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英
【摘 要】隨著數學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原有數學教學觀念和數學教學方法已不能適應新的教育形勢發展的需要。作為數學教師,我們應當樹立新的教育理念,不斷尋求新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教學改革 教學情境 轉變 漸進
數學教學過程既是教師按照既定教學目標,運用一定教學策略傳授數學知識的過程,又是教師運用教育心理學知識,鼓勵學生以積極心態調動原有知識、經驗,嘗試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過程。新課程背景下,這種教學過程的延續與發展必須建立在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不斷審視與轉變中。
一、迎合學生學習需要,體現靈活應變的教學思路
1.研究數學學習心理,消除傳統教學弊端
中學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個性突出,如果教師教學方法組織不當,極易產生學生逆反心理。所以,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盡量避免對學生的簡單說教,填鴨式的灌輸,讓他們從被動獲取知識的學習模式中走出來。誠然,對照當前中學數學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傳統模式化、單一化的教學方式不能真正體現學生自主發展的客觀需要。因此,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要盡量采取現代中學生能夠接受的新的教學方法來確保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充分理解新課程標準及教材的重點及編排特點的基礎上,結合中學生自身發展階段的特征與學生對數學學法的掌握,設置適宜的學習目標。對數學教學模式的掌握應活而不死,隨時根據學情對教學進度進行調整和變動,使教學設計更具有針對性。同時,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通過各種教學手段掌握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有目的去了解哪些問題學生可以獨立解決,哪些只有部分學生可以獨立解決,哪些問題解決得好,哪些解決得不好,問題出現在哪里等學習情況,以及學生學習方法是否得當等情況。應該說,對學生數學學習情況的掌握是下一步數學教學的基礎,是數學教學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教學中,我們要樹立新的教學觀,就要摒棄單純重視教,而忽視學的做法,真正使學生通過學來最大限度地發掘自己的學習潛力。
2.根據學習認知規律,運用因材施教策略
教學活動中,主體對知識的認識過程是一個從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數學教學中,教師對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難度的內容,應盡可能設計一組有層次、有梯度的問題,考慮好問題的銜接和過渡,用組合、鋪墊等方法來提高問題的整體效益。基于這樣的認識,教師要認真分析教材,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出科學的、有層次的教學問題,鼓勵處于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都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具體而言,教師備課從教學要求,教學內容到教學步驟,教學方法都要堅持與優、中、差不同學生的實際相適應,如針對學生接受能力不同,在課堂容量上有不同的要求;針對學生智能的差異,在課堂提問、例題講解、鞏固練習上有區別。同時,課堂教學中要適時改變授課形式,保證在同一節課內既有面向全體的教學內容,又有兼顧兩頭的教學內容;教學中,教師要能從不同層次學生聽課的狀態,解題的準確程度中搜集有用信息,及時調控教學節奏和教學進程,在突破重、難點或概括知識時,發揮優生的作用,啟發全體學生深刻理解,在鞏固練習時,檢查差生的理解程度,及時查漏補缺,幫助他們進一步理解知識,這樣能夠較好地解決教材的統一性和學生個性差異的矛盾,使各種層次的學生都各有所得,從而有效地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二、結合數學教學特點,確立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
1.轉變數學教學觀念,重視學生主體地位
為體現數學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數學課堂教學應該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最大限度地發揚課堂民主,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創設生動活潑、民主協商、主動探索和大膽質疑的課堂氣氛,引導學生自己領悟所學知識。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在課堂教學設計和靈活處理上下功夫;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除了體現教師的教之外,也要安排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根據數學教學的實際情況,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活動主要體現對所學知識的練習鞏固過程。教學中,教師安排學生自主學習活動要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需要科學掌握,可以安排在剛上課的復習鞏固階段,可以穿插在新知識的傳授過程中,可以放在課堂教學內容完成后。同時,數學教學中,根據中學生求異好趣的學習特點,我們教師要體現生動風趣的教學藝術,激發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誠然,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中,教師要體現出機智和幽默。數學教學實踐表明,教師教學生動風趣,不但能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而且教學的藝術性,還可以增強學生數學學習自信心;教師教學的藝術性,還能贏得學生的喜愛、信賴和敬佩,從而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所以,為達到上述教學效果,課前教師要進行自我心理調整,這樣在課堂上才能有聲有色,才能帶著愉悅的心情傳授知識,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
2.創設數學教學情境,誘發學生學習動機
毋庸質疑,數學教學活動是在一定時空構成的氛圍中進行的,師生的主觀心理因素和教學的客觀環境構成了一定的教學情境。這種情境是無形的情與有形的境的有機融合。因此,作為數學教師就應當善于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把創設最佳的教學情境作為自覺設計教學過程的產物,從而貫穿于數學教學過程的始終,以獲取學生數學學習動機的誘發。誠然,動機是指為實現一定目的而行動的原因,大腦思考必須要有動機,沒有動機的思考只能是本能的重復和再現。一般地說,思維動機可分為內因和外因,如何借助外因促使內因起作用,提高思維興趣和動機,這正是我們數學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地方。顯而易見,數學教學中,學生學習動機的誘發方法很多,而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更有助于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換句話說,創設并研究數學教學情境,誘發學生的數學學習動機,應該成為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切入點。數學教學中,情境的創設應貫穿于數學教學的全部過程。例如,導入新課時,教師設計的,產生懸念的導言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打開學生思維的門扉,這體現著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利用各種直觀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很好理解所學內容,從而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使抽象的數學學習過程變得使學生易于接受,同樣體現著數學教學情境的創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