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敏
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數學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就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因而,我們在課堂上要給學生創造一切自主探索學習的機會,通過各種方法來改革數學課堂教學,建構以生為本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自主探索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
關鍵詞:自主 探索 發現 提高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為了體現這一理念,我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學習,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探索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并應用知識解決問題,使學生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一、創造樂學情景,激發學生自主探索動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常處在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播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讓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沒有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負擔。”為此,教學中教師要營造良好的探究氛圍,讓學生置身于一種渴望獲得新知識的自主探索的情景之中。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往往為一節課設置一個精彩的課堂開頭,使學生一下子興奮起來,對新知識產生強烈的探索欲。如在教學“相遇問題”這節課時,正好有領導老師來聽課。上課了,我走進教室對學生說:“同學們,今天有幾位老師來聽課,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他們!”教室里頓時響起“嘩嘩”的掌聲,氣氛活躍極了,這時我不失時機地說:“同學們,剛才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老師,你們知道鼓掌也有學問嗎?”這下把全班同學給問住了,他們面面相覷,不知說什么好。看著他們充滿求知欲的雙眼,我抬起雙手,掌心相對,兩掌距離約有肩寬,然后雙掌緩緩相向運動,猛烈碰擊發出響聲。“大家看清楚了嗎?開始時手掌在兩地,然后同時相向運動,在一定的時間里兩掌相遇了,碰撞后才發出響聲!”“大家想知道這里頭的學問嗎?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探討的問題。”這節課就這樣通過一個小情景,形象、生動、自然地導入了新課,從而激發了學生探究欲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投身于探究活動之中。
二、創設操作情景,引發學生自主探索欲望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動作和思維之間的聯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動腦、動口、動手的操作情景,讓學生通過自己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講一講來獲取新知,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學習數學要能積極地參與生動、直觀的教學活動,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動手操作是體驗學習的主要方式,讓學生經歷操作過程,使他們在“做中想、想中學”,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從而進行自主探索學習。
三、提供時空保證,鼓勵學生自主探索發現
學生在自學探究過程中需要認真反復地觀察、比較、猜測,廣泛地采集信息,獨立地思考、歸納、分析和整理。這一切都需要時間和空間作保證,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把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去經歷感受。
例如,在學生學了工程問題之后,我出示了這樣一道題:“師徒兩人要加工450個零件,師傅單獨加工要4小時完成,徒弟單獨加工要6小時完成,現在兩人共同加工幾小時完成?”學生很快算出需要2.4小時。于是我又說:“如果工作量減少一半,其他條件不變,請同學們估算一下,師徒兩人仍然合作需要幾小時完成?”許多學生不假思索順口便說:“l.2小時。”這時我并沒有馬上指出答案的對與錯,只是請同學們再認真想一想,算一算,然后再告訴老師,留給他們自主探索的時間與空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發現了規律,得出了正確的結論,既鞏固了工程問題的結構特征,又發展了思維,同時學生積極探索的信心和勇于創新的意識也得到了鼓勵。
四、巧妙設置練習,提高學生自主探索能力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溝通知識與技能的橋梁,因此,教師對練習過程必須精心設計,科學安排。例如,在教學《應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這節課時,可設置這樣的練習,“44×25”這道題可用幾種算法來算?怎樣算簡便?首先激發學生動腦思考可用哪些運算定律?然后再組織學生展開小組討論交流,讓學生探索出多種解法。學生通過實際操作,探討交流,表達了多種解題思路,也表明了多種思維。通過練習過程把解題思維過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了一定的認知策略,學到了數學思想方法,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學習,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教師必須領會課標精神,運用新的教學理念,努力為學生營造合適的探索氛圍,搭建適當的探索平臺,使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得到健康有效的發展。
參考文獻:
小學數學教育
作者單位:福建省仙游縣園莊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