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碧華
摘要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新農村,就要培養造就千千萬萬高素質的新型農民。因此,要加快發展農村基礎教育,開展技能培訓和農村文化事業,提高農民素質,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 新型農民 培養
中圖分類號:F3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269-02
現代農業必須依靠人才支撐。農民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的成敗。“新型農民”是個與時俱進的概念,新型農民不僅要能從事農業生產,還要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政治素質、科技素質和身體素質諸方面,能夠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經濟發展而使自身內涵不斷豐富發展。只有培養造就千千萬萬高素質的新型農民,才能形成持續推動現代農業建設的力量源泉,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
一、新型農民的界定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把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作為建設新農村的一項重要任務。何謂新型農民,從經濟學角度看,新型農民就是“農商”,它反映了一個新的經濟關系,一個以通過市場配置資源,以需求指導農業生產、以新產品引導市場、從事商業活動的生產者。從文件對新型農民的界定上看,新型農民的素質要求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文化素質、科技能力和經營管理能力。新型農民就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農民。在文化技術、經營管理、骨干示范等方面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中堅力量,是我國農業專業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帶頭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急需培養造就千千萬萬高素質的新型農民。這是新農村建設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也是最為迫切的要求。
二、培育新型農民的現實意義
(一)培育新型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僅包括經濟發展,還應提高農民素質,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講文明、守法制的新型農民。溫家寶總理曾明確指出,我國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根本在于提高農民素質。農民知識化進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步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急需培養造就千千萬萬高素質的新型農民。
(二)培育新型農民是社會主義實現農村現代化的要求
農村現代化是農業的現代化、農村的現代化和農民的現代化,而農民現代化則是農村現代化的核心。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最終取決于農民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農村現代化的實現最終取決于農民的現代化。實現農村現代化,需要農民具備現代商品意識、產業意識、進取意識和競爭意識、平等公正的市場理性精神。
(三)培育新型農民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農”問題的關鍵是農民問題。提高農民素質,是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是加快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將人口壓力傳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建設新農村,必須全面提高農民素質,包括文化素質、科技素質、人文素質。
(四)培育新型農民有利于保持農村社會穩定
我國絕大多數人口在農村,農村穩定是社會穩定的基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農村出現了一系列新的矛盾與問題:經濟競爭不規范與農民追求生活公正的矛盾,農民多子多福的傳統生育觀念和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矛盾,農村流動人口增多和國家對社會整合的矛盾。這些矛盾對農村安定團結的社會局面構成了威脅。因此,我們在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也要高度重視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特別是要強化對農民的思想教育、政策教育、法制教育與現代文明教育,促進傳統農民向現代農民的轉化。才有利于保持農村社會穩定,才能促進農村經濟與社會的發展。
三、當前我國農民現狀及培訓工作主要存在的問題
(一)當前我國從事農業生產農民的綜合素質與現代農業的要求不適應
有資料表明,2001年,我國農村勞動力為4.82億人,占全國勞動力總量的70%,其中文盲或半文盲勞動力占7.4%,小學文化程度占31.1%,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文化程度占9.7%,中專文化程度占2%,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僅占0.52%。我國農村文盲、半文盲勞動力總體規模還很大。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加快,較高文化素質的農民大量流向城市和非農產業,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是婦女和年齡偏大的男勞動力,他們中的多數屬于傳統經驗型農民,不適應建設現代農業對勞動者的素質要求。相對偏低的農民素質直接影響著他們接受新知識和各種信息的能力,制約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把這些數量巨大的農民培養成適應現代農業建設需要的新型農民,任務十分艱巨。
(二)農村實用人才總量偏低
隨著科技興農的開展,農村造就和培育了一批農民科技隊伍和專業技術人員,他們為農業持續穩定增長作出了貢獻,但目前農業專業技術人員數量還很少,農村勞動力勞動技能普遍較低。統計資料還顯示,農村中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僅占9.1%。農民自身素質低下和實用人才總量偏低直接影響著對現代農業科技的領會貫通,這嚴重影響了農業新技術推廣應用,也與我國農業和農村實現現代化的要求不適應。
(三)農民培訓的體系目前還不完善
長期二元經濟結構,導致農村社會事業基礎薄弱,農民教育培訓發展滯后,大部分農廣校主要開展學歷教育,缺少對農民實用技術的培訓。大部分農民主要靠“科普大集”了解掌握新技術、新知識。這不能滿足農民對科技文化知識的需求。加上我國農村幅員廣闊、地域差別大、農民以多業兼營為主,教育培訓需求呈個性化和多元化特點,難以集中。
(四)農村基層干部的素質和能力還不完全適應現階段農村發展的需要
主要表現在依法施政能力特別是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的能力較低,習慣于家長式的發號施令實施領導;還有帶領群眾致富的能力還不是很強。由于受文化水平的局限,一些農村基層負責人眼界不夠寬廣,信息渠道單一,領導當地經濟發展和創新能力不強,增加農民收入思路不清,相當一部分基層干部自我發展能力不足,更不用說去帶領群眾共同富裕了。
四、發達國家培養新型農民的經驗借鑒
(一)多數發達國家都重視加強農民培訓立法工作
英國制定頒布了《農業培訓法》,加強農民技術培訓;法國先后7次通過法令,對農民培訓的方針政策以及組織領導的具體措施予以規定;德國也于2005年頒布了修訂后的《職業教育法》,更加明確了政府、企業和農民在農民培訓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各國政府通過完善法規與政策,使農民培訓投入規范化,不斷加大對農民培訓的經費投入
據資料顯示,英國農民培訓經費的70%由政府財政提供,美國財政每年用于農民教育的經費達600億美元,德國農民教育投資占國家教育投資的15.3%。從農村培訓投資渠道來說,各發達國家在注重發揮政府撥款主渠道作用的同時,也注意多方面籌集經費。為鼓勵企業和農民積極參與培訓,加拿大和德國政府讓企業把花費的培訓費用計入生產成本,待企業售出產品時再對其減免稅收。
(三)發達國家農民培訓形式靈活多樣
從培訓時間上看,有短期和長期兩種。在法國,20小時至120小時的培訓一般稱為短期培訓,120小時至1200小時的培訓稱為長期培訓。從培訓的方式看,有不脫產、半脫產和脫產三種類型。從培訓對象上分,有農業徒工培訓班、農村青年培訓班、農村成年婦女培訓班和農場主培訓班等。從培訓的具體目的看,有基礎農業培訓——對農村的無業青年或具有實踐經驗而無技術職稱的農民進行的培訓;改業培訓——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或經營方向的改變,一些受過一定農業培訓的農民需要學習新的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改業培訓就是對此類農民進行的培訓;專業培訓——向從事專業化、商品化生產的農民傳授專門知識和技術的培訓;晉升技術職稱培訓——農民為取得較高學歷證書而參加的培訓。
五、培養新型農民的對策研究
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主體,農民素質的高低決定了農村社會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因此,培育和造就億萬“新型農民”,使之成為新農村建設和現代化建設的關鍵,使他們能夠持續地、最大限度地發揮主體能動作用,是我國當前面臨的一項根本性的緊迫任務。如何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呢?
第一,引導廣大農民樹立新的思想觀念。不斷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改變傳統思想觀念,轉變思維方式,樹立自主自強的主體意識,市場觀念和競爭意識,民主法制觀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意識,與時俱進的時代意識。
第二,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提高農民科學文化水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歸根結底是人的問題。農民的素質提高了,新型農民隊伍形成了,才能進一步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在于向農民進行教育投資。目前針對農民文化、科技素質不高這兩方面問題,要加強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和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改變農村教育結構中“重知識,輕技能”的不合理狀況,使廣大農民都有一技之長,適應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的需要,更好地發展經濟,走上致富道路。
第三,培育新型農民要切實組織實施好各項新型農民培訓工程,提高農民素質。一是綠色證書工程。二是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工程。三是新型農民創業培植工程。四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陽光工程”。要把傳統方式與現代方式有機銜接起來,注意長短結合,遠近結合,點面結合,階段性教育與終身教育結合,普及性培訓與系統性培訓結合、理論培訓與技能培訓相結合。建立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訓機制,增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能力。
第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為新農村建設需要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精神文明建設能夠提升人的精神面貌,新農村建設需要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加大對農村文化事業的投入,發展農村衛生、醫療保健事業,在農村建立包括經濟合作組織、中介服務組織在內的各類組織,要豐富了農村的文化生活,改變了農民的精神面貌,促進了鄉村的和諧。
第五,開展民主法制教育、加快農民教育培訓立法,為農民教育培訓提供法律保障。社會民主法制化程度是衡量社會文明進步程度的一個重要標準。提高農民素質,必須高度重視農村的民主法制建設,加強對農民的民主法制教育,增強農民民主意識和法律意識,加強農村法律監督,促進農村民主法制化進程。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強化農民法制觀念。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機制建設,完善村務公開制度,讓農民真正享有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監督權。做好普法宣傳工作,強化農民的法制觀念,使農民學法、知法、守法,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加大執法力度,整治農村社會治安,為農民群眾提供一個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加快“三農”的立法步伐如制定農民教育法、農村土地使用法、農業科技人才保護法農村養老保險法、村鎮建設規劃法、農村醫療保障法、農業投資法等法律法規,切實保障農民利益。
培育現代新型農民,尊重和發揮農民的主體性,是以堅持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體現,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固本之策。通過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扶持、對農民主體性的充分重視和培育以及廣大農民自身主體性的自覺能動的發揮,新型農民的主體性力量一定會不斷增強,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現代化建設必將出現一個嶄新的面貌。
參考文獻:
[1]李治幫.農村教育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農村經濟.2005(7).
[2]馮書泉.國外農村建設的基本經驗.科學社會主義.2006(1).
[3]李水山.當前農民職業教育的工作重點.中國農業教育.2002(4).
[4]陸遷.我國農業職業教育體系構建與政策研究.科技導報.2004(3).
[5]汪光燾.認真研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問題..城市規劃學刊.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