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斌
摘要:1947年3月,在黨中央正確領導下,我西北野戰兵團在陜北青化砭、羊馬河、蟠龍地區連續取得了三次戰役性勝利,殲敵一萬四千多人,沉重地打擊了胡宗南集團,扭轉了內線防御時期的困難局勢,穩定了西北戰局,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中共中央和解放軍主力于陜北的狂妄企圖。深入研究此次陜北三戰三捷取得的成功經驗,對于處于目前我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陜北;三戰三捷;思考
中圖分類號:G61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9—0026—02
這次戰爭的勝利是在黨中央和毛主席對于戰局的正確分析和估計以及對于戰爭英明的指示和領導,毛主席的親自指揮,人民解放軍艱苦英勇的作戰,陜北解放區人民的忠誠團結,全國人民解放軍在各戰場的配合作戰等眾多因素綜合作用下取得的,戰績之輝煌,意義之深遠,為奪取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是我軍戰爭史上的點睛之筆。
一、軍事與政治貫穿與融合,打好政治軍事仗
這次戰爭,蔣介石以十倍于我當時在西北的人民解放軍的兵力來進攻延安。當時的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民主的圣地,是當時中國的頭腦和心臟,是人民勝利的象征。蔣介石企圖給中共首腦和西北人民解放軍以沉重打擊,以避免反動勢力的滅亡。當時黨中央和毛主席正確分析了全國形勢,認為,這個時候全國形勢已經轉移,因為這正是蔣介石從一九四六年七月開始的向全國解放區的全面進攻,已經被粉碎的時候。敵人這時候開始的重點進攻,即集中力量向山東解放區和陜北解放區進攻,在客觀上正反映著全國形勢將有更快更大的發展,蔣介石將更快地走向滅亡,因為全國各戰場上人民軍隊的力量在上升,敵人的力量在下降,在全國人民解放軍的配合作戰之下,在西北戰場也有粉碎敵人進攻的可能。正是基于上述分析,黨中央、毛主席做出英明決定,這次戰爭勝利的政治意義遠遠大于單純軍事上勝利的意義。此次西北戰場的勝利對于粉碎蔣介石集團妄圖消滅我黨中央、我西北解放軍的企圖給予當面迎頭一擊,使其破產,至關重要。也正是鑒于此,黨中央規定,不僅不讓敵人占一點點便宜,而且必須以十倍以上的敵人的兵力殲滅敵人。正如1947年2月1日,中共中央向全黨發出了《迎接中國革命的新高潮》的指示,指出:目前各方面情況顯示,中國時局將要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蔣介石的攻勢雖然還在繼續,但是比較1946年秋已經衰落得多,我軍已經在幾個戰場上開始奪取了主動,蔣軍則開始放棄了主動,為著徹底粉碎蔣軍的進攻,必須在今后幾個月內再殲蔣軍40至50個旅,這是決定一切的關鍵??梢哉f,正是貫穿于此西北戰場上政治上的深遠意義,決定了后來我此次三戰三捷戰斗中戰略戰術上的制定,和軍民團結制勝的信心和勇氣,為我軍在延安保衛戰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和政治保證。俗話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我們可以看到,政治層面上的缺失,政治的博弈與軍事的直接參與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任何單純的謀求軍事利益上都可認為是窮兵黷武,必將導致戰爭最后的失敗。我軍所采取的行動是正義的戰爭,是眾望所歸,民之所向,是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的。黨中央、毛主席正是抓住了軍事與政治相結合這一關鍵之點,創造性地發揮,如神來之筆,順利達成了我軍政治目的與軍事目的。因此,政治與軍事的貫穿與結合,是達成先勝而后求戰的首要因素,是我軍立于不敗之地的制勝因素。
二、戰爭指導藝術的博弈影響著戰爭的勝敗
1.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戰略戰術
此次陜北戰場,國民黨胡宗南部在西北集結34個旅25萬兵力,其裝備為美式裝備,彈藥補給充足并且另有飛機空中支援,可以說人員裝備處于絕對優勢。而我人民解放軍僅第一縱隊兩個旅、新編第四旅、教導旅等四個野戰旅,以及由晉綏區調回的第二縱隊。共計6個旅,合2.6萬余人。中共中央全面分析了敵我情況,考慮到陜北地處黃土高原,大多起伏的山脈,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有利地形,牽著敵人鼻子走,采取聲東擊西的戰術,逐漸消滅敵人,以空間換取時間,以我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巧取敵人,最終打垮敵人的意志,以達成最終牽制胡宗南集團主力于陜北戰場的目的,從而粉碎敵人的重點進攻??梢哉f,正是從戰前雙方的態勢,有著深厚的戰略思想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分析判斷,在戰前的分析判斷,為后來具體戰斗中的智慧,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知己知彼乃是我們在激烈的軍事博弈的前提,任何忽視對方,藐視對方,不做出客觀公正的現象,是必定要吃大虧的。戰場上首先要把握的環節是知己知彼。
2.心懷大局,敢于放棄的超強指揮藝術
面對國民黨胡宗南部囂張氣焰,在國民黨喪心病狂的瘋狂進攻下,敵我實力懸殊較大,硬拼對我是極為不利的。黨中央和毛主席審時度勢,認為暫時主動撤出延安,轉戰陜北崇山峻嶺中,發揮我軍機動能力強,地形熟悉,便于作戰的優勢。這種超乎尋常的指揮,在很多官兵和群眾的心里是很難接受的。延安是黨中央和邊區軍民苦心經營這么多年苦心經營建設起來的革命根據地,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總指揮部,撤出延安對于很多同志來說思想上和感情上想不通,并且提出誓死保衛延安,不愿撤離。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黨中央和毛主席心懷大局,堅信暫時的撤離是為整個戰場勝利的必要之舉,是為全國戰場上粉碎蔣介石企圖上的關鍵之舉。為此,毛澤東同志帶頭深入軍民中間做工作。他親自找部隊指揮員代表座談,給大家講了當前的敵我態勢,說明“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的道理,教育同志們不要把“寸土必爭”的政治口號用在戰術上,作戰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主要是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并號召大家看到革命的光明前景,克服現有的困難,迎接人民大革命高潮的到來。對于延安群眾,毛主席以讓敵人背包袱形象的比喻,從而使延安群眾明白了黨中央撤出延安的深遠意義,也為團結軍民,一致反蔣奪取全國勝利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梢哉f對于今天我們現代戰爭來說,靈活機動高超的指揮藝術,也是決定了戰場勝負的關鍵,從宏觀上把握戰場態勢,做好全局的戰略部署,果敢應對,出奇不意。乃是軍事指揮員必備的素質,也是未來我軍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之一。
3.創新中的戰略戰術、蘑菇創造戰爭的神話
面對敵強我弱的現實,我西北野戰軍依托陜北山高路隘溝深的有利地形,黨中央和毛主席認為,同敵旋轉于周旋(一個月左右),的使敵達到十分疲憊和十分缺糧之程度,然后尋機殲擊之。我軍主力不急于北上打榆林,也不急于南下打敵后路。應向指戰員和人民群眾說明,我軍此種辦法是最后戰勝敵人必經之路。這就是所謂“蘑菇戰術”,在運動中把握戰機,各個殲滅敵人。無論是青化砭伏擊戰還是蟠龍攻堅戰,我軍都是在局部戰斗中集中優勢兵力,一舉全殲守敵。在伏擊作戰中,我軍每次都成功地實施了佯攻,致使敵人錯誤判斷我軍主力方向,調敵主力于千里之外。戰斗打響之后,在敵人回援的必經之路展開有力阻擊,極大地配合了我軍主力的圍殲行動。在攻堅作戰中,彭總親自勘察現場,周密制定作戰計劃,合理布置兵力,我軍憑借天時、地利、人和取得了輝煌的作戰成果。因此,世界上任何一場戰爭不會重演,任何形勢的戰場情況都不一樣,但是唯一不變的就是變。指揮員要沉著冷靜,根據情況冷靜判斷,在創新中把握新戰法,創新新戰法。不墨守成規,在實踐中向老一輩革命家學習,在戰場實踐中創新戰法,打法,方是我未來戰爭取勝的關鍵環節。
三、牢牢把握住戰爭最主要的力量源泉,發揮人民戰爭的總體優勢是我軍攻無不克的法寶
貫徹落實群眾路線,團結動員人民群眾,發揮人民戰爭的總體優勢是此次西北戰場勝利的關鍵因素之一。可以說國民黨軍在這溝深縱橫的陜北小道中迷了路,找不到我西北野戰軍真正主力所在地,搞了一個武裝大游行,使其精疲力竭,最終在未戰之前意志上已被我首先打倒,為我軍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三戰三捷中,國民黨軍隊由于軍紀敗壞不得民心,人民群眾對其堅壁清野、封鎖消息,并以假情報誤導迷惑,地方武裝還不斷實施襲擾。而我軍由于良好的群眾基礎和魚水一般的軍民關系,獲得了地方群眾的重要物資和情報支援。這充分證明部隊打勝仗,人民是靠山。戰爭最深厚的偉力來自于人民,是人民給予我西北野戰軍強大的精神動力和勇氣。也正是這種同仇敵愾的精神,極大的激勵了我西北野戰軍的堅定信心。出現了我軍藏不挪地,一動不動潛伏一天一夜的壯舉,忍受饑餓和寒冷帶來的不利因素,從而在關鍵時刻出奇兵,爆發出強烈的戰斗力。可以說,今后一段時期乃至將來,牢牢把握住我軍戰爭時期發揮人民戰爭的總體優勢,是我軍完成三大使命,部隊建設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編著.中國戰爭發展史[M].(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