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濱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步打破了高度集中的單一分配制度,確立了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然而,由于存在一系列制度壁壘,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迅速擴大,居民基尼系數超過國際警戒線。中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勢在必行。通過對李嘉圖收入分配理論的研究,以期對中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一定的實踐指導意義。
關鍵詞:李嘉圖;收入分配理論;現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F01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6-0022-02
一、李嘉圖收入分配理論的總體回顧
(一)李嘉圖收入分配理論產生的背景分析
1.社會背景。李嘉圖處于階級矛盾發生激烈沖突的英國產業革命高潮期。這一時期存在兩大主要沖突:一是經濟力量日益壯大但政治權利處于弱勢地位的資產階級與政治上仍處于優勢地位的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二是資產階級與經濟上與政治上遭受雙重壓迫的無產階級的矛盾。兩大階級矛盾反映在政治利益上的訴求則表現為《谷物法》與《濟貧法》的存廢爭議。
2.理論基礎。亞當·斯密的勞動價值論以及馬爾薩斯人口理論和地租理論,對于李嘉圖理論的形成起到了關鍵性的影響。首先,李嘉圖對斯密的勞動價值論的批判與完善,形成了自己的勞動價值論。其次,李嘉圖的地租理論是建立在馬爾薩斯兩個基本觀點的基礎之上的,即人口只能維持在最低生活水平,及土地生產力遞減規律。
(二)李嘉圖收入分配理論的主要內容
李嘉圖認為,政治經濟學的主要問題是研究土地產品在社會三大階級之間分的配法則。因此,總的來說,李嘉圖的收入分配理論可分為三個部分:地租理論、工資理論和利潤理論。
1.地租理論。李嘉圖首先提出了地租的性質和定義,認為“地租是為使用土地原有和不可摧毀的土壤生產力而付給地租的部分產品”;并且由于不同原因,表現為兩種形式:級差地租的第一形態和級差地租的第二形態。在上述基礎上,李嘉圖考察了地租漲落的規律。他指出,谷物價格上漲并不是由于支付了地租,然而支付地租卻是因為谷物價格昂貴,因此,地租的上漲是資本積累和人口增加的結果。
2.土地和利潤理論。李嘉圖明確指出,商品的價值可以分解為兩個部分:工資和利潤,二者之間是此跌彼漲的對立關系。首先,李嘉圖把勞動的價格區分為自然價格(價值)和市場價格,認為勞動的市場價格圍繞其自然價格上下波動;其次,李嘉圖指出,由于工人“道德的淪喪”,長期內工人只能得到維持必要生活資料的最低工資;最后,長期內利潤具有下降的趨勢,但這一趨勢是有限的,即達到這樣一種穩定狀態:剩余產品足以合理分配給因食物生產的限制而達到最高點的每個人。
3.政策主張。李嘉圖在對國民收入構成分析的基礎上,分別在工資、稅收和農產品貿易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政策主張。第一,工資應當由市場自由公平的決定,而不應當受立法機關的干預和控制。第二,政府征稅應遵循“公平、確定、便利、經濟”的原則;應建立以地租稅、工資和利潤稅、農產品稅為基礎的稅收制度。第三,國家應實行自由貿易政策,廢除關稅等一系列谷物貿易壁壘,從而促進社會總體利益的增進。
(三)對李嘉圖收入分配理論的評析
李嘉圖的收入分配理論探尋了國民收入的分配法則。然而,李嘉圖的分配理論仍然存在不少缺陷:只承認級差地租而否認絕對地租;關于農業勞動生產率下降從而谷物價格上漲的長期趨勢的論斷違背社會歷史規律;混淆了勞動和勞動力,沒有建立起科學的工資理論;忽視絕對價值的存在,沒有指出剩余價值的起源問題。
二、中國收入分配制度的歷史演進
1978年,中國拉開了經濟體制改革的大幕,而這一起步是從收入分配制度開始的。改革開放以來,經過一系列探索和實踐,中國逐步打破了高度集中的單一按勞分配制度,形成了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極大地激發了中國的經濟活力和調動了廣大勞動生產者的積極性??偟膩碚f,中國收入分配制度的歷史變遷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1.第一階段(1949—1978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時期。新中國的成立,打破了舊中國的以土地、資本私有制為基礎的分配制度,并建立了以馬克思主義的“按勞分配”思想為依據的單一收入分配制度。但是,由于中國當時不具備按勞分配的調節,且長期受平均主義的影響,加之“文革”的否定和破壞,使得單一按勞分配制度偏向本源,從而走向高度平均主義的“統收統配”制度。
2.第二階段(1978—1984年):按勞分配恢復時期。 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把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做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提出了“貫徹按勞分配原則,克服平均主義”的基本分配原則。此后,黨和國家開始在分配領域的撥亂反正。在農村,推廣以聯產計酬為主要特點的多種形式的生產責任制,形成了集體經濟與家庭聯產承包制的農村雙層經營體制;在城市,這一階段的改革重點主要是理順國家、企業與職工的分配關系。
3.第三階段(1985—1992年):多種分配方式探索時期。1984年《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標志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由農村開始轉向城市,提出了“必須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的分配原則。在具體的政策層面上,則表現為企業、工資制度、所有制結構等一系列改革。這一階段改革的意義在于為以后按生產理論的提出奠定了基礎,各種合法的非按勞分配的收入得到保護。
4.第四階段(1993—2001年):分配方式的根本轉變時期。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意味著中國收入分配制度必須發生根本轉變,使其適應新時期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允許屬于個人的資本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并使其合法化”;同時,黨的十五大將“其他分配方式”科學地概括為“按生產要素分配”。與此相適應,中國啟動了配套改革:(1)初步建立勞動力市場;(2)深化國有企業改革;(3)強化政府“二次分配”的角色。這一階段的改革使得中國收入分配開始遵循市場化原則,符合當時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
5.第五階段(2002年至今):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與規范收入分配秩序時期。面對收入分配上出現的一些不和諧因素,黨中央高度重視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黨的十六大明確了 “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同時再次強調政府在再分配過程的作用,要求“更加關注公平”。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指出“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扶貧標準和最低工資標準”。與此同時,中國相應進行了一系列配套改革,包括機關事業單位工資改革、實行稅費改革、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等等。
綜上所述,中國收入分配制度經歷一個平均主義到打破平均主義,再到收入差距擴大的歷史軌跡。我們在肯定分配制度的變遷對于中國經濟增長歷史的作用的同時,也應該看到日益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的潛在威脅。因此,深層次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勢在必行!
三、李嘉圖收入分配理論對于中國現階段收入分配改革的啟示
1.改革戶籍制度,弱化戶口限制,逐步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李嘉圖指出勞動力價格應由市場的公平競爭決定,這就要求中國應該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而完成這一目標的根本在于逐步改革戶籍制度,弱化戶口對于人口流動的限制。然而,由于戶籍制度的存在具有深刻的歷史原因,因此,戶籍制度改革必將是一項漸進式、全方位、深層次的系統工程,我們應該立足長遠,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將短期目標與長期取向結合起來,分階段、分層次逐漸推進。
2.規范初次分配秩序,提高勞動者報酬,形成良性循環的工資決定機制。李嘉圖認為,勞動力的價值取決于維持勞動者必要生活資料的價格。雖然在現代社會,生產要素的范圍逐步擴大,然而李嘉圖的這一論斷對于中國形成良性的工資決定機制仍然具有現代意義。首先,要從法律層面上規范勞動者的工資增長長效機制,真正實現勞有所得、勞有所值;其次,重視勞動者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的提高,一方面企業應該建立勞動者定期培訓機制,另一方面勞動者自身也應努力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和技能素質;最后,建立健全最低工資制度,實現工資水平指數化,并加大監督和處罰力度。
3.進一步推進稅收制度改革,強化稅收的調節作用。李嘉圖指出,合理的稅收制度應遵循“公平、確定、便利、經濟”四原則。這要求中國建立更加公平的、能充分發揮調節作用的稅收制度。就目前而言,中國實行的稅制結構仍然是以流轉稅為主體,稅收對收入差距的調節作用有限,甚至一定程度上出現了“逆向調節”。因此,進一步推進稅制改革,強化其調節功能,是政府實現分配公平的重要途徑。具體而言,包括下述三個方面:第一,全面推進營業稅改增值稅工作,逐步降低間接稅比重;第二,探索以家庭征收為核心的個稅改革,并逐步實現全國聯網;第三,慎用稅收優惠政策,保持政策的穩定性。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北京:人民
出版社,2007.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Z].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四次會議,2011-03-14.
[3] 中共中央文獻研室.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全會重要文件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
[4] 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
[5] 阿列桑德洛·榮卡格利亞.西方經濟思想史[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
[6] 王秀云.收入分配理論的歷史變遷及演進趨勢[J].中外企業家,2011,(6).
[7] 王云多.收入分配理論及其演進[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10,(5).
[8] 劉佐.中國直接稅與間接稅比重變化趨勢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0,(37).
[9] 溫嬌秀,王延軍.中國教育不平等與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動態研究—— 一項基于各地區教育基尼系數的實證[J].成都理工大學
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