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毅 何偉光
摘要:通過長期的動物生產類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踐,本文主要針對動物生產類專業特性、學生生源狀況、學生對該類專業思想狀態以及社會對該專業需求情況,探討了在校企互動下培養動物生產類專業人才的管理方式,提出了校企互動培養動物生產類人才的學生管理工作思路。
關鍵詞:校企互動;動物生產類專業;學生管理
中圖分類號:G416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0—0239—02
在世界金融危機過程中,每一所高校都面臨著生源市場和就業市場的激烈競爭。而動物生產類專業在這場競爭中占有優勢,出現畢業學生人數少,企業招聘不到人的現狀。企業出于回報社會,加強校企交流,挑選出自己所需的專業人才,縮短畢業學生對企業的適應期目的。與學校探索出一條新的辦學思路,開展校企互動的教育學生的模式,隨著校企互動模式的逐漸完善,本文意在探討校企互動培養動物生產類專業人才的學生管理工作具體做法。
一、高校動物生產類專業學生培養的特性
(一)動物生產類專業人才需求現狀
動物生產類人才培養對學生的專業技能、創新能力要求較高,要具有實際操作和動手能力。近年來人才市場對高等農業院校動物生產類人才在實踐技能方面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許多動物生產類企業或技術服務部門在選用人才時, 把實踐技能作為一項重要的考察內容, 希望得到既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又掌握熟練的生產管理技術和動手能力強的 “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技能”的專業人才。
(二)動物生產類專業的社會地位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但是農業真正引起國家層面重視還是最近數十年的事情。在這之前,在農業第一線工作的人,給予的社會地位都很低,待遇也不好。一直以來獸醫行業是暗淡無光的,很多人都不愿意投身到這個行業中來。由于經常性的和各種各樣的動物接觸,因此又臟又苦又累,渾身都是怪味,還沒有什么社會地位,如是乎一聽到誰是獸醫,眼中滿是鄙夷,嘴里多是不屑。在很多人看來,這是一個沒有前途的行業,失去了對它的興趣,于是動物醫學專業生源不足,報考后想換專業的人比比皆是,正是因為這樣,也就出現了獸醫行業人才奇缺的情況。至于其他動物生產類專業的形勢也是如此。
(三)動物生產類專業學生狀況
動物生產類專業大學生中很大一部分來自偏遠的農村,隨著大規模的擴招使得貧困大學生的絕對人數在急劇增多,成為動物生產類專業中人才培養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經濟因素對大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第一,在學習方面,由于家庭經濟的長期困擾,他們很難安心學習,加上城鄉教育差距和本身基礎薄弱等原因,貧困大學生中除了個別人學習成績特別優秀外,其他大多表現平平;第二,家庭經濟困擾還造成和加劇了他們的心理負擔,容易導致自卑、孤僻、不合群、偏激甚至仇恨、報復心理的產生;第三,經濟困難和自卑感還限制了他們的社會活動范圍和交往方式,不利于他們人際交往能力和協助意識的培養;第四,貧困大學生社會關系少,就業渠道窄,與企業的要求有差距,在就業選擇上的余地也不多。
(四)動物生產類專業學生的專業思想問題
自我認識不能到位,專業思想動搖不定,學生專業信心的不夠,職業取向功利,缺乏正確的職業觀。動物醫學專業的學生們考慮的是大學畢業后要能找到“體面的”、“較松的”、特別是要“掙錢多”的工作,動物生產類畢業生中普遍存在畢業后改選從事“熱門”、“時髦”的行業。且動物生產類專業大學生中很大一部分來自農村, 相當一部分貧困大學生對就業地域和待遇看得過重,對“三大”(大城市、大企業、大機關)和“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單位情有獨鐘,不大愿意到西部、基層和中小企業去就業,想盡快結束“貧困生涯”。
(五)專業知識技能準備不足
很多學生對專業信息的了解是不充分、不全面的,專業知識學習也較為貧乏,專業技能鍛煉甚是不夠。如今學生很關心專業的外在特征,如社會地位、發展前途、工作舒適度等。這樣片面追求專業的外在特性而忽視對專業內在知識學習和掌握的情況下,勢必會影響學生對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整體把握,培養出來的畢業生的總體質量不盡人意。
二、校企互動培養動物生產類專業人才的學生管理原則
(一)遵循學校教學基本規律,堅持整體優化的原則
我們在制定人才培養計劃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動物生產類專業學生知識平臺是怎么構建的,要考慮動物生產類專業學生的理科知識和人文知識的平臺怎么構建,要考慮動物生產類專業學生學校學習與校外學習平臺怎么構建。在課堂內,還在課堂外;不僅僅是在學科內,而且還在學科外;不僅僅是在學校內,而且還在學校外;還包括我們的學期和假期,整個把這個空間和資源都利用上來,就形成一個課堂內外,學科內外,學校內外,學期與假期有機結合的人才培養管理體系。
(二)聽取社會的反饋意見,堅持開放性原則
動物生產類專業人才培養必須遵循開放性的原則,堅持校企互動的培養模式本身就是一個開放式的培養方式,所以我們在學生管理時候必須把握開放性的原則。每年我們一定要對社會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吸收社會對我們人才培養和培養質量的反饋信息,認真吸納企業和社會的建議。一定要充分的利用社會的資源,包括社會的師資,社會和社會特定的場景作為我們人才培養的依托,建立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
(三)建立校企互動的實踐教學管理體系,堅持培養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原則
我們動物生產類專業人才培養管理方案的著眼點是建立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管理體系,保證創新實踐活動的連續性。特別強調的是強調實踐活動的連續性,從大一到大四,逐步增加學生了解社會的機會,培養學生廣泛的探討精神,可以給企業進行社會調查,可以根據社會的需求提出某種產品研究的設想,可以結合企業的產品要求進行科學研究,也可以針對企業的產品進行產品推廣等。
(四)學校統一性與校企互動的多樣性相結合,培養突出專業特色的原則
我們的人才培養管理應該是共性和個性相結合的產物,共性體現的是國家給某一個專業的一個普遍的要求,個性體現的是我們本專業的個性特色,簡單舉例,在動物醫學專業上,我們按照國家的人才培養的規格來講,他有通用的標準,畢業要達到什么樣的專業知識,技能要達到什么程度,但是具體的企業他有更加具體的要求,在這個方面上把統一性和專業性結合起來,突出專業特色,校企互動培養企業所需要的人才。
三、引入校企互動的動物生產類專業學生管理工作思路
(一)重視文化交流,加強思想道德教育管理
經常組織同學們深入社會,讓他們提前參觀企業,零距離接觸企業,感知企業,使我們動物生產類專業大學生對企業有一個初步感性的認識;邀請企業成功人士來校講學,就個人的就業經歷,創業歷程進行交流學習;邀請企業杰出校友進行校友報告會,積極引導廣大學生牢固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遠大理想,努力提高廣大學生道德素質;積極組織企業班學生開展討論交流會,以“淺談人才新標準” 等同學們關心的話題為主,使同學們在加強自身修養,自我人格塑造方面得到良好的引導,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到大學的學習生活當中。
(二)拓展素質教育,加強社會實踐管理
學校與企業聯合建立校外實習基地是校企互動的一個很重要方面,能使學生提前進入企業,進入到真實的生產及研究項目中去。為學生提供了更好的實踐機會,拓展素質教育,校企聯袂開展了更多有意義的活動,加強了動物生產類專業人才的社會實踐管理,比如:
(1)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高校與企業聯袂舉行各種形式“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體現了學校與企業在培養高素質人才上的又一創新,同時為“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健康、良好、有序的開展提供了保障。
(2)設立校企合作班。校企合作辦班是我校動物生產類專業的特色,校企合做班主要是用企業文化,公司經營理念對廣大同學作企業熏陶,多方位的為學生提供實習和就業平臺,近年與唐人神集團、大北農集團、正虹集團、廣東溢多利公司、岳陽九鼎集團、湖南偉達生物科技、北京偉嘉集團、長沙綠葉科技有限公司、金方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十幾家企業簽定了合作辦班協議。一方面公司派專車接送學生到企業去接受培訓、參觀、瀏覽生產過程;一方面邀請學校和企業高層為培訓班學生進行講座和交流,實現雙向互動。讓學生第一時間了解到行業動態,拓寬了學生的就業渠道,把握好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
(3)舉行學生與企業間活動。通過企業在學校設立企業班,在每個企業班內選出自己球隊,擁有自己班的球服,企業班與企業,企業班與企業班之間進行籃球友誼賽,通過組織籃球賽事,加深學生對于籃球運動的熱愛和關注,提高廣大大學生身體素質,為同學們互相交流、在學校與企業的互相學習建立平臺。同時提高各個企業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擴大各個企業的知名度。
(三)舉辦各類技能活動,加強學風建設管理
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與專業技能是考察動物生產類專業學生重要的方面,舉行各類技能競賽,技能活動是寓趣味性、娛樂性、知識性于一體,豐富和改進現有教育教學模式,克服了傳統說教式教學模式的枯燥,增強了大學生對專業學習的興趣和培養大學生知行結合的能力。讓同學們所學的專業知識在實踐中真正轉化為有用的技能,檢驗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發現自己對知識的不足,查漏補缺,形成一種全新的學習氛圍;提高了同學們對動物類專業的熱愛,縮短了畢業生到合格員工的適應過程。
(四)尋求企業資助,加強學生幫扶
校企互動,企業可以為動物生產專業的學生提供一系列的獎學金、助學金,通過向學生提供資助來幫助那些成績優異、家庭貧困、社會實踐突出、綜合素質高的學生。這樣,一方面,鼓勵了大學生的學習熱情,給他們解決了一定的經濟困難;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對企業和社會的感恩的心態,對培養行業人才、實現動物生產業的長期健康有序發展提供了保障。
參考文獻:
[1]李順才,杜利強.動物生產類本科專業動物學教學改革初探[J].養殖技術顧問,2008,(6):4.
[2]曾勇慶.改革教學方法培養動物生產類大學生創新能力[J].高等農業教育,2000,(112)10:64-65.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