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英
【摘要】 目的 分析對貧血的子宮肌瘤患者用米非司酮做術前準備后再行手術治療的醫療成本和臨床效果。方法 將78例子宮肌瘤患者隨機分為兩組:A組入院后經輸紅細胞糾正貧血至90 g/L后直接手術。B組于月經來潮第1天開始口服米非司酮10 mg,1次/d,連續服用3個月,停藥1個月內手術治療。結果 B組患者在服藥治療期間均出現閉經,癥狀消失,貧血狀況均得以糾正,肌瘤體積均縮小。與A組比較,B組術中出血量明顯減少,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縮短,醫療總費用明顯下降,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 對貧血的子宮肌瘤患者用米非司酮作術前準備用藥,再擇期手術,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關鍵詞】米非司酮; 術前用藥;子宮肌瘤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004年4月至2008年4月本院婦科收治78例子宮肌瘤并發貧血(血紅蛋白≤90 g/L)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39例,兩組平均年齡、肌瘤體積、貧血程度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案 A組:入院后經輸紅細胞糾正貧血至90 g/L后直接手術。B組:于月經來潮第1天開始口服米非司酮(上海華聯制藥有限公司生產25 mg/片)10 mg,1次/d,連續服用3個月,停藥1個月內手術。
1.3 觀察指標 術中出血量、手術所需時間、住院床日、藥物費用、輸血費(包括輸血互助金)、檢查費,計算醫療總費用。B組于3個月后B超測量子宮肌瘤的3條徑線計算肌瘤體積,復查血常規、肝腎功能,記錄治療期間自覺癥狀和不良反應及陰道出血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B組各觀察指標變化 患者在服藥治療期間均出現閉經,痛經、下腹脹痛均消失;血紅蛋白平均上升38.3 g/ L,肌瘤體積平均縮小76.5 cm3,與服藥前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 0.01) 。
2.2 兩組手術效果與費用比較 B組患者術中出血明顯減少,住院期間未輸血,同時手術所需時間和住院日縮短,醫療總費用明顯下降。
3 討論
子宮肌瘤是具有雌激素受體(ER) 和孕激素受體(PR) 的甾體激素依賴性良性腫瘤,傳統觀點認為,雌激素是子宮肌瘤生長的主要促進因素。近年研究表明,孕激素在子宮肌瘤的發生、發展中亦具有重要作用。米非司酮是化學合成的甾體類物,它通過直接對抗孕酮活性或抑制PR 基因的表達與孕激素競爭受體而發揮拮抗孕激素的作用,同時它又能通過非競爭性抗雌激素作用,抑制下丘腦-垂體-性腺軸,促使子宮肌瘤萎縮,誘發閉經。另外,米非司酮能減少子宮動脈血流,使子宮肌瘤的血液供應減少,從而使肌瘤萎縮或體積減少。
在應用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的療程方面,國內外學者意見漸趨一致,一般以連續用藥3個月為標準,但用藥的劑量卻相差甚遠,從每天5~50 mg不等,再加上判斷肌瘤體積縮小的方法各異(經陰道超聲檢查或經腹部超聲檢查),因而治療的效果也各不相同。
本文數據顯示,小劑量米非司酮(10 mg)即可使肌瘤體積明顯縮小,也使術中失血減少,可能與米非司酮能有效減少子宮動脈血流有關。藥物治療子宮肌瘤普遍存在停藥后復發的缺點,故目前尚不能完全替代手術治療。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的近期療效較好,其遠期效果尚待研究。本院將米非司酮作為術前用藥,不僅縮小了肌瘤體積,降低了手術難度,縮短了手術時間,減少了術中出血量,而且由于術前糾正了貧血,使治療過程中不需輸血,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提高了床位使用率,同時醫療總費用下降,深受基層患者的擁護,因此本方法是值得提倡的。
參考文獻
[1] 陳學軍.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60例臨床觀察.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07,9(2):221.
[2] 梁俊霞.子宮肌瘤合并貧血術前應用米非司酮35例臨床分析.中國婦幼保健,2007,22(10):1317-1318.
[3] 樂杰.婦產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95.
[4] 趙英姿.子宮肌瘤合并貧血術前口服米非司酮效果觀察.山東醫藥,2005,45(5):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