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永強 魏平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人學研究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成果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人學研究的意義和必然性;人學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哲學思考;人學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方法探討;人學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建構以及人學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分析。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對思想政治教育人學研究重要性認識不足、理論研究欠缺、理論借鑒偏頗、理論與實踐失衡等問題。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人學研究; 人學視域
中圖分類號: G41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2)05-0028-04
思想政治教育人學研究范式轉換,對于豐富和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方法,增強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建構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分支體系,促進社會和諧進步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有著重大理論意義。筆者試對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人學研究成果作以概括,以期推進思想政治教育人學研究深化。
一、思想政治教育人學研究的意義和必然性
1.思想政治教育人學研究的意義
馬克思主義人學對思想政治教育來說,意義重大。張耀燦等指出,“馬克思主義關于人和社會的關系、人和人的關系、人的本質、人的主體性、人的需要、人的價值以及人與人的權利和義務、人的自由平等、人的理想和信念等理論,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理論研究開拓了一個嶄新的視野。只有以此為指導,以社會歷史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一致性為出發點,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研究,才能在當今多學科體系發展中,揚各家之長,避各家之短,融合提煉,自成一家,建立起有中國特色的、有相對穩定性和堅實理論內容、并為社會認同的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1]
思想政治人學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確立學科獨立地位的需要”、“走出既有研究模式困境的選擇”和“對當今時代要求的回應”。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普遍存在“學科邊界模糊”、“理論移植”、“借船出海”、“解題低效”等諸多問題,其癥結在于:學界更多的是從政治和社會需要研究和實踐思想政治教育,而忽略了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人的內在需要;更多地關注“為誰教育”、“教育什么”、“如何教育”的研究而相對忽視對“教育為了誰”這樣一個事關教育本質的深層課題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要在鮮活的實踐面前繼續持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理論穿透力,要實現新的提升和發展,凸顯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就必須從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中找到現代思想政治教育走出理論和實踐困境的方向”。“只有把馬克思主義人學原理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好地體現以人為本,才能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創新。”[2]
思想政治教育人學研究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生動實踐,是回歸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必然要求。從二者的邏輯關系分析,馬克思主義人學是人學理論的一次革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論基礎。“人之現實存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學基點,人之實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學方法和途徑,人之全面自由發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學目標和歸宿”。[3]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也蘊含著豐富的人學底蘊,體現著人性張力和教育訴求。“人的未完成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人的主體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人的理想信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4]
2.思想政治教育人學研究的必然性
思想政治教育人學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張耀燦等認為,首先,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和人學的關聯點。思想政治教育的終極價值是追求人自由全面發展。其次,以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為指導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的內在要求。馬克思主義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思想、理論基礎和基本教育內容,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指導,才能促進自身的健康發展。最后,人文關懷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發展的要求。用馬克思主義人學指導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從“現實的人”出發,用符合人性的方法實施教育,給予更多的人文關懷,可以更好地促進這一實踐活動的開展,從而更好地提升人、完善人。[5]對此,鄭銀娟等人也持同樣觀點。[6]
二、人學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學追問
人學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學思考,主要從馬克思主義實踐論和人的本質論兩個方面進行研究:
從實踐論入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學思考。曹清燕等認為,馬克思的實踐乃是由物質生產、再生產、人的自身生產、社會關系和意識五個方面或因素相互交織、相互纏繞的、共同組成的統一整體。作為人的一種精神生產實踐活動和人的一種精神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人的存在的一種狀態,是人的現實生活的一種表現和現實化。人的具有超越性的實踐活動和人的生存性存在引向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在于人的存在和人的生存,其理想總是指向人自身存在的完善,其根本意義在于對人的生存的關切,對人的生存價值和意義的喚醒與提升。人的存在和生存的完善就是人的生成、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7]
從人的本質論入手,反觀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學依據。馬克思主義人學是關于人的哲學,是“從整體上研究人的存在、人性和人的本質、人的活動和發展的一般規律科學,以及人生價值、目的、道路等基本原則的學問”。[8]“人的自然性、社會性和精神性及與之相對應的需要構成了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產生、存在和發展的三大人性基礎,同時也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存在和發展的合理性、必然性的哲學根基”。[9]從馬克思人學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關系來說,“馬克思主義關于人和社會關系的理論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邏輯方法,關于人的本質理論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出發點,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為思想政治教育規定了目的。”[10]從人的本質來看,人的本質在于人的社會性和人的實踐性,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的根源。“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根源于人的本質屬性之間的制約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性根源于人的本質的普遍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根源于人的本質的實踐性和社會性。”[11]當然,人的本質不是既成的存在,而是通過實踐活動不斷生成的存在。“人的本質生成性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學根據,人的類本質、群體本質和個體本質的統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多維性的人性依據,促進人的類本質占有和實現是人的當代發展的突出需要。”[12]
三、人學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研究
基礎理論是學科研究的前提和基礎,是學科建構的條件和保障。學科理論的成熟和完善是學科體系確立的標志。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人學理論研究代表性成果體現在萬光俠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學基礎》一書,作者以人的存在論、人的本質論、人的發展論,深入系統地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學意蘊,不僅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理論基礎的研究,而且為創建思想政治教育人學理論大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3]隨后,他指出,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歸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因此,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應確立“以人為本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把現實的人作為現代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把生活化作為現代人本思想的立足點,構建人性和諧作為現代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內核”。[14]
雷驥的《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的人性基礎研究》一書,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該書以六章加上導語和結語共八個部分結構全書框架,全面系統梳理了古今中外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礎的思想形成和發展脈絡,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人學為指導,多維度地論證了‘現實的人是現代人性基礎研究的邏輯起點,從本原性上全面論述了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存在和發展的人性依據,深入分析了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規律、具體規律、主要原則和方法的人性基礎,為我們今天自覺深入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15]
理論與時俱進才有恒久的生命力。現代思想政治教育要保持生命力和實效性,就必須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要在人性基礎視野下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的人性化和現代化超越。即:從以抽象化理想化的人格為本到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本,實現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念的人性化超越;從單純注重社會價值到堅持關注個體價值與關注社會價值的有機統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論的人性化超越;從片面的無個性的聽話人到全面發展的具有自由個性的完整人,實現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理論的現代性超越;從灌輸模式到關心模式,實現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人性化超越;從單一價值標準到二元價值標準或多元價值標準,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評估體系的超越。”[16]
四、人學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研究
從馬克思主義人學的視角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進行探討,主要研究如下:
一是人學研究方法論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則。張洪根認為,從人學視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論,“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理論基礎的邏輯完整性之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對象特殊性之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對象化活動之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功能科學之要求。”[17]同時,他還認為,立足于馬克思主義人學基礎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必須堅持歷史性原則,實施系統開放式教育;堅持對象性原則,實現主體、客體和環境的有機協調;堅持個性化原則,促進個體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堅持民主性原則,始終貫徹群眾路線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18]
二是理論演繹和實踐歸納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張增孝等學者認為,理論演繹和實踐歸納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在研究過程中,“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的問題意識和問題探究精神為依據力求體現四個原則:堅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結合原則,力求展示我軍思想政治教育在人學問題的特殊性;堅持點面結合原則,力求在思想政治教育構成要素人學化方面有所為,進而以點帶面,尋求整體突破;堅持貫徹指導理論為主原則,適當借鑒國內外相關進步理論,力求在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創新發展有所建樹;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力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能給部隊以切實可行的指導,遵循理論依據—歷史依據—基本思路—要素人學化的邏輯框架進行研究。”[19]
五、人學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建構
這一研究主要從整體和局部兩個層面進行:
人學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建構研究。人的問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問題和根本問題。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為目的,蘊藏著對人的生成、發展和完善的功能。“人是目的”這一根本法則應始終成為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追求的至高目標。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應以馬克思主義人學為指導思想,以“人之生成”為切入點,以“人之主體性生成”為現實途徑,從一個全新的視域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建構出以“生成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為根本宗旨的本真的屬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人的開放性與超越性決定了之生成的可能性,從而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學構建基礎;如何生成主題性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學構建途徑,生成自由而全面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學建構之目的。堅持理論維度和現實維度的統一開展素質教育,培養四有新人,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任務。[20]
人學視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部建構探討。這一層面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目標、價值、主體、方法、功能和對象等方面進行人學分析和轉化。從教育的根本目的來說,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由人為滿足自身需要而創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功能、價值中蘊含建設人本身的因素”,因此,“人是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大法”。[21]人的目的具有多樣性和層次性,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定位應體現不同的內涵和層次特征:“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定位的價值取向,現實性原則是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定位的基本原則,促進和諧的社會主體之生成是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現實定位”。[22]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體系,應從“道德本位向能力本位依次遞進,實現人的全面發展”。[23]“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定位應達到個人的社會價值與社會的個人價值、個人的自我價值的內在統一”。[24]“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應確立教育者主體性與受教育者主體性辯證統一的新觀念”[25]“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選擇,應實現社會規范與激發創造的雙向互動”。[26]“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實現個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表現為個人與社會思想道德文化的雙向建構”。[27]“馬克思主義人學視域下的德育對象不是抽象的人,是現實的人、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的人”。[28]
六、人學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層面的研究
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差強人意的原因,在于實踐操作層面上存在著偏差。表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取向上,片面追求社會目標價值,忽視了個人價值的實現,異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過于突出教育者的主導地位,忽視受教育者的主體作用,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單一且相對滯后,難以滿足人的需要;曲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灌輸原則,阻礙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實現。”[29]因此,用馬克思主義人學來指導,破除和糾正傳統思想政治實踐工作理念,為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提供新的思路。“以人的本質二元性取代傳統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中的一元性,使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在科學的價值論基礎之上,以人的價值的多元統一取代傳統思想政治工作的單向定位,使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在科學的價值論基礎之上,以人的主體性雙向互動取代傳統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單向灌輸,使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在科學的方法論基礎之上。同時,以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為指導,注重現代人格的培育,注重人的獨立個性重塑,注重從道德本位到能力本位的依次遞進,注重與人本管理的有機統一,注重社會規范與自主創造的雙向互動,開創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30]
總的來說,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人學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績,值得肯定。研究涉及到教育目標、價值、主體、對象、方法和功能等諸多方面,學者在不同領域提出了創建性的觀點,為我們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學研究,構建思想政治教育人學學科體系,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人學提供了豐富的寶貴資料,意義重大。但是思想政治人學研究畢竟是一個前沿性課題,起步較晚,總體來說還是比較薄弱,不夠系統深入,主要問題如下:
其一,重要性認識不足。思想政治教育人學研究盡管引起部分學者關注,但總體而言,學界關注程度不夠,認識不足,參與不多,有代表性和創建性的成果自然也就有限。其二,理論研究欠缺。正因為認識和重視不夠,理論研究自然欠缺。現有研究比較分散,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人學的基本理論、價值目標、主要內容、原則方法、運行機制、模式規程等系統整體性研究還非常欠缺。因此,對于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學”、“思想政治教育人學的基本內容和特征是什么”、“如何進行思想政治人學教育”等問題沒有上升到理論化的高度進行研究,表現在理論基礎、對象范疇、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等沒有理論深度。其三,理論借鑒偏頗。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人學研究,學者大多以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為指導并以此作為研究的理論資源,而對于近現代西方人學思想以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學思想涉足較少,實乃理論研究的重大缺憾。堅持馬克思主義人學為指導,但不是拒斥和否定西方和中國傳統人學思想,其思想精華理應成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人學研究的重要理論資源。只有以宏闊的歷史視野和博大的胸懷來審視、批判和汲取人類思想文化的精髓,為我所用,才能豐富思想政治教育人學理論內容,拓寬思想政治教育人學研究視域。其四,理論與實踐失衡。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人學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理論層面,而相對缺乏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層面的探討和觀照。實踐是理論創新的源泉。“思想政治教育人學研究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需求和推動,思想政治教育人學的理論研究只有切實地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才能實現其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耀燦,徐志遠.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論[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96.
[2] 林伯海,李 堂.思想政治教育人學研究微思[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11-13.
[3] 胡 凱,王靈芝.思想政治教育的馬克思主義之維[J].求實,2009(2):81.
[4] 劉翠玉.人學視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經濟研究導刊,2010(26):241.
[5] 張耀燦,曹清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學取向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6(12):38-41.
[6] 鄭銀娟,張鳳閣.思想政治教育人學取向的幾點思考[J].法制與社會,2008(11):302.
[7] 曹清燕,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學解讀[J].理論前沿,2007(11):11-13.
[8] 陳志尚.人學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
[9] 吳惠林.從馬克思主義人學角度談思想政治教育與人自由全面發展[J].政治研究,2010(3):19.
[10] 溫漢雄.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學審視——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2(11):25-26.
[11] 侯玉基.論人的本質與思想政治教育[J].山東社會科學,2003(3):56.
[12] 陳 媛.論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學根據和多維目標[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11):170-171.
[13][31] 張耀燦,曹清燕.我國思想政治教育人學研究述評[J].理論研討,2008(3):161,162.
[14] 萬光俠.現代人本思想政治教育建構的幾個理論問題[J].濟南大學學報,2007(6):30-31.
[15] 張耀燦.現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礎理論研究的開拓性力作——《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礎研究評價》[J].思想教育研究,2009(2):93.
[16] 雷 驥.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和現代性超越[J].濟南大學學報,2007(6):40-42.
[17] 張洪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的人學基礎[J].思想教育研究,2001(4):19-21.
[18] 張洪根.思想政治教育人學方法論原則探析[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1):146.
[19] 張增孝,郭 政.思想政治教育人學取向研究初探[J].思想政治工作,2003(1):87.
[20] 宋 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學構建[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05:3-4.
[21] 曾長秋,曹清燕.論思想政治教育的屬人性——兼從人學視角談思想政治教育目的[J].湖湘論壇,2011(2):123.
[22] 張耀燦,曹清燕.論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定位[J].江漢論壇,2008(1):162.
[23][24][25][26] 張 立.馬克思的人學思想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1(6):94-95.
[27] 孔祥華.馬克思主義人學視域下的個人和社會與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J].山東社會科學,2006(8):83.
[28] 王宏偉.馬克思主義人學視界下的德育新探三題[J].揚州大學學報,2005(4):45.
[29] 廖志誠.馬克思主義人學視角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偏差及其糾正[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5):18-19.
[30] 張學璽.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與思想政治工作的與時俱進[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5):7-8.
[責任編輯:龐 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