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慧
摘要:文章根據初中化學的學科特點,結合自身的教學體驗,從初中化學“學困生”產生的原因和轉化“學困生”的基本途徑兩方面淺談自己的點滴體會。
關鍵詞:初中化學;學困生;成因;轉化
文章編號:1008-0546(2012)04-0034-02中圖分類號:G632.41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4.015
不管小學初中還是高中,學困生的轉化教育是各學科老師一直在研討的一個老問題。對于初三學生而言,化學是一門起始學科,,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線上同時出發,不存在優劣勢,但在實際教學中化學學科的學困生比例仍不低。面對當前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這樣一個薄弱環節,如何采取相應的對策,幫助學困生樹立信心,學有所成,圍繞這個主題,我在實際的教學中進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我就結合自己實際教學經驗,粗淺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轉化學困生,首當其沖先要查清其產生的原因,這樣才能對癥下藥,進行細致的、耐心的、經常性的轉化教育。
一、初中化學學困生產生的原因及分析
1.學科的原因
首先我們化學學科知識點的特征是“半死半活”,“半死”指的是需要記憶的知識多,如:元素符號、常見元素的主要化合價等化學用語;“半活”指有些內容又需要理解記憶,如:酸堿鹽之間的反應等。而想學好化學就需要“不死不活”,如果“死的”基礎知識沒有記住,那些“活的”需要理解的就更談不上了,肯定會給今后的學習造成障礙。要學好化學,理解和記憶缺一不可。理解了但沒記住,或死記硬背但不理解,都不可能學好化學,也不可能有好的成績。
其次初中化學教學中知識分化點坡度高,以我們所用滬教版教材為例,第一、二章主要學習我們身邊的物質,開始學生對新的學科感到新奇,又被魔術般的化學實驗所吸引,除了真正無學習能力的學生,大部分學生都能取得滿意的成績 ,而第三章物質構成的奧秘就是第一個知識分化點時,有相當比例的學生遇到分子、原子等這些抽象的知識時,便產生畏難情緒,付出努力越來越少,興趣越來越淡,情緒越來越低落,失去了學習化學的信心,學習成績越來越差。實踐證明,每一個學困生的產生,都可以追溯到是從某一個知識轉化點,一個分化點未解決,又出現第二個、第三個分化點,這些知識分化點的累積,就造成化學學習成績差。尤其第一個知識分化點是一個最可怕的開端,它不僅影響到有內在聯系的后繼知識點的學習,更嚴重的是會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化學的興趣。
2.教師的原因
初中化學教師長期任教畢業年級,習慣于以教師為主體的快節奏的教學模式,他們不能把學生看作課堂教學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只是用自己的經驗、直覺想當然地進行教學,把自己對化學知識的思維特點歸屬到學生身上,忽視學生心理、生理發展水平,學生產生學習困難時,一味的責怪學生學習基礎差、思維慢、腦子笨。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教師不能很好的把握學生認知結構和能力狀況,教學過程中不善于向學生提供較為豐富詳細的感性材料,忽視思維過程的揭示和思想方法的傳授,教學中許多應該探究、應該讓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內容,還是以教師講解、演示為主,以學生機械記憶理解為主,造成學生的學習是霧里看花,稀里糊涂,學習能力日趨減弱,學習困難愈加明顯。
3.學生的原因
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端正,競爭意識不強,思想松懈,學習缺乏緊迫感;堅持已有的學法,相信自己的老習慣,過多地依賴老師,學習的自覺性、自主性較差;不遵循學習活動的一般規律和方法,忽視學習過程的基本環節。如:預習、聽課、復習、獨立作業、總結評估等。聽課時,把握不住知識的重難點,理解不透。有的知識印象不深,造成知識缺陷日積月累。
總之,形成學困的原因是紛繁復雜的,大都不是單一方面的原因形成的,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全面細致地分析,制定不同的轉化措施,循序漸進,促使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發展,從而轉化化學學困生,全面提高初中學生素質。
二、轉化初中化學學困生的方法
1.關愛學困生是轉化學困生的前提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也就在于如何愛護兒童。”“這是一股強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樹立起一切美好的東西”。學困生由于成績差,在同學面前總是抬不起頭來,有自卑感;對老師敬而遠之,認為老師的期望可望而不可及。要轉化學困生,就必須給予他們更多的溫暖、更多的關愛,用“愛”點燃他們心中自尊和進取的火種,引導他們一步步上進。除了化學課堂的關愛外,課后我們更應該與他們多接觸,了解他們,和他們經常促膝談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認真做好他們的思想工作,以使他們真正明確學習的目的,一旦學習目的明確了,思想端正了,那么轉化起來也就容易了。誠摯的愛能夠縮短教師與學困生之間的感情距離,贏得學困生的信賴,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樹立信心是轉化學困生的關鍵
自信心是任何一個人保證事業成功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大多數學困生表現為缺乏自信,學習被動,對完成學習任務有一定的困難。作為教師決不能放棄他們,相反還應更多地關心愛護他們。課堂教學上要對“學困生”充滿愛心,了解其性格,尊重其個性,努力使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鼓勵“學困生”參與教學活動,比如:盡量提些簡單的問題讓其回答、簡單的演示實驗由其操作等,這樣千方百計給他們創造“露臉”的機會,讓“學困生”能經常享受成功的快樂,增加自信心,減少自卑感。對他們的點滴進步要及時肯定和贊許,消除他們的自卑感,樹立自己一定能學好化學的信心。
3.培養興趣是轉化學困生的“催化劑”
俗話說得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這句話充分肯定了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對化學學困生來說,一旦對化學產生了興趣,他們的學習就能由被動變為主動,能加速轉化的速度,所以培養興趣是轉化學困生的“催化劑”。
首先充分發揮實驗優勢,誘發學困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生動有趣的實驗是誘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對學困生學生來說,化學是一門新開設的學科,本身對它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上他們早已厭倦了書本上枯燥理論知識,迫切想把所學的知識在實踐應運時,利用化學實驗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興趣,讓他們在實踐中學習,是他們的興趣所在。在認真做好課本上的每一個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的同時,要適當的多安排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實驗,因此化學實驗既是啟發初中學生思維,提高化學教學效果的重要方法,又是培養學困生學習化學興趣的重要手段。
其次聯系生活實際,進一步激發學困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我們日常生活中處處有化學,化學與人人有關,衣食住行樣樣離不開化學,化學教師要充分利用這個有利條件,讓初中學生所學的化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相結合,時時給化學提供實用的機會。例如,在講到鐵的生銹與防銹時,可以讓初中學生自己去思考,鐵為什么會生銹?在什么條件下會生銹?在生產生活中又是怎樣防銹的?由此可聯系到其它金屬會不會生銹?可讓初中學生親自調查一下銅器表面的綠色物質是什么?鋁表面為何不易生銹等問題,引導他們用學過的化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讓他們體會化學知識的無所不在和化學知識的實用性。
最后組織課外活動,鞏固學困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豐富多彩的化學課外活動,對于學習緊張的初三初中學生來講,是極具誘惑力的,這樣既能讓初中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之余輕松一下,又能讓初中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鞏固許多化學知識。
4.查漏補缺是轉化學困生的重要方式
隨著學困生學習興趣的提高,他們越來越想學,但由于“欠帳”多,學習過程中將會困難重重,有些意志薄弱者退卻了。這時教師除了給他們精神上的鼓勵外,還要了解他們知識和技能的缺陷,分析原因,采取一系列方法消除引起缺陷的因素,采取一整套措施在掌握教材的同時去彌補原有知識的缺陷。同時,在教學中采用“低起點,小坡度、密臺階,快反饋,勤矯正”的“小步子強化”教學法,簡化知識、分散難點,使有些基礎差的初中學生也可能及時完成學習任務。教學中的每一小步都進行強化記憶或練習,及時了解初中學生學習化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時點撥,及時排除學習中的障礙,使各知識點及時過關,不使問題積累,不產生“欠債”初中學生。讓初中學生一步一個腳印地學有所得,及時看到自己的學習效果,保持其學習的自信心。這樣,雙管齊下,既能將以前的差缺補上,又能把現在所學的新知識學會。
5.家校合力是促進學困生轉化的保障
“學困生”的家庭教育一般都很不到位,因此作為任課老師要把自己看作是他們的班主任、家長,在工作中傾注自己的熱情,積極尋求家長的配合,才能真正轉化好這些“學困生”:利用節假日和班主任一起進行家訪,通過家訪及時了解他們家庭情況,并向家長明確提出本學科的教學要求;指導家長改變對孩子的看法,“信任孩子”、“賞識孩子”從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學校包打天下”的被動局面;鼓勵家長傾聽孩子利用化學課上學到的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并及時給予肯定,讓他們覺得所學的化學知識確實很有用。
學困生的形成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樣,學困生的轉化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達到的。俗話說:一鐵楸掘不成一口井,一口吃不成一個胖子。因此,我們教師在對待學困生的轉化時不能操之過急,應該以滿腔的熱忱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正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只有這樣才能使初中學生真正從心底自覺地完善自己,也才能使轉化工作取得較為明顯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杜芳艷.中學生化學學習困難原因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05
[2] 郭英,劉勝琳.中小學生心理發展與教育[M].成都:天地出版社,1998
[3] 王春梅,辛宏偉.學困生的學習心理障礙與教育對策[J].教育探索,2003
[4] 孫云曉著.教育成的秘訣是真愛[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