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濤
【摘要】在一個圖像生產與傳播技術異常發達的時代,人們的視覺環境和視覺心理處于急速變化的時期。因此,國畫形態要適應這些變化做相應的拓展,以在當今的社會環境中凸顯自身獨特的優勢。由于在基本理論中,國畫形態已形成非常完整系統的框架,所以本文主要從對已有范疇進行“深化”的角度探討了國畫形態的拓展。
【關鍵詞】國畫形態;深化;拓展
由于在基本理論中,國畫形態已形成非常完整系統的框架,涵蓋了國畫形態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所以國畫形態的當代拓展可以從對已有范疇進行“深化”的角度進行探討。當今時代是一個圖像生產與傳播技術異常發達的時代,人們的視覺環境和視覺心理處于急速變化的時期。因此,國畫形態要適應這些變化做相應的拓展,以在當今的社會環境中凸顯自身獨特的優勢。
一、國畫形態當代拓展概述
國畫理論已從各個方面,如題材、法度、風格、流派,以及創作層面和接受層面,對國畫形態都進行了充分的把握和分析。如上文所述,本文主要從對國畫理論已涵蓋的范疇加以深化的角度來探討國畫形態的當代拓展。所以,結合有關學者的觀點,我們可以將“當代拓展”定義為:將國畫理論框架所包含的基本形態,用現代的思想和知識、現代的應用和流通方式,發展到適應這個時代、記錄這個時代,并傳之后代的探索活動。從定義可以看出,歸根結底在古代國畫形態完善的框架上進行深化,才是國畫形態拓展的重要任務。
二、 國畫形態當代拓展的具體分析
下面本文主要從題材、技法、作者和接受群落等幾個方面,對國畫形態的當代拓展作了具體的分析。
(一)國畫題材的當代拓展
對于國畫的題材,元代時就明確提出十三科的分類。現在,我們大致將它歸為山水、花鳥和人物這三大類。但是,這三大三大題材并非僅限山水、人物和花鳥,而是包羅萬象,將“跡”、“名”、“理”、“象”都囊入其中。人物畫中有儒、佛、道,花鳥畫包括龍、鳳、龜等祥禽瑞獸,甚至包含了想象的東西,如鬼怪、海外仙山,并不是按照現在的物品分類來劃分題材的。古代畫家曾汲取了許多外來的花鳥題材,如葡萄、批把、石榴,但并不是為了描繪這個物本身,而是要賦予其獨特的文化內涵,用中國畫的形式規律來處理它,使之進人到中華文化觀念的表達系統中,從而拓展了國畫的題材。
建國后,國畫題材得到進一步的拓展。比如,鴿子題材的出現就是一種典型的形態拓展。以鴿子作為主體形象,在古代很少出現,明清會有一兩件,正是向往世界和平的文化觀念推動國畫拓展出鴿子這一新題材。此外,還有萬年青、松樹、駿馬等,過去雖然也有,但后來的畫所內含的意義是有所深化的,這種深化的拓展是更為重要的。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一個對象會有更多文化荷載意義,比如苦瓜,這是一個外來題材,而在明清之際就變成常見的題材,石濤就叫自己苦瓜和尚,現在還有畫家叫自己為可樂居士,他的很多畫上就畫著可樂瓶、鋼琴。這說明,隨著時代變化,國畫題材的拓展是國畫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其題材拓展空間也是很大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題材拓展中,某些題材消亡也屬正常,不舍就不取,不退就不進。古代大量的人物畫樣式,在今天就消失了,受到挑戰了,甚至被淘汰了,但這也是一種拓展。以人物畫為例,人物畫在往生活方面、現實方面融入最新鮮的程式:畫鐵人王進喜就畫他的工作,《晚風》中的鄧小平就是閑適情態的,《古田會議》中的毛主席就坐在那里,這也是拓展。其拓展意義就在于尋找當代生活的形象觀念和國畫基本造型之間的規律。這在人物畫上體現得非常充分,經幾代人的努力,創造出許多新的人物樣式。比如田黎明,劉慶和,李孝置創作的都市人物,都有自己的基本造型樣式,不能否認他們在形態上的深入探索,而是希望他們加強規律性的總結。古代人物畫為什么要“隨類”,就是為了找到人物和國畫規律間的對應關系。
(二)國畫作者和接受群落的當代拓展
國畫可以包含民間繪畫、工匠繪畫、院體繪畫和士大夫繪畫(包括文人畫),幾乎涵蓋了整個社會文化群落。但是,目前將國畫分為工人畫和農民畫不代表拓展。國畫最開始的分類就把社會各個文化群落都涵蓋了,古代有士農工商,現在有工農兵學商,今天更有白領階層、藍領階層,有官辦畫院也有民間畫院。現在的文人也不完全是官員的后備隊,而是掌握知識以推動社會文明為職業的人。那么文人畫如何拓展呢?第一是豐富,第二是深化,第三是消除其中的隔閡,建立起各文化群體間的聯系。實際上,我們現在就很難說齊白石是民間工匠還是文人了,出身于工匠的畫家都在往文氣的方向發展,文人畫也在向喜聞樂見的方向普及,在講究人文的基礎上講求民生,為最大多數人服務,這就是國畫形態當代拓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當代拓展的一個基調就是:不再將國畫按照分類對立起來,孤獨的深化,而是互相滲透的深化,力圖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在這樣的前提下,當代思想的解放和社會的變革,都需要畫家去探索,比如高速度的觀察,大量的傳媒視覺景象,信息接受的迅猛和豐富,等等,這些情況必然作用于我們的“感”、“受”、“思”,這些因素如果不被充分調動起來,是不利于拓展國畫的當代形態的。
(三)國畫技法的當代拓展
技法包含了效、擦、點、染、描和涂。當前,技法大致分為三類,即工筆、寫意和兼工帶寫,大量的畫法都被歸入這三個里面了。即使再創新,也無外乎這三大類。現代的墨汁不同于古代,日本人也在用國畫材料,但日本畫強調墨的暈染性,而不強調用筆,形成新的風格。我國也可以做到這一點,張大千、劉海粟還有宋文治,都在進行潑彩的探索,出現了很多潑彩畫。潑彩畫法從唐代王洽就開始了,宋代的米莆、梁楷就以潑彩名世。可見,國畫技法的當代拓展是十分有限的。
三、國畫形態當代拓展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首先,作為國畫探索者,他必須要把握自己把握這個時代,同時要按照國畫規律來探索。如果沒有整個宋代的文化追求,國畫中的竹子題材就不會興盛。唐代杜甫的詩“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就說明唐代對竹子沒有多少好感,這可能是出于竹子容易生長,亂長的緣故,還沒有賦予它有氣節的思想內容。從五代到宋,國家南北對峙,受外族凌侮,漢知識分子重氣節又虛心好學的觀念,就逐漸滲透到繪畫中間,就會把竹子題材進行這方面的深化,又形成了梅蘭竹菊的花鳥畫題材。宋代以后,由于有了《愛蓮說》,蓮花題材大盛,牡丹題材衰退,其原因也在于,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畫牡丹這種富貴題材,就受到阻礙,反過來,現在社會對牡丹這個題材有了新的感受和定位,實質上也是對國畫形態的拓展。
其次,形態一定是一種社會認同的東西,而不是僅憑個人心理追求就能得到的。我們現在還談不上什么是有意義的拓展,我們只能汲取前人的經驗,按照經典樣式去做,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他們被社會所認可,被認可的原因很多,也許抓住感知上的原因,也許也有時機上的原因,但必須經過時間的考驗。如果你的拓展和社會需求相迎合,這種拓展就是有效的,就能被社會認可!
【參考文獻】
[1] 徐衛. 從中國畫意象形態演變看當代中國畫發展態勢[J]. 藝術百家,2007,(3).
[2] 楊斌. 略談國畫形態的當代拓展方向[J]. 美術觀察,2009,(8). [3] 姚旭輝, 淺談現代中國畫表現語言體系的建構與拓展[J]. 美術向導,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