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玲 張興泉 王亞乒



摘 要:根據《全國普通高等院校體育課程指導綱要》精神,在借鑒已有教學模式經驗的基礎上,筆者構建了更優化的教學模式——“開放型”體育教學模式。開放型教學模式依據“以人為本”的教育主題,確立以增進學生健康為主的功能目標,構建一個開放型的網絡平臺,在符合開課要求的前提下教師、學生能夠在開放的網絡平臺內自由選擇、自由轉換,課堂氛圍生動活潑,更易于學生體育習慣的養成。
關鍵詞:開放型;體育教學模式;以人為本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高等院校體育教學模式也發生了變化。探索、論證和構建新的教學模式已經成為當代高等院校體育教育教學改革的熱點、重點和新課題。筆者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從發展國民體質這一戰略高度上,提出了一種更優化的教學模式——“開放型”教學模式。
一、開展“開放型”體育教學模式的重要意義
(一)學校體育學視角下開展“開放型”體育教學模式的重要意義
傳統教師主導下的運動技能教學、體能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個別差別,學生選擇性小,學習興趣和參與積極性不高。
當前高校普遍采用的依據學生興趣愛好分班的選項教學形式和俱樂部教學形式,成為新時期高校體育教學中最具特色的新型教學模式。[1]然而受教材、場地、師資等條件限制,新型教學模式下學生選課的滿意度并沒有大幅度提升。由于選項開設不足,部分學生抱怨自己是“被選項”;由于單層次教學,部分學生雖然根據自己的意愿選項,但上課后興趣并沒有增加,反而減少;由于課程引導不足或教材純競技化等原因,有的學生甚至上了一段時間的課后又要求調換內容。
毛振明指出中國幾十年的學校體育出現了一些“負面效應”,“呈現出一些事與愿違的現象”[2]。因此,必須對傳統和當前的教學模式進行實質性改革,注重學生的個體差別,真正把選擇權還給學生和教師,真正尊重學生的體育興趣和體育需要,真正把“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實處。
2OO2年國家教育部頒發的《全國普通高等院校體育課程指導綱要》(簡稱《綱要》)明確指出:“要處理好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學生的興趣愛好與身體素質全面發展的關系,確立多元培養目標,按需設計多種培養規格,建立多途徑培養模式,引導學生自主選擇上課內容、自主選擇上課時間、自主選擇上課教師,營造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
“開放型”教學模式正是依據“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貫徹落實《綱要》精神,在對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及當前體育教學模式進行批判繼承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更優化的教學模式。
(二)社會體育學視角下開展“開放型”體育教學模式的重要意義
“開放型”體育教學模式用開放的思想將社會成員也吸納到體育教學之中,這既符合《全民健身計劃》中學校場館向社會開放的要求,又順應了體育資源市場化的發展趨勢,搭建了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的橋梁,有利于國民形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培養終身體育習慣、提高國民體質,對提升我國體育人口數量,實現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的跨越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開放型”體育教學模式構成要素
體育教學模式是在教學實踐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整套組織、設計和調控教學活動的方法論體系,它由教育(哲學)主題、功能目標、結構程序及操作要領構成。[3]開放型教學模式依據“以人為本”的教育主題,確立以增進學生健康為主的功能目標,構建一個開放型的網絡平臺,在符合開課要求的前提下教師、學生能夠在開放的網絡平臺內自由選擇、自由轉換,課堂氛圍生動活潑,更易于學生體育習慣的養成。
(一)“以人為本”的教育主題
“以人為本”教育主題強調要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和成功的樂趣,這是實現學校體育目標的有效方法。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里提到,“人所掌握的知識的數量也取決于腦力勞動的情感色彩”[4]。同樣,學生所掌握的技能也取決于運動后的情感色彩。如果跟體育技能的身體交往對人是一種樂趣,那么學生就愿意親近這些技能,也就更容易掌握技能。如果跟體育技能的身體交往是枯燥的、痛苦的、難耐的,那么學生就容易對此貌合神離、偷工減料,則體育課的功能目標難以實現。開放型教學模式依據“以人為本”的教育主題,教學主管部門加快對教材內容及教學環境的改造,在充分尊重學生及教師的選擇權的基礎上積極營造快樂的、輕松的、活潑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更多地體驗學習和成功的樂趣。這樣,學生的體育行為才易于堅持,學生的體育習慣才便于養成,體育課的功能目標才可實現。
(二)以增進學生身體健康為主的功能目標
大學體育課程要完成5個領域的教學目標,即運動參與目標、運動技能目標,身體健康目標、心理健康目標及社會適應目標。[5]
我國體育人口“中間冷”“兩頭熱”,青少年體能持續下降,這說明當前的體育教學模式未能很好地實現運動參與目標和身體健康目標,對心理健康目標及社會適應目標更是很少涉及。筆者認為,體育教學擔負著為社會培養合格接班人的重任,增進接班人的身體健康是體育教學責無旁貸的任務。如果體育教學由以傳統的運動技能目標為主變為以身體健康目標為主,擺脫了競技教學、填鴨式教學和應試教學的束縛,從“健康第一”的原則出發,體育教學必將煥發勃勃生機。
從增進健康的角度而言,體育活動是載體,通過各種體育活動都可達到增進健康的目的。開放型體育教學模式在保留競技類教學內容的同時,還增加了休閑類和保健類的體育教學內容。三類體育教學內容滿足不同群體的需要,其中休閑類體育課因為更親民、更富有趣味性、更易于堅持,更有可能成為將來體育課程的主流。無論哪種體育課程,只要是學生喜歡的、需要的,那么參與目標和心理健康目標都易于實現,日積月累,身體健康也就水到渠成。因此,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主題和增強學生的身體健康的功能目標是相輔相成的。
(三)結構程序
開放型體育教學模式是開放的人員,在開放的選課系統內選擇項目、時間及場地,修完學時、評價通過即可獲得學分或課酬(如圖1)。
1. 開放型教學模式在人員參與上做到開放
在參與人員上,開放型模式包括開放型學生及開放型教師兩大類。開放型學生不僅是本校必修體育課的大一、大二學生、可選修體育課的研究生及高水平運動員(免費學生),還可以吸收其他學生(自費學生),如本校高年級學生、本校教職工及校外人員;開放型教師可以是本校教師,也可以是編外人員,如外校教師或者有一定特長的學生。學生方面,免費學生可以通過登陸網絡選課系統在常規場地(高水平運動員可以在高水平訓練場)免費選課,自費學生需通過網絡選課系統憑有償購買課程的方式選擇感興趣的課程。免費學生也可以通過付費方式升級上課的場地和時間。開放型教學模式實現了校園和社會的有效連接,課堂更像會所,可能有大一新生、大三師兄、研究生、輔導員、店鋪老板、企業員工、退休職工。不同人群因為共同的愛好集結在一起,不僅可以激發學員的求學欲,形成積極進取的學習氛圍,擴大社交圈,還可以提高場館的利用率和服務社會的能力。同時,開放型教學模式對加強教師的業務交流、提升業務能力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從這個角度講,開放型教學模式有利于在校學生社會適應目標的實現,“花錢買健康”的理念更容易轉化為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對培養大學生的體育習慣大有裨益。
2. 開放型教學模式在體育選課系統上做到開放
在開放型教學模式下,學生、教師的選擇權受到尊重,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主題。學生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普通學生,這類學生對體育活動接觸不多,還未形成穩定的體育興趣,體育習慣尚未養成,對體育知識知之甚少,因此對眾多的體育活動充滿探知欲,這部分學生可以選擇休閑類的體育教學內容;另一類是已經具有一定體育基礎的學生,他們已經有了明確的興趣愛好,養成了一定的體育習慣,他們渴望在專項領域繼續深入學習,這部分學生可以選擇競技類的體育教學內容;第三類是身體異常、病、殘、弱及個別高齡、低齡學生,這部分學生可以選擇保健類的體育教學內容。開放型教學模式是一個動態、開放的系統,學生至少提前一天選課,根據當時的身體狀況、興趣愛好和技能水平,可以在三類課程內自由轉換。如選擇競技類課程的學員因傷因病可以中途申請轉到保健類課程中去學習,選擇休閑類教學課程的學員也可以去參與競技類教學的課程。同樣,教師大致也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體育、師范院校畢業的教師,他們既有專項技能又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廣泛的運動技能,能勝任休閑類體育教學任務;另一類是高水平運動隊退役運動員,他們有高超的專項技能,熟悉專項訓練的方法,能勝任競技類體育教學任務;第三類是高齡、傷、孕教師,可以擔任保健類體育教學任務。三類教師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在三類教學間自由轉換(如圖2、圖3)。
3. 開放型教學模式在時間上做到開放
除了常規教學時間外,開放型教學模式將早、晚、周末、節假日均納入開課時間,在既不影響群體競賽和高水平比賽的時間、又能滿足開課條件的時間段,均可開班授課。學生和教師均可以在閑時多上課,在忙時或身體狀況不佳時少上課或不上課。免費學生只要在規定時間段內修完學時即可,對自費學員沒有學時限制,因而時間選擇的自由度更高。教師通過擔任課程,實現多勞多得。開放型教學模式既有利于培養學生自我規劃時間的能力,又有利于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和創造靈感。
4. 開放型教學模式在場館上做到開放
場地分室外和室內,日場和夜場。不同的人群對場地有不同的需要,除保證高水平運動員訓練、比賽場地及群體競賽場地外,其余場地均納入開課場地。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經濟承受能力選擇不同的上課場地。一般夜場和地板場地收費相對較高,常規場地收費較低。免費學生在常規場地上課不收費,如需申請夜場或者地板場地的課程要加收一定的費用。教師也可根據個人居住位置,選擇就近教學,使教學更低碳、更環保。
5. 開放型教學模式在評價上做到簡化
開放型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評價由學時和體質健康測試兩部分組成。學生每次準時上下課、上足課,教師就會給予學時認定,累計學時達到標準,并通過相應的體質健康標準,學生即可獲得學分。自費學生對學分沒有限制,修完規定學時也可以獲得證書。開放型教學模式的評價既可以體現體育課服務增進學生健康的功能目標,又避免傳統技能評價“各自為政”帶來的評價不公。簡化的評價,可以使學員參加體育活動的目的不是單純的為了考試合格,而是真正地、身體力行地參與到體育活動中,選擇自己喜歡的項目,自覺地進行身體鍛煉。沒有分數的壓力,使學生感到不是“讓我運動”而是“我喜歡參與運動”,從而使體育教學能夠真正的調動學生進行體育活動的興趣。開放型教學模式下對教師的評價以學生評教為主,學生對教師的出勤、課程準備、技能水平、答疑態度四大方面進行評價。評價良好率超過75%的課程教師方能獲得全額課酬。不參加評教的學生系統默認其評價結果為優。對惡意評價,教師有權提出申訴,教學主管部門負責對申訴進行調查研究,形成終極評價。開放型教學模式的評價,可以減少教學主管部門對教師的干預,更利于教師集中精力上好課、培養師生感情。
(四)操作要領
開放型體育教學模式的操作要領就是在充分弘揚“以人為本”的教育主題的基礎上,尊重教師和學員的選擇權,但同時對教師及學員提出了制度約束,以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開放型教學模式并不是個人意愿的任意發揮,課程必須受制于開班要求及一定制度的約束。首先,課程的開設必須達到開班要求的人數、有樂于承擔該課程的教師、有空閑的場地/時間,方可開課,同時為保證教學質量對上課人數也要進行一定限制。其次,為保證課程質量還要有一定的制度約束。比如,為避免學員隨意上課、下課,對未能在單位時間內按時修滿90分鐘課程的學生,教師不予學時認定。學員為獲得學分必須重新選課,按時上課、下課,上足課程。為避免教師肆意攬課,對學生評教良好率達不到75%的教師課程做降酬處理。
三、開放型教學模式的運行
把學校的教學活動作為一個系統進行研究已成為教學論界的共識。就構成要素而言,龔正偉認為體育教學系統是由體育教師、學生和教學條件三個要素構成的。[6]開放型教學模式的順利運行對教學系統的三大元素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教學主管部門要具有變通精神、服務精神
教材方面,教學管理部門要具有變通精神,在引入新興項目的同時還需加速對傳統項目的改造,突破傳統競技教學思想的束縛,還原體育游戲的本來面目。在項目改造方面,海南做法值得借鑒,如九人制排球比賽規定“場上隊員位置不限,可任選一名或者多名隊員輪流發球”。正是海南的變通精神,才使排球在海南這片沃土上落地開花。因此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習慣,并不一定要照搬競技體育模式進行教學。允許像橄欖球一樣抱著球跑是否會讓更多女生喜歡上籃球?兒時的游戲,丟沙包、藏貓貓經常讓我們樂不思蜀,游戲課的健身價值并不一定少于傳統意義的體育課,這樣的內容為什么不可以走進高校體育課堂?因此,無論是教育主管部門還是教師,都要花更多的心思,挖掘更多的體育教學內容,來豐富我們的體育教學,滿足學生的體育需要。對于改造項目和新興項目的師資問題,可以通過教師自學、組織培訓、編外邀請等方式來解決。
教學環境方面,主管部門要增強服務意識,集中精力對室外場地進行人性化改造,搭建遮陽棚、配備休息椅。如果受資金限制無法對場地進行改建,可以因地制宜將上課地點設置在樹蔭下、樓道內。針對器材要求較多的項目,如小球類,主管部門可以采用租、售和學生自備三種配備形式,減輕學生的經濟負擔,使選課暢通無阻。
(二)教師要做好充足的課程準備
對于學生個體而言,開放型體育教學模式下教師不再是“全程制”。每位教師都有擔任多門課程的可能,因此要求教師要一專多能。每次課前教師都要做好本次課的引導,使學生對本次課的教學內容、教學安排有充分的了解,方便學生有針對性地選課。課前教師還需對非專業領域的知識、技能、教學方法進行積極儲備,打印選課名單。課上主要負責項目知識介紹、技能展示、訓練(玩)法介紹、答疑,并做好學員考勤記錄,及時將考勤記錄反饋到網絡選課系統中。因此教師將更多精力轉移到課前的教學準備方面,課堂上更多時間要放手讓學生玩、在玩中學。
(三)學生要提前上網選課、確認課
學生在網絡選課系統中可以直接查詢到某個項目某個時間段上課的教師、上課地點和上課內容,按個人需求網上選課,選課成功后即可按選課安排去上課。由于體育課以實踐為主,因此除理論課和體育欣賞課外,其他實踐課程均可自由選擇,即學生可以像旅游一樣每次選修不同的實踐課,也可以對游戲課情有獨鐘,只要完成規定學時、達到相應的體質健康測試要求即可獲得學分。為鼓勵學員挑戰自我、勇攀高峰,對選修不同類型課程超過半數學時并體質健康測試達到相應標準,即可頒發相應證書。如2011級第一學期休閑類學生××修完50%以上高水平排球運動員課程,體質健康測試達到優,可以對該生頒發校級2011年第一學期排球高水平運動員體育合格證書。
四、開放型教學模式的利與弊
開放型體育教學模式具有以下優勢:{1}開放型教學模式下通過網絡選課系統的構建,教學管理部門的工作量大為降低:主管部門不用為平均分配教師工作量和教師調換課而頭痛;不用花太多時間去監督教學,評教工作量也大為減少。可以集中精力去組織教師培訓、管理體育場館設施,更好地服務教學、服務社會。{2}開放型教學模式下教師的個人意愿也同樣受到尊重,多勞多得競爭機制的引入極大地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其自覺加快自我知識更新,有效提高教學質量。{3}開放型教學模式下學生選擇空間更大,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可以更好地實現運動參與目標、身體健康目標、心理健康目標及社會適應目標。{4}開放型教學模式提升了體育資源的利用率,為推動全民健身活動的順利開展、提升國民體質發揮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這種模式對人員的流動性不加限制,可能造成技能學習系統性的減弱。
技能派可能會質疑新模式像一個大雜燴,學生能否真正掌握一兩項體育技能,為終身體育服務。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只要學生對某個內容著迷,他就會積極主動地去接近這個項目,利用書籍、視頻、俱樂部成員之間的切磋想方設法去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這樣才能促進體育課內外和諧發展。有了課外的自覺行為,大學生離體育習慣也就不遠了。何況健身效果沒有高低貴賤,從這個角度出發,打網球和踢鍵子是一樣的,打籃球和騎自行車也是一樣的。大學生并不缺少一兩項體育技能,缺少的是體育習慣和體育條件。既然踢毽子和騎自行車更容易開展、更易于堅持,那么體育教育又何必坐在競技的神壇上作繭自縛呢?開放型教學模式更親近大學生的內心、更貼近生活、更有生機與活力,因此更有利于體育習慣的養成。
五、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 開放型教學模式依據“以人為本”的教育主題,確立體育課增進健康的功能目標,構建一個開放型的網絡平臺,在符合開課要求的前提下教師、學生能夠在開放的網絡平臺內自由選擇、自由轉換,課堂氛圍生動活潑,更易于體育習慣的養成。
2. 開放型教學模式降低了教學管理部門的工作量,提高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生運動參與目標、身體健康目標、心理健康目標及社會適應目標的實現,有利于體育習慣的養成。
3. 開放型教學模式下,體育資源既服務高校教學又服務社會,提高了體育資源的利用率,為提升國民體質,培養體育人口,實現我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的跨越發揮重要作用。
(二)建議
1. 開放型教學模式仍然要加強對“自主”的制度約束,保障教學順利進行。
2. 開放型教學模式要做好宣傳工作,吸納社會成員的加入。
3. 對于自費學員的收費標準,主管部門要進行廣泛地調查研究和小范圍試運行,時機成熟、收費標準合理,方可全方位實行。
參考文獻:
[1]陳黎,張劍光.高校體育課“教考離合”考核模式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7(8):37-38.
[2]毛振明.體育教學科學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5-73.
[3]楊小微.現代教學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238.
[4]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編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69.
[5]張志勇.體育教學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174.
[6]龔正偉.體育教學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87.
(責任編輯 陳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