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
摘要:現代社會發展瞬息萬變,教育體系仍然沿用的傳統的教學大綱顯然已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雖然說可以幾年修訂一次大綱,但很多事不是能預先設計的,每一屆的學生所遇到的情況也一定不完全一樣。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有極大的教學熱情,還要有活躍的思想,再次也需要有一定的社會資源支撐。有了這些基礎條件,教師可以本著利于學生、利于教育發展的原則,自由地發揮其想象力,去設計課程。
關鍵詞:教學形式;展覽;國際交流
現代社會發展瞬息萬變,教育體系仍然沿用的傳統的教學大綱顯然已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雖然說可以幾年修訂一次大綱,但很多事不是能預先設計的,每一屆的學生所遇到的情況也一定不完全一樣。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有極大的教學熱情,還要有活躍的思想,再次也需要有一定的社會資源支撐。有了這些基礎條件,教師可以本著利于學生、利于教育發展的原則,自由地發揮其想象力,去設計課程。當然,在現有的教育制度下,設計課程不能完全脫離教學大綱,但可以在教學大綱的基礎之上加以變通、豐富,可以將新設計的課程與既有的教學大綱進行整合,使教學大綱之內和之外的課程不再有隔閡、融為一體。
教學大綱之外的教學形式多種多樣,其終極目的是激勵學生去主動學習、創造成果。舉例來說,可以是真實項目的參與、展覽的策劃、社會活動或者是國際交流等等。
學生參與真實項目,把社會項目納入到課程體系中,這是很多高校都在提倡的做法,具體內容在此不再贅言。目前有些院校仍然固步自封,禁止教師將社會項目帶入課程,割裂了教學與社會的關系,學生難以學到真實有用的知識。必須值得注意的是,真實項目課程如何與傳統教學大綱融合才是教學成敗的關鍵所在。一些院校過于重視真實項目,完全從項目需求出發,卻忽略了項目存在局限性,而教學必須系統性,從而導致學生難以全面發展。筆者在為雕塑工作室設計項目課程時,在項目中穿插了大量基礎性課程。這些課程看似與本項目無關,但從長遠看,卻使學生受益匪淺。例如筆者主持的雕塑課程中就引入了實際雕塑項目,學生從考場現場到設計方案、制作雕塑、最后安裝雕塑全程參加,項目完成即課程結束,教師可根據學生在項目中的表現和作用打分。最后整理項目課程的資料,撰寫出一本教材《捏造的技巧》,被評為江蘇省精品教材。
展覽是傳統美術教育中激勵學生的常用手段,也是項目課程匯報的重要環節。在積累了一定的教學成果后,舉辦一次高質量、高規格的展覽,無論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是提升學校影響力都是極為有利的。但展覽并非越多越好,展覽也不是可以隨意舉辦的,它必須經過充分的策劃,在合適的時機下舉辦才能達到效果。有一些學校把展覽當做計劃體系下的任務,沒有專業人員策劃,匆匆召集各部門收集作品展示,組織者自身沒有對展覽產生足夠重視,如此辦幾次展覽后學生也不會對展覽重視,這樣的展覽有與無已經沒有區別。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生自己參與到展覽的策劃中來,讓學生從作品的創作伊始就謀劃著最終展示效果,這無疑對教學質量有極大提升。從這個意義講,展覽的策劃比展覽本身更重要。
學生參與社會真實項目可以鍛煉學生的業務能力,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何建立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這可能要從另一角度去思考,讓學生參與各種形式的社會活動就是方式之一。教師可以設計某種兼具專業教育與樹立社會責任感的社會活動式課程,比如筆者策劃的“蘇州公共藝術評論大賽”。具體做法是:該大賽作為課程來設計,首先教師帶領學生參觀市區幾處公共藝術相對比較集中的地段的作品,要求學生拍照、畫速寫、寫出評論。還可以推薦幾處公共雕塑或公共藝術地點,讓學生課后自行參觀,要求也必須拍照、寫評論。教師在網絡上申請一個論壇,學生將圖片、評論上傳到論壇。上傳的同時,學生可以看到其他人的評論,自己可以跟帖再評,教師也將自己的看法跟帖其后,甚是社會人士也可以對其評論跟帖復評,這樣達到一種繁榮的討論局面。在一個階段之后,召開一個總結性的討論會,邀請業界知名人士對學生討論結果進行點評,最終大家評選出優秀學生評論員。對于學生在各處拍到的公共藝術作品,討論會上也將評選出年度最佳和最差公共藝術品,并將此結果在網絡和報紙公布,使學生參與社會的行為產生真實效應。該策劃案已入選江蘇省大學生創新實踐計劃,得到資金支持,保障了課程或是大賽得以順利進行。學生通過參與這個活動,實實在在感受到藝術設計對社會的影響,并且也使自己的活動對社會產生有益的影響,最終優秀作者還獲得教育廳經費中的獎學金。
國際交流是現代大學教育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加拿大喬治亞學院國際交流部楊主任說過,沒有那一所世界著名大學不進行國際交流。國際交流絕不僅是官方活動,它最終體現在教學的國際交流。設計一個課程平臺,讓各國師生共處這個平臺,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這種方式已被越來越多的高校所接受。蘇州工藝美院服裝系較早涉及國際交流教學,雕塑專業和綜合材料專業前不久也嘗試了一種新的國際交流方式。即以嘉興東柵藝術中心為基地,法國幾所院校的10余位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國蘇州工藝美院6名學生、中國美院2名學生、南京林業大學1名學生組成團隊,由法國布爾日國立高等藝術學院院長德沃圖教授為主要教學負責人,蘇州工藝美院、中國美院相關教師輔助,學生們經過約2周的藝術交流和學習,最終舉辦一次中法藝術交流展。這次活動,雖然并非官方組織,也得到了嘉興市政府、中法各美術院校以及上海國際現代藝術研究院的大力支持,同時為學生帶來的收獲同樣也很大,學生在藝術創作思想、中西文化交流、團隊協作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
教學大綱之外的教學方式還有很多,在高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如果一位教師具有極大的教學熱情,又與社會緊密聯系,那么他一定能創造出有意義、高效率和被學生所樂于接受的創新教學方式,為現代高等教育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