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良鴻
摘 要:本文從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意義出發,提出了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包括:利用多媒體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探索規律,引發興趣;質疑問難,激發興趣;手腦并用,促進興趣;課外活動,發展興趣等方面。
關鍵詞:小學 數學教學 學習興趣
一、學習興趣概述
興趣是人認識、欣賞與探索某種事物的傾向。根據學習興趣的傾向性來看,可以分為直接興趣與間接興趣。直接興趣是由學習過程本身與知識內容的特點直接引起的,如教學內容新穎、教學方法生動、教學手段多樣、教師語言幽默等均能引起學生的直接興趣。間接興趣是由教學的目的、任務與學習的結果引起的,如認識到學習的意義、獲得優良的成績等均能引起學生的間接興趣。直接興趣與間接興趣是相互聯系的,對學生來說是缺一不可的。只有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自覺性,保持與增強積極參與數學學習的動力。
二、學習興趣的培養
1.利用多媒體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隨著計算機技術迅猛發展,計算機輔助教學大量進入數學課堂。使用計算機輔助教學,能夠改變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既讓老師節約時間,又能讓學生覺得有新鮮感,并且覺得直觀、形象、容易接受,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在講軸對稱時,利用Flash軟件可以把生活中的許多圖案翻轉、對折得到軸對稱圖形。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利用好Flash、PowerPoint、幾何畫板這幾個軟件基本,課件制作中不必強調色彩的豐富,而應突出課題,體現事物的變化過程和它的本質。例如在講授直線概念時,教師利用多媒體畫出一條直線,并一直延伸。學生頗感驚訝,紛紛問老師畫這么長做什么?老師繼續做出直線向前延伸的手勢,接著講“這直線筆直伸向前方,穿過教室的墻,前面的山,一直伸向天空、宇宙……”學生頓時恍然大悟,興趣倍增,深刻地理解了直線的概念。又如在講“相似三角形”的第一課時,教師先在銀幕上把一個小孩的頭像放大縮小,這是同一個小孩嗎?老師抓住學生這個心情興奮、思維萌動、注意力集中、求知欲高的時機進行愉快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現代化的教學手法,改變了學生們厭學數學的態度,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
2.探索規律,引發興趣
數學是一門科學性很強的學科。數學教學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解答某個具體問題,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學會探索、發現與掌握其內在規律性,能夠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發現規律的過程中,逐漸積累愉快的體驗,引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先提問:“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是什么?”
當學生輕松回答后,教師再問:“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是否也有類似的規律呢?”有的學生可能受前者的影響回答:“個位是3、6、9的數能被3整除?!笔沁@樣嗎?同學們一試,像13、23、29、56等都不能被3整除,顯然這不是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這時,教師憑借已有知識推出一些是3的倍數,然后確定其中一個數,調換各數位上的數字,如135與換位置531、153、315、351。讓學生檢驗與換后的各數還是不是3的倍數,學生經過檢查驚奇地發現它們仍然是3的倍數,這說明能被3整除的數與其每個數字所在的數位無關?!澳敲催@里邊有什么奧秘呢?”不等教師提問,學生自己便會積極思考起來,急于想找到答案的好奇心,產生躍躍欲試的主體探索意識,誘發出了強烈的學習興趣,教師在這時展開新課教學,就能使教學效果較佳。
3.質疑問難,激發興趣
古人說: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梢?“疑”是打開思維大門,激發學習興趣的“金鑰匙”。教學中平鋪直敘地講解,一般是不會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如果教師能夠根據教學內容,設置懸念,引起學生認知上的矛盾與沖突,便能激發起學生要求解疑的心理需求。如教學“循環小數”時,教師出了三道除法題讓學生用豎式進行估算。第一題能除盡,第二題補“0”后能除盡,第三題則是補多少個“0”,也無法除盡。當學生計算到第三題時,紛紛舉手,問老師:您是否把題出錯了?有的同學甚至抱怨地說:這第三道題算到哪輩子才能完呀?當教師估計到全班學生都已經算到了第三道題,并產生了很大的困惑時,認為最佳的教學時機已到。教師是在學生“憤悱”之時,開始了新知識的教學,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不言而喻了。創設“憤悱”心態,不僅在課的開始,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適時地設置懸念,揭示矛盾,使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良久。如教學長方形周長概念后,要求學生對長6厘米、寬4厘米的長方形說出求周長的方法。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列出了如下幾個不同的算式:6+4+6+4,6+6+4+4,6×2+4×2,(6+4)×2,這時,教師充分肯定這幾種算法都是對的,都能夠求得這個長方形的周長,進而提出:哪種方法最簡便?啟發學生在比較中選擇,并歸納出求長方形周長的公式。稍后,教師又問:你們能想出求正方形周長的辦法嗎?為什么?從疑到不疑的過程不斷往復,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興奮的狀態之中。
4.手腦并用,促進興趣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之一是激發好動。讓學生用多種感官參與認知活動,不僅可以豐富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感性認識,還能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為學生創造動手操作的條件,并要求學生在操作時,做到邊看、邊想、邊動手,有時還要口述操作過程,這樣做既符合小學生“好動”的心理需要,也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如四年級上冊《旋轉與角》的教學,課前我安排學生自制了活動角,課堂上,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旋轉活動角,形成了平角和周角,學生形象直觀地認識了平角和周角,而且掌握了形狀和角度都特殊的平角與周角的特點。然后,把一張圓形紙對折再折,打開一次出現平角,折痕還顯示1個平角里有2個直角;再打開出現周角,折痕顯示1個周角里有4個直角。通過折紙,學生自己探索出了直角、平角、周角之間的關系,還從生活中找到了類似的現象(鐘表、鑰匙、轉椅),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也使教學過程不顯得機械和枯燥,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在動手做的過程中,主動投入,興趣盎然,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5.課外活動,發展興趣
學生學到一定的數學知識以后,就會不滿足于課內的學習,希望通過豐富的課外活動擴大視野、拓寬知識、發展特長、增長才干。教師應積極組織各種數學課外活動,為學生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數學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它需要課內學習的知識作基礎,但又不是課堂教學的重復與延續。課外活動比課堂教學更具開放性,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自愿參加。如低年級可以組織講數學故事、做數學游戲、猜數學謎語等;中高年級可以組織數學課外活動小組、開展數學競賽、建立數學園地、出數學墻報或小報、閱讀數學課外讀物、舉辦介紹中外數學家的故事會、開設數學專題講座等。讓學生在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數學課外活動中,不斷地培養起學習數學的興趣。
總之,小學數學教師要不斷提高教學藝術,從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出發,運用各種合理的手段和方法,激發學生探究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方利生.數學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新課程(教師版),2007.(7)
2.袁曉勤.培養數學學習興趣之我見[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7,(2)
3.李乃用.談談新理念下激發學生數學興趣的幾點作法[J].數學學習,2006,(4).
4.高拉坷.探究創新激發興趣培養技能-數學教學點滴[J].中國教育研究論叢,2005.
作者單位:衢州市常山縣宋畈鄉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