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陽 劉日光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對檢測企業的日常工作和管理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如何加快企業的現代化管理進程己成為建筑工程檢測行業研究和探討的熱點。本文以正處于轉制關鍵時期的建筑材料檢測企業為研究對象,考察檢測企業日常工作流程,分析行業發展對檢測機構提出的新要求。
關鍵詞:建筑材料檢測;需求分析;企業現代化管理
工程質量是永恒的主題,建筑工程質量直接關系到經濟建設的成就和人們生產、生活及生命財產的安全。我國在八十年代中期就逐步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建筑工程質量監督體系,二十多年來,為保證我國建筑工程質量和提高建設工程質量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全國工程質量明顯上升,"七五"期間民用建筑工程質量合格率僅為62%,"九五"期間達到92%,建筑工程質量的合格率逐年上升,1999年為95%, 2001年合格率為95.4%.這其中建筑工程質量檢測功不可抹,建材質量檢測和工程結構檢驗是建筑工程質量保證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確保建筑工程質量的先決條件。通過加強對原材料和建筑構件的檢測試驗,一方面能有效控制劣質、不合格的材料和構配件進入施工現場,影響工程質量,另一方面為優質、合格的材料和構配件提供物盡其材的科學依據。
建筑工程材料檢測是指對己進入建筑工程施工現場的建材實施抽樣檢驗,是對材料的二次檢測。材料檢測是工程建設領域內保證工程質量、評定工程質量等級以及合理選用建筑材料的一項重要措施,也是推廣和發展新材料、新技術的重要途徑。"建筑施工企業必須按照工程設計要求、施工技術標準和合同的約定,對建筑材料、建筑構配件和設備進行檢驗,不合格的不得使用。"建筑材料檢測是工程質量檢測的重要組成部分。
1 建材檢測管理信息系統的需求分析
建筑工程材料檢測是提高和評價我國工程質量的重要保證和技術手段,是質量控制的一個核心環節,檢測企業必須認真執行國家(行業、地方)有關建筑材料檢測的標準,規范實驗方法和實驗數據的取值方法,全面、客觀、準確地反映建筑材料質量的真實水平。建筑材料檢測企業的目標是保證檢測的科學性、公正性、準確性,提高檢測效率。
1.1 材料檢測工作的一般程序
材料試驗取樣。取樣是按有關技術標準、規范的規定,從檢驗(測)對象中抽樣試驗樣品的過程。取樣是工程質量檢測的首要環節,其真實性和代表性直接影響檢測數據的公正性。為保證試件能代表母體的質量狀況和取樣的真實性,保證建設工程質量檢測工作的科學性、公正性和準確性,確保建設工程質量,建設部建(2000) 211號文《關于發<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實行見證取樣和送檢的規定)的通知》,要求在建設工程質量檢測中實行見證取樣和送檢制度,即在建設單位或監理單位人員見證下,由施工人員在現場取樣,送至法定檢測機構進行檢驗。同時還規定見證取樣數量不得低于有關技術標準中規定應取樣數量的30%;用于承重結構的混凝土試塊、砌筑砂漿試塊、磚和小型混凝土砌塊、鋼筋及連接接頭、水泥、防火材料等必須實施見證取樣和送檢。
材料送檢。加工好的試件根據規定數量送檢測機構。見證取樣和送檢的項目必須有見證人和施工企業取樣人員一起將試樣送至檢測單位,檢測單位在接受委托檢驗任務時,須由送檢單位填寫委托單,見證人員在檢測委托單上簽名,檢測單位應檢查委托單及試樣上的標識標志,確認無誤后方進行檢測。
材料試驗。試驗室接到樣品后,根據原始臺帳進行核對,無誤后對試件規格進行精確的測量,然后進行試件加工或直接試驗。各試驗室對本室的環境溫度濕度,試件加工情況,試驗過程中的特殊問題,要有記載,填寫試驗記錄。
計算。計算人員根據試驗記錄及時進行計算,計算時發現離散性大,不能得出結果時,應通知有關人員進行加倍復驗。
1.2 材料檢測重點注意事項
材料檢測工作必須嚴格遵循國家、行業和地區頒發的有關建筑工程的技術標準、規范和規程。檢測報告必須事實求是,數據準確可靠,不得涂改,必須具有試驗員、審核員及技術負責人簽字。檢測單位對出具的報告負有法定責任。材料檢測必須按照CNACC201-95《試驗室認可準則》的要求,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包括檢測試驗管理、崗位責任、儀器設備管理、標準養護室管理、檢測試驗委托管理等,以確保檢驗工作的可靠性和準確度。
2 系統開發關鍵技術分析
2.1 系統開發方法和開發體系系統的開發方法
系統開發的方法很多,目前常用的主要有三種:結構化方法、面向對象方法和原型法,其主要特點如下:
結構化方法。結構化方法是結構化分析(structured analysis,SA)和結構化設計(struc -tured design,S功的總稱,是目前最成熟、應用最廣泛的信息系統開發方法之一。它的優點是有一套嚴格的開發過程,各開發階段都要求有完整的文檔記錄,只有前一階段完成后,才能開始下一階段的工作,其階段是不可逆的,也不可跳躍,是很成熟的開發方法,國內外有許多成功開發的例子。缺點是開發周期長,靈活性差。
面向對象方法。面向對象方法(Object Oriented method)是80年代后期隨著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而發展起來的,它的基本思想是從現實世界中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來構造軟件系統,將客觀實際事物的特征抽象地描述成類,由類建立的對象作為系統的基本構成單位,它們的內部屬性與服務描述了客觀存在事物的靜態和動態特征。對象類之間的繼承關系、聚集關系及關聯等反映了事物之間實際存在的各種關系。因此,用面向對象方法建立的系統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且各組成部分的可重用性好。
原型法。原型法的思想是在獲得一組基本用戶的需求后,快速地加以"實現",隨著用戶或開發人員對系統的理解的加深而不斷地對這些需求進行補充和細化,最終達到用戶滿意,生成一個較為理想的信息系統。原型法是一種確定需求的策略,對用戶的需求進行抽取、描述和求精。
2.2 Web技術
Web技術是上世紀90年代的Internet應用的重大創新,是處理、存儲數據與資源共享兩種技術的結合。基于Web應用的建材檢測管理信息系統本質上是一個信息管理網站,是B/S模式(瀏覽器/服務器模式),瀏覽器作為用戶(系統參與者)輸入接口,輸入所需的數據,.通過超文本傳輸協議HTTP (hype textmarkup language)將這些數據傳輸給網站,網站再對這些數據進行處理,將操作結果回傳給瀏覽器。
Web技術的應用符合建材檢測管理信息系統的總體構思,能很好滿足建材檢測服務的分布性,同時,基于Web下的建材檢測管理信息系統的客戶端不需要進行安裝、配置和修改應用軟件,這些工作只需在服務器上完成,因此可以減少客戶端和服務器端軟件配置不一致以及不同軟件版本所帶來的問題。
總結
本系統按照建材檢測工作的參與者來進行設計,基本實現了建材檢測工作的計算機網絡管理。系統立足于滿足建材檢測企業日常工作的實際需要,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系統的整體設計思想保證了其開放性、可擴充性、可移植性。
系統實行人機對話,界面友好,方便用戶使用和維護。在檢測機構體制改革與同行業競爭不斷加劇的情況下,如何增強本企業的競爭優勢已經成為檢測機構生存與發展的重要課題。通過建材檢測管理信息系統的使用,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檢測機構運行效率和管理水平,給企業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王樹波等建材檢測數據采集與管理系統的開發與研制工程質量2001.10
[2]張華夏建筑材料檢測數據處理系統的建立海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6
[3]張華夏建筑材料檢測數據處理系統用戶界面的設計與實現海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