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彥欣
摘 要:作為國家沿海首批開放城市,秦皇島依托旅游業不斷實現經濟持續發展,特別是近年來秦皇島市委市政府提出“旅游立市”發展戰略以來,秦皇島旅游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成為秦皇島市的支柱產業。然而與其他旅游城市相比,無論在發展規模還是發展績效方面,秦皇島旅游業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因此就要以提升競爭力為切入點,增強秦皇島旅游業的競爭優勢,使其真正成為富民強市的動力支持。
關鍵詞:秦皇島;旅游競爭力;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6-0178-02
作為著名的旅游休閑度假城市,秦皇島的旅游業已有百余年的發展歷史。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遞進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逐漸完善,秦皇島旅游業逐漸進入現代化的發展軌道。近年來,在秦皇島“旅游立市”戰略的強力推動下,秦皇島旅游業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為秦皇島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然而,較之其他旅游城市,秦皇島旅游業尚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亟待采取有效措施來提升競爭力。本文在分析秦皇島旅游業發展基本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提升秦皇島旅游競爭力的策略途徑,以期為秦皇島旅游業發展提供有益借鑒和參考。
一、秦皇島旅游發展的基本現狀
1.區域位置優越。秦皇島位于河北省東北部,地處環渤海經濟區中心地帶,是東北與華北兩大經濟區的交匯點、環渤海與東北亞的結合部,是中國重要港口城市和馳名中外的濱海旅游城市,被確定為國家旅游綜合改革試點、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創新型城市試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試點及河北省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試點城市。2011年,河北省沿海地區發展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河北沿海地區著力打造環渤海地區新興增長區域、京津城市功能拓展和產業轉移的重要承接地、全國重要的新型工業化基地、中國北方沿海生態良好的宜居區,為秦皇島旅游業持續快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旅游資源豐富。秦皇島市旅游資源集山、河、湖、泉、瀑、洞、沙、海、關、城、港、寺、廟、園、別墅、候鳥與珍稀動植物等為一體,旅游資源類型豐富,是開展多項目、多層次的旅游活動,滿足不同旅游者旅游休閑的最佳場所。經過多年開發建設,秦皇島市旅游基礎設施和景點建設步入發展快車道。逐步形成了以長城、濱海、生態為主要特色的旅游產品體系。旅游資源在分布上呈兩條相對平行的帶狀分布,其中在濱海帶上,有老龍頭、第一關、孟姜女廟、秦皇求仙入海處、海上運動中心、新澳海底世界、野生動物園、鴿子窩、金山嘴、老虎石、北戴河名人別墅、聯峰山、滑沙場以及眾多的濱海浴場和各類主題公園等;在中北部山地—丘陵帶上,有三道關—九門口—義院口—界嶺口—桃林口—冷口—城子嶺口長城和沿長城一線的各處文物古跡,以長壽山、角山、燕塞湖、祖山、背牛頂、天馬山、碣石山、十里葡萄長廊、孤竹國文化遺址等。這些資源為秦皇島旅游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3.政策環境良好。《河北省旅游業“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將河北省建設成為中國著名的休閑、度假和觀光旅游目的地,旅游產業規模、質量和效益達到旅游強省發展水平。作為河北省旅游龍頭城市的秦皇島,在2009年出臺了《關于實施旅游立市戰略、加快旅游產業發展的決定》,率先在河北省實施旅游立市的發展戰略,《河北省環京津休閑旅游產業帶發展規劃(2008—2020)》和《河北省旅游業“十二五”規劃綱要》多次提出要把秦皇島建設成為國際旅游名城。2010年秦皇島被確定為全國首批四個旅游綜合改革試點城市之一。2011年秦皇島旅游總收入172.84億元,增長17.3%。“十二五”期間,秦皇島將以休閑、度假、健身旅游為龍頭,建設河北現代服務業的先行區,整體打造“國際旅游名城”。
4.發展勢頭明顯。盡管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秦皇島旅游各項接待指標出現滑坡,但并沒有從整體上影響秦皇島旅游業良好的發展勢頭。2008年1—11月份,共接待國內外游客1 223.4萬人次,旅游總收入71.37億元。2010年接待國內外游客突破1 88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47億元。2011年秦皇島市旅游市場呈現異常火爆景象,前十個月全市接待游客2 056萬人次,比2010年全年1 880萬人次高出9.4個百分點;旅游創匯13 093.42萬美元,實現旅游總收入166.3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5%和19.3%,各項指標均創歷史最高紀錄。2012年秦皇島市政府以旅游立市百項工程為抓手,力爭接待游客達到2 3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突破200億元。從歷年數據可以看出,秦皇島旅游業在今后發展中將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
5.整體實力偏弱。優越的區域位置、豐富的旅游資源、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明顯的發展勢頭構成秦皇島旅游業發展的特色優勢和基本特征,但與國內其他旅游城市,特別是首批沿海開放城市相比,秦皇島旅游業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具體表現為:沒有形成規模化的發展態勢,分散經營較為明顯,沒有充分挖掘旅游資源優勢;旅游季節性反差較大,尚未形成淡旺季之間的旅游銜接鏈;旅游品牌力有待挖掘和提升,旅游環境的寬松度有待提升,基礎實施建設急需完善;旅游從業人員素質整體水平偏低,專業的旅游從業者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消費者的滿意度;缺乏專門的旅游研究機構,高水平、指導意義強的旅游研究成果偏少,不能夠有效指導旅游業發展。這些問題嚴重制約秦皇島旅游業整體實力的提升和發展。
二、秦皇島旅游競爭力提升的主要策略
優越的資源條件和政策環境為秦皇島旅游業競爭力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面對國內外激烈的旅游市場競爭,僅僅憑借資源條件和政策環境始終不能夠保持持續的競爭優勢,必須以資源條件為基礎,著力構建旅游競爭力提升的策略體系,唯有此才能實現秦皇島旅游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構建旅游競爭力提升策略體系,需要創新發展理念、優化發展環境、挖掘發展資源、提升發展品牌、實施發展評價。
1.創新發展理念。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沒有科學的理念為指導,任何設計良好的行動都不會收到預期的目標和效果。旅游業發展也是如此,必須要創新發展理念。在日漸激烈的旅游業競爭環境背景下,理念創新的作用表現得尤為突出和明顯。因此,要樹立開放發展的理念,既要推進旅游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協調發展,也要推進旅游業跨越式發展、國際化發展的戰略;要積極借鑒國內外先進的發展理念,結合秦皇島旅游業發展實際,明確自身發展的目標和方向;要樹立市場化的發展理念,以市場為導向,綜合利用國內外市場資源,借助現代網絡技術和通訊設備,增強發展的科技性和現代性;要樹立協同發展的理念,重點做好與北京、天津、黑龍江、吉林和遼寧等省份旅游業的協同發展,也要做好與俄羅斯、韓國等國家旅游業的合作發展,從整體上提升秦皇島旅游業的品牌力和影響力。
2.優化發展環境。良好的發展環境是秦皇島旅游業發展的重要保障。發展環境是一個復雜的有機系統,主要包括社會環境、經濟環境、政治環境、文化環境、科技環境和制度環境等,不同層面的環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共同影響秦皇島旅游業的發展,任何一個層面環境的變化都會影響到秦皇島旅游業的正常有序發展。因此,就需要為圍繞發展環境的結構體系,重點做好各層面環境的優化工作。在社會環境層面,市委市政府要積極營造健康有序的社會環境,為旅游業發展奠定基礎;在經濟環境層面,要積極發展與旅游業緊密相關的產業,做好旅游業與相關產業的協同發展;在政治環境層面,要營造和諧穩定的政治環境;在文化環境層面,要培育良好的文化心理,合理引導文化消費,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在科技環境層面,要著力提升秦皇島旅游科技研發和利用水平,提高旅游業發展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在制度環境層面,要制定和完善符合旅游業發展要求的制度規則,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保證旅游業的創新發展。
3.挖掘發展資源。旅游資源是旅游業發展的基礎,沒有旅游資源做支撐,秦皇島旅游業很難實現持續發展。這種制約作用在秦皇島旅游業發展初期表現得較為明顯。然而,秦皇島旅游業的吸引力、整合力和滲透力也十分強烈,隨其持續發展,對旅游資源的依附性會逐漸式微,但這并不等于不需要挖掘旅游資源,需要跨產業的資源整合、跨空間的資源聚合和跨地區的資源流動。跨產業的資源整合就是實現旅游業與相關產業之間的資源優勢互補;跨空間的資源聚合就是積極培育秦皇島旅游資源的高度集聚,推進秦皇島旅游產業集群的發展壯大;跨地區的資源流動就是突破秦皇島旅游業已有的發展空間,推進秦皇島與其他省市之間旅游業的協同發展。通過跨產業的資源整合、跨空間的資源聚合和跨地區的資源流動,不斷實現秦皇島旅游業發展資源的深入利用。
4.提升發展品牌。隨著秦皇島旅游業的持續發展,逐漸形成了能夠反映和體現秦皇島旅游產品、服務和文化的標示——旅游品牌。作為秦皇島旅游業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旅游品牌只有依靠秦皇島的環境資源,形成具有特色和個性的品牌生態,才能夠實現持續穩定發展。從這個層面上講,具有明顯的品牌是秦皇島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秦皇島旅游業競爭的關鍵。因此,就需要提升秦皇島旅游業的發展品牌,具體而言:樹立品牌發展意識,增強品牌發展理念,培育品牌發展心理;加強品牌發展理論研究,成立品牌研究機構,組織專人開展秦皇島旅游品牌發展的專項研究;實施品牌發展戰略,定期開展秦皇島旅游品牌發展評價;加強秦皇島旅游品牌的宣傳力度,營造秦皇島旅游品牌宣傳氛圍。
5.實施發展評價。秦皇島旅游業發展是一項需要人財物資源投入的系統工程,這些資源投入之后要產生出一定的績效,績效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應資源利用水平,進而影響旅游業的發展走向。以最少的資源投入取得最大的績效收入是秦皇島旅游業發展的基本原則,然而如何把握績效收入則是首要關注的問題,這就需要實施發展評價,通過發展評價來發現和解決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高發展的績效性和方向性,最終達到提升秦皇島旅游業競爭力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 趙建強.后危機時代秦皇島旅游業發展研究[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1,(1):63-65.
[2] 王穎.秦皇島市旅游業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J].特區經濟,2010,(9):148-149.[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