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兵峰
摘 要:要讓語文課堂散發出特有的語文味,就得先明白語文課程的性質。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返璞歸真 工具性和人文性 語文味 與文本對話
在公開課課堂上,我們常有這樣的感受:當我們剛剛領略到詞句的優美時,他們就嘎然而止,不再朗讀了;當我們剛剛觸摸到人物的脈搏時,他們就點到為止,不再深入……每次總有遺憾,有種賞玩不透的感覺,總感到語文課上應有的一種味兒沒能體現出來。在幾所知名大學紛紛把語文課列為必修課之時,在眾多有識之士高聲疾呼要挽救母語于危機之時,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是否也該反思我們的教學:我們還語文課本色了嗎?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具有工具性;語文又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統一的。
由此看來,在語文性質中,“工具性”是最基本的,是第一位的,但這并不是語文性質的全部。因為“工具性”不能排斥思想性和文化性,工具性中涵蓋著人文內容,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載體。“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有工具性又哪來的人文性?而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升華。沒有了人文性,工具性就會因失去了靈魂而黯然失色。因而,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遵守語文姓“語”不動搖,切不可丟掉語言文學這個本體,忽視對文本的豐富多彩的人文性的體驗。要讓學生在品味文本語言的過程中給學生以人文關照,讓學生在獲得言語智慧的同時,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養。
那么怎樣將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在語文課堂中,讓語文課散發出特有的語文味兒?
首先,要還語文課真面目。要純化語文教學,別讓語文承擔它本不應該承擔也無法承擔的任務。由于語文課的特殊性,它可以包容德育、美育等教育內容,但這些不是它的特性或特點。如解讀《紀念劉和珍君》,你不能橫眉冷對地一味強調魯迅先生的愛憎之情,而應通過反復的朗讀,把握文中的關鍵語句,讓學生品味文中的多種感情:對愛國青年的愛,對執政當局的怒,對反動文人的恨,對麻木民眾的失望,對當時社會現狀的憂憤,對社會未來的期待。因此,語文課應給語文自身元素騰出應有的地盤,還語文課自由的空間。
其次,讓學生回歸文本。時下語文課堂上有一種非正常現象——肆意曲解文本,甚至完全棄置文本,另起爐灶的課堂也時有出現。記得稍前時聽過的一節《等待戈多》。教師在做了簡短的介紹后,就讓學生上臺,說說自己心目中的戈多。于是,整個課堂氣氛異常熱烈。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其中不乏精彩的發言,而教師的串講、點評也是字字珠磯,充滿智慧和幽默,整節課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可我總覺得缺少了什么。缺少什么呢?缺少一種對文本的解讀。所以,回歸文本,就是以文本本意為依托,以文體特色為關鍵的框架構建。讓學生在與文本的心靈碰撞中體驗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切:愛與恨、笑與淚、幸福與苦難、短暫與永恒。
再次,讓課堂回歸誦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教學千法讀為本,誦讀是傳統教學中的經典方法。誦讀就是讓學生認識文字,感受聲律,體味詞句,領會情感,品位意境,發展語感。通過誦讀,我們看到了屈原的忠君愛國、莊子的特立獨行、王勃的窮且彌堅、杜甫的感時憂國、蘇軾的超然豁達,這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美文須美讀。因此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誦讀習慣,讓他們把誦讀的東西內化為自己的血肉,鋪就我們的精神底色。試想,當我們的課堂飄出一陣陣字正腔圓、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的朗讀聲時,誰還能否定語文課的魅力?
再其次,讓教學回歸生活。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生活與教育是同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葉圣陶也認為:國文教授限于教室以內,限于書本以內,弊端是明顯的。進而更形象的指出:趣味的生活里,才可以找到一切的泉源。如在學習《陳奐生上城》,你可以聯系農業稅的取消和農村合作醫療的推行;學習《包身工》,你可以聯系山西黑磚窯使用被綁架的兒童為童工;學習《飛向太空的航程》,你可以聯系“神舟七號”“嫦娥一號”的成功發射;學習莊子的《尊生》時,你可以聯系5.12汶川大地震(生命是何等的珍貴,我們要尊重生命)……這樣學生就會覺得自己與語文沒有距離,語文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于是,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文章、學生與作者之間就產生了異體同向的“情感共鳴”。一旦有了這種共鳴,何愁語文課上沒有學生與你呼應?
因此,我認為只有把握好語文課程的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從以上幾個方面引導學生學會與閱讀文本的正確對話,定能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而在教學生如何學語文的同時,也要讓學生感受學語文的樂趣,從而體會到祖國語言的無窮魅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情。
作為一名一線的中學語文老師,誰能忍受學生對語文、對母語的漠視?為了早日擺脫這種尷尬,讓我們一同努力,讓語文課返璞歸真。我堅信當那語文課上飄散出濃郁的語文味時,也正是我們挽救母語于危機的開始。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清市虞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