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東
摘要酗酒在當今社會已經成為了一個困擾個人和家庭,并且影響社會和諧的重要問題。本文對酗酒造成的危害和酗酒產生的原因,進行了社會學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把社會工作的知識運用到酗酒的治療之中,提出了相關見解。
關鍵詞酗酒 治療 社會工作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349-02
酗酒是一種心理病態及行為異常,會對自身、家庭、社會構成危害。酗酒大多起因于飲酒者認為喝酒能消除煩惱,減輕孤獨、自卑、失敗等失意的心理因素,減輕壓力。事實卻相反,酒入愁腸愁更愁。由于酒精可影響人的情志,使人沖動,很多事故、家庭悲劇和社會暴力、自殺事件與酗酒有關。由于酗酒釀成的個人、家庭和社會悲劇已經數不勝數了。這就說明對酗酒造成的危害、酗酒產生的原因和應對酗酒的策略的研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本文將從社會學、社會工作的角度對這一問題加以論述。
一、酗酒的概念界定和前人的研究成果
(一)概念界定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酗酒其實是社會狀態的某種反映。例如,社會競爭、社會節奏、社會腐敗、社會不公、社會災難、社會壓抑,都會在酗酒率上得到反映。為什么呢?因為這些社會狀態會導致社會矛盾加劇,社會矛盾則必然轉嫁為某些人的個人困境,而酗酒正是個人對難以擺脫的個人困境的一種酒精式解脫方式。歸結起來,所謂酗酒,指的往往是酗酒者以“逃避”為目的的、經常性的過量飲酒,這種行為的產生有其社會原因,并有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
(二)研究成果
關于酗酒這種社會現象的論文多出現在醫學和法律領域,社會學領域關于酗酒的論文是非常少見的,如:張寶義的《酗酒對青少年犯罪的傾向性影響及分析》,羅伯特·克勞斯諾著,顧定蘭翻譯的《同齡人對青少年酗酒的影響》等。從社會學、社會工作的角度寫酗酒的論文則幾乎找不到。本文就是想從社會學、社會工作的視角,來論述酗酒的社會危害和治療酗酒的策略。
二、酗酒的危害
關于酗酒對人的身體機能的危害,在醫學類的論文已有詳細的論述,在此不再贅述。下文主要從社會學、社會工作的視角介紹酗酒的危害。
(一)酗酒對個人的危害
酗酒對身體危害極大。酒醉后,人容易發生工傷事故、交通事故,可造成嚴重后果。同時,酒濫用者常出現早逝、突然自殺的現象。據調查,15%~64%的自殺未遂者和30%~80%的自殺者在自殺之前都喝過酒。從標簽論的角度而言,“酒鬼”的惡名可能影響一個人一生的前途,因為酗酒者不遵守紀律,易出差錯、出事故,使得工作能力越來越差。
(二)酗酒對家庭的危害
酗酒者在自我形象淪落的同時,還會損害其家庭的和睦,使其家庭不再具有正常家庭的功能。功能論者認為家庭具有四大社會功能:對子女的社會化;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支持;性規則;成員之間的經濟合作。由于酗酒者往往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引起家庭沖突。這種沖突是造成家庭不和、家庭暴力及家庭破裂的重要原因。這就會使家庭基本功能之一——成員之間的情感支持走向畸形。在美國,50%的家庭糾紛是由酒引起的,65%的虐待兒童事件與飲酒有關,嗜酒家庭離婚率為40%。我國離婚案件中,有32%與男女酗酒有一關。此外家庭的另一個基本功能——對子女的社會化,也會受到家里的酗酒者的負面影響。酗酒者的子女多不能正常成長,輟學者多,并且容易走上墮落犯罪的道路。酗酒家庭的兒童出現與飲酒有關問題的頻率較非酗酒家庭高2倍。①由此可見,作為社會基本組成成分的家庭,受到了家庭內部酗酒者的嚴重影響,使家庭無法正常發揮它的基本功能。
(三)酗酒對社會的危害
在許多國家中,因酗酒引起的各種問題己成為社會的沉重負擔。首先,是破壞社會治安,影響公共秩序。如北京2007年6月到8月因酗酒引發的案件占到報警總數的20%(2007年9月17日《 法制晚報》)。醉漢的暴力行為首先會造成自傷、傷人及財物的損失;其次,是降低勞動生產率,酗酒者常常誤工缺勤,工作質量下降,出廢品,出生產事故;第三,加重社會負擔。酗酒者可給社會造成各種物質財產的損失。
通過以上的介紹,我們可以歸納出酗酒嚴重削弱了個人、家庭和社會的正常功能。它使作為社會一員的酗酒者個人,喪失了許多正常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使家庭的和諧受到威脅,家庭的一些功能不能正常發揮(如在教育子女、贍養老人等方面出現偏差)。使社會的良性運行受到挑戰,降低了社會運行的效率,增加了社會進步的成本。總之,酗酒對于個人、家庭和社會的良性發展而言,具有明顯的反功能。
三、酗酒的原因分析這里有必要介紹一下國外的一些理論
首先,“能力幻想論”的觀點是,酗酒者飲酒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能力不夠,需要借助酒精來創造一種個人能力或權力幻覺(如進攻性、性能力、膽量、對他人的支配等)。在我國電影《紅高粱》里就有這樣的歌詞:“喝了這碗酒,見了皇帝不磕頭”;“喝了這碗酒,一人敢走青殺口”,就描述了酒的能力幻覺功能。其次,“遺傳論”者認為酗酒行為受先天的遺傳基因影響。例如,對被收養子女的研究表明,在被收養子女的養父母不是酗酒者的前提下,如果他們的生父或生母為酗酒者,這些被收養子女非常有可能成為酗酒者。第三,“學習論”則堅持認為酗酒是后天學習的結果。第四,“緩解緊張論”證明,酗酒者借助飲酒導致的欣快醉感來消除緊張和焦慮。由于既定的飲酒量與欣快感的喚起成遞減關系,酗酒者不得不逐漸增加飲酒量來達到這種狀態。
上述理論各自從不同角度闡述了酗酒的原因。在綜合上述理論的基礎上,我們有必要考慮來自社會的原因,尋找社會狀態與酗酒之間的關系。社會學認為個人的行為,多是社會狀態的反映。酗酒作為一種個體性的行為,有它產生的社會條件。例如,激烈的社會競爭、越來越快的社會節奏、社會腐敗、社會不公、社會災難、社會壓抑等。這些不利的社會狀態會在一定的條件下導致社會矛盾加劇,這些矛盾最終會在個人身上得到體現,當個人尋找不到合理的適應矛盾的方式時,酗酒作為一種麻醉自我、對抗“不公”的方式也就產生了。同時,如果站在個人的角度來說,這些酗酒者在面對不利的社會狀態時,往往是借酒澆愁,自暴自棄,同時也在推卸社會責任和個人責任。從這種意義上來說,他們又是自我的拋棄者。
四、 社會工作在酗酒治療上的運用
上文分析了酗酒問題形成的原因,下文將針對這些原因,以社會工作的理論為基礎提出解決酗酒問題的對策。
(一)在酗酒治療中注入社會工作的理念
1.幫助酗酒者學會幫助自己
“助人自助”是社會工作的宗旨。社會工作者幫助案主解決面臨的問題,目的是為了使受助者能夠學會幫助自己。治療酗酒的工作中,不能僅僅停留在應急式的問題解決上,而是應該把工作的重點放在幫助酗酒者培養自控能力、提升自控能力方面。
2.與酗酒者建立平等的關系
社會工作提倡以平等的態度對待每一位服務對象,尊重他們的選擇,尊重他們的權利。在酗酒治療中,我們不能對酗酒者有任何歧視。社會工作者與酗酒者之間不是領導和下屬的關系,而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的朋友關系。
3.尊重酗酒者的尊嚴和獨特性
人與人是平等的,酗酒者也有尊嚴。每個人在價值觀、情感狀況等方面都是有獨特性的。在具體的工作中,社會工作者有必要及時察覺每一個案主的個性。需要個別化對待每一個案主,不可以主觀的對案主進行分類。
4.相信每個酗酒者都有發展自己的潛能
案主的酗酒行為可能是故意的,也可能是不得已的。但社會工作者必須相信每一個案主都有發揮自己潛能的可能。合理引導案主正確認識自我,和他們一起分析問題,給予他們鼓勵、支持和理解,幫助他們樹立信心,使案主能更好的發揮自己的潛能,學會自己應對酗酒的誘惑。
5.案主自決
社會工作者幫助案主解決問題時,只是給案主提供建議而不是命令案主一定要這樣或那樣做。社會工作人員應當讓案主意識到,他們面臨的問題存在多種解決辦法,社會工作者只是提供可行的觀點或建議,而案主才是問題的真正解決者。酗酒的治療,應當尊重案主的自決權,應當改變命令式的工作方法,給案主選擇的機會并尊重他們的選擇。
(二)運用社會工作的方法治療酗酒
針對酗酒產生的原因,本文認為以下方法比較適用于酗酒的治療。
1.個案工作方法的干預
所謂個案工作,是指運用專業的知識、方法、技巧,通過專業的工作程序,幫助有困難的個人或者家庭發掘和運用自身及其周圍的資源,改善個人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適應狀況。個案作為社會工作的一個基本方法,在應對酗酒問題時具有突出的作用。針對以自我拋棄者形象出現的酗酒者,開展個案工作的重點在于心理層面的輔導。怎樣促進酗酒者的心理健康的發展,這包括對不良的思想觀念矯正、形成較為積極的處世心態是等。在這個方面,讓酗酒者認識到自己的酗酒行為對家人、社會的危害性并不困難。困難的是重塑酗酒者對家庭、社會的責任心,重塑案主對于自我的正確認識。并使案主能在心態上積極面對困難,積極去適應社會。盡快地促使案主從自我拋棄者的陰影中走出來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具體的輔導包括以下:酗酒者自我意識的正向發展輔導(包括自我洞察、自我認定、自我尊重以及自我開放);認知技巧的輔導(了解別人的觀點、保持正面的人生觀以及自覺等);行為的輔導(包括非語言行為和語言行為等);自我管理的輔導(包括同情心、溝通能力、領悟力、接納自己、合群以及沖突的表達)。需要指出的是,酗酒者的身心活動是有規律可循的,對其規律的了解是提高他們心理挫折容忍力的前提。這就需要我們利用好個案方法,從向酗酒者介紹心理健康知識抓起,把學會承受心理挫折的“鑰匙”交給酗酒者,引導他們自測、自控、自我調節,科學認識自己。最終,能給自己一個正確的定位,走出自我拋棄者的陰影。
2.小組工作方法的干預
小組工作又稱為團體工作,它是以小組為單位的助人工作方法。社會工作者采用科學手段有目的地組織小組,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動和相互影響,幫助組員利用小組過程來應付和解決個人社會——心理功能性方面存在的問題,促進個人發生轉變并得到成長。小組工作方法具有植入希望、普遍性、正確的初級家庭團體要素、發展社會性技巧、人際學習、團體凝聚力以及情緒宣泄等治療要素。可以把有意愿戒酒的酗酒者組織在一起,在專業社會工作者的指導下,通過小組工作方法使酗酒者在良好的氛圍下獲得有益的互動。通過集體環境給他們注入希望,給酗酒者以自我表達和宣泄的機會,同時可以讓他們在團體中了解組員的共性,并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學會處理自己的問題。在應對酗酒問題時,可以用到的學派有理性情緒治療小組、當事人中心小組、行為治療小組、現實治療小組、交互分析治療小組等;主要方法有榜樣示范法、情景模仿、競賽激勵、角色模仿等;具體的活動有團體輔導、集體活動、團體組織中小集體和小組的活動等;治療模式有發展性模式、互動模式、行為治療模式等。
3.家庭社會工作方法的干預
所謂家庭社會工作就是以家庭為本的社會工作介入,即動員社會及家庭資源,促進家庭正常運轉及發展的社會福利與服務。在對酗酒問題進行家庭社會工作方法的干預時,不僅要對當事人進行輔導,更要從“家庭診斷”或“家族療法”的角度對整個家庭環境存在的問題進行整體的、動力學的分析和把握。尤其特別要注意的是使用社會工作方法中的“人在情境中”這一方法原則,把酗酒問題放在具體的情境中去解決,例如社會環境、物理環境、臨時的環境等。因為只有了解人所處的環境對其生活的影響,才能夠比較全面地了解個人的問題以及問題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在用這種方法進行干預的時候,家庭工作方法可以采取個人心理面接,并行心理面接,以及協同心理面接等形式,做好親屬之間的溝通工作,了解酗酒者當前面臨的一些主要問題,采取良好的家庭成員互動方式。社會工作者需要向酗酒者的家屬言明問題的癥結之所在,教給其家屬正確的處理酗酒危機的技巧。并應當使酗酒者的家屬明白,問題的解決需要關愛,爭吵或暴力行為對于酗酒問題的解決沒有好處。許多酗酒者都會說,“這個世界拋棄了我,讓我也拋棄這個世界吧”。(我所認識的一個酗酒者的原話轉述)故需要讓他們感受到別人對他們的關愛,他們才會在失意人生的谷底重新蘇醒過來。只有在關愛的基礎上,并配合合理的互動方式,使酗酒者認識到自己不是被拋棄者。在這個問題的解決上,家庭可以提供良好的環境,并給酗酒者徹底走出自我拋棄的陰影提供動力。在治療酗酒的過程中,可以把上述工作方法結合起來使用,以求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注釋:
①標簽論認為經常醉酒的人一旦被標簽為“酗酒者”,這一稱號非常有可能成為這個人的主要身份。作為一個污名,會嚴重影響其正常生活.
參考文獻:
[1]紀江紅.家庭醫療保健百科全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2]戴維.波普諾 著.李強 等譯.社會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3]隧玉杰.個案工作.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4]呂新萍.小組工作 .北京 :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5]沙蓮香.社會心理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6]王思斌.社會工作導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