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莉
【摘 要】彝族是一個的民族,彝族傳統火把節的歷史悠久。它具有彝族火崇拜的文化意蘊,反映了彝族豐富多彩的文化習俗,具有傳承傳統文化的社會教育功能,促進了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還具有促進經濟發展的功能。
【關鍵詞】起源;習俗;文化內涵
云南楚雄是一個多民族的彝族自治州,各民族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創造了燦爛多姿的文化,不僅留下了豐富寶貴的文化遺產,而且傳承下許多各具特色的民族節日。這些民族傳統節日,既是民族歷史文化的沉積,也是一個民族存在的象征,它歷經千百年的沿襲和漫長發展,已成為本民族根深蒂固的傳統習慣。這其中,最具有特色并有著深刻文化內涵的就是彝族火把節。
1 楚雄彝族火把節的起源及節日習俗
火把節是西南彝族的傳統節日,因為彝族有眾多支系,各支系都有著各自的過節方式,這里就楚雄彝族的火把節做一個表淺的探討。
火把節的日期,一般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此日期是古代星回節的日期,“只不過由于星回節發展演變為火把節,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很自然地成為火把節活動的時間”。①楚雄府志《風俗志》中說:“六月二十五為星回節,燃松炬于街衙、酸飲,屯落照田占歲?!?/p>
在楚雄市彝族聚居區大過口,過六月節是從六月初一(楊梅節)開始,然后初六、十六都過節,一直到六月二十四方才結束。羅武人六月二十四祭祖以后,從六月二十五開始,有兩個人戴上假面具,后面跟著一起敲八面大鑼的隊伍,村里各家各戶都要去到,到哪家哪家要酒肉相待。二十七日上山,在山上燒起大火烤羊肉分吃。取掉假面具,分吃羊肉后,眾人用腳把火堆踩熄,然后各自回家,一年一度的火把節才算結束。他們認為這樣就把禍祟送上山燒掉了,從此人畜不再受難,莊稼不再受災,太平日子就要到來,所以又叫“太平會”。
關于楚雄彝族火把節的起源,還有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在很久以前,在楚雄州大姚縣趙家店紅山腳下彝族寨子有個聰明美麗賢惠善良的姑娘諾娜和打苴基地方英俊勇敢的彝族小伙阿查傾心相愛??梢粋€叫魔哈的陰險狠毒的山官頭人一心妄想霸占山茶般秀美的諾娜為妾。在魔哈的淫威下,英勇的阿查以弱勝強,以精湛的技藝戰勝了險惡的魔哈老爺,魔哈惱羞成怒,便用巫術轟裂了土豬梁子,阿查不幸墮落深淵。后經眾鄉親搭救才脫險。在阿查遇難的時候,諾娜為免遭賤踏,便越懸崖絕壁,離家逃走,尋找阿查,終因氣力耗盡累死在紅山懸崖之下,諾娜的身影永遠顯映在懸崖上,故有“白人崖”之稱。阿查得知這一消息后,痛不欲生,找遍了叢山峻嶺,最后才發現諾娜留在紅崖上的白色身影。想跳崖與諾娜同歸。眾鄉親前往勸阻,從崖邊拉回了阿查,并和他一起商量復仇的辦法。次日(六月二十五日),阿查和四山八里的鄉親們高舉著上千火把直奔魔哈家,焚燒了魔哈宮殿,燒死了魔哈,為諾娜報了仇,也為眾鄉親解了恨。為了紀念這個難忘的日子,每年六月二十五日這天下午,彝族村寨的人們都要點燃松明火把,用這熊熊燃燒的火把去照耀四壁,燒死蚊蟲,驅邪除惡,以示吉祥幸福、清潔平安。然后舉著火把到田間地頭,揮舞引蛾,撲滅害蟲。巡游之后,將火把插在田頭地角,村前開闊地帶,男女青年就圍著火把跳起歡快的“左腳”,老人們圍坐火塘,打開醇香的白酒,互相敬酒,互祝吉祥。人們還早早將出嫁的女兒接回家來。節日這天殺豬宰羊,同吃同住以示親人團聚。這古老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2 楚雄彝族火把節的文化內涵
火把節之所以能家喻戶曉、歷久不衰,必然有其倫理道德的社會價值?;鸢压澇珦P忠愛、追求光明,正如許印芳《星回節考》所云:“火把之興,原于服忠武之威,表貞烈之德;歷久不廢,而逐疫、祈年、祭先、講武諸事,乘乎其間?!盵1]
2.1 火把節具有火崇拜的文化底蘊
彝族史詩《梅葛》說:“地上沒有火,天上龍王想辦法,三串小火鐮,一打兩頭著,從此人類有了火?!贝蟛糠忠妥宥季幼≡诟呱降貐^,刀耕火種,防寒和御獸都離不開火,所以在彝族文化中強烈地表現出濃郁的火文化特點。這種現象表現在過火把節、祭祀火、火禁忌等行為上。[2]
2.2 火把節反映了楚雄彝族豐富多彩的文化習俗
在火把節期間,許多豐富多彩的習俗活動集中進行,使彝族文化和彝族風情得到了集中展示?;鸢压澥且妥宓膫鹘y節日,以祭神祭天、祈年豐收、送邪惡為主要風俗內容。在彝區的各家各戶門前都豎一個火把,當夜幕降臨時,全村男女老少便端著自己準備的瓜果、釀制的米酒匯集廣場,點燃火把,并用松香粉撲撒火把,頓時光焰沖天。大家舉杯暢飲,談古論今;圍著火把翩翩起舞,縱情歌唱。例如,在楚雄每年都會有政府組織舉辦的火把節。在節日期間,楚雄州九縣一市的彝族都會聚集在這里,載歌載舞。
2.3 楚雄彝族火把節節具有傳承民族文化代的教育實踐活動
火把節具有傳承民族文化的社會教育功能,它是一種不同于學校教育,又具有學校教育不可替代的教育實踐活動。集中的、系統的、正規的學校教育雖然能促進民族的現代化進程,但是無法顧及各民族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民族傳統文化的生命力。相對而言,在火把節期間都要舉行歌舞競技比賽等活動,而在準備、表演、宣傳的過程中,民族的傳統文化得到了有效的傳承和發展,達到了教育功能,有利于實現傳統文化在民族共同體內的社會成員中作為接力棒似的縱向交接過程。
2.4 火把節促進了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火把節是一種由彝族先民創造,并不斷傳承到今天的重要習俗,歷史上,它是彝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它無疑已成了民族文化中的寶貴資源。在以民族文化為內涵,旅游業為依托的民族文化產業化發展進程中,火把節在許多彝區以文化資源形態,積極進入旅游業市場,成為旅游業發展的形式和載體,促進了當地旅游業乃至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周紅.淺談彝族火把節及其文化內涵[J].文山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9).
[2]白興發.彝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注釋:
①何耀華,等.中國各民族原始宗教資料集成,棄族、白族、基諾族卷[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8:694.
[責任編輯: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