):139-140.
[4]盧婷婷.高職高專音樂專業鋼琴課程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思考[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04):13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