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黎
摘 要:面對英語基礎相當薄弱,厭學、怕學英語的中職學生,如何能針對生源狀況,關注學生未來職業發展,變學生厭學為愛學,變怕學為樂學呢?除了在英語教學的方法上,即“怎么教”上找突破口,更要在教學的內容,即“教什么”的源頭上找關鍵點。要從“貼近英語教學的自身特點,以境動人;立足職業崗位的實際要求,大膽整合;切合職業素養的發展要求,文化融入;圍繞日常生活的英語元素,常態培育”四個方面進行思考。
關鍵詞:中職英語;教學內容;職業元素;生活元素
筆者曾經于開學初在所任班級(機電專業共50名學生,其中男生45人,女生5人)中做英語學習的調查問卷,其中64%的學生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80%的學生認為目前的英語學習內容對于將來的職業崗位沒有多少實際意義,50%的學生表示英語教學枯燥、乏味。從這份調查問卷,可見目前的英語教學是陷入如何尷尬的境地。為了走出此種困境呢?也有相當一部分的英語教學同行,試圖以多媒體手段的介入、大量游戲的設置等外在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甚至有些課堂熱鬧非凡,上成了幼兒園的單詞認知游戲課。熱鬧之余,除了課堂上學生學習興趣是被調動起來了這一立竿見影的效果外,對于學生將來職業能力、職業素養以及職業發展到底能帶來什么,就很難說了。筆者認為,中職英語仍然應該姓“職”,應該從內容上關注學生的未來發展,進而讓學生覺得學得有必要,學了很重要,從而在內在需求上調動學生學習的渴望。
一、貼合英語教學的自身特點,以境動人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類基礎學科,它的教學最大的特點,就是要在情境中學習。在最新版本的江蘇省職業學校文化課教材第三冊《英語》的編寫中,是以“主題為中心”,把每個單元的教學內容以一個主題為中心,從不同側面圍繞學生感興趣并能引起思考的共同主題,在這個主題下把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比如第一單元“Its my first day”,就是步入職場,進入新的工作環境的一些英語口語交際的學習。教學這一個單元的重點應該是放在口語交際層面,而不是語法規則的死板硬套。同時,因為省統編教材不可能兼顧各個專業,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貼合英語教學的特點,契合職業學校學生各專業的特色,來創設情境。例如:導游專業的學生,第一天上班時面對顧客的自我介紹,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在這一個單元的教學中,預先讓學生做好英語自我介紹的準備,老師課上預設導游的情境,不僅與英語教學自身的“體驗式教學”特點相符合,更與學生將來踏上工作崗位后的工作場景相吻合,更利于從內在需求上激發學習興趣。
二、立足職業崗位的實際要求,大膽整合
如何為學生提供合適的與專業相關的英語素材,是激發學生內在學習興趣,立足學生職業崗位實際需求的重點和難點。這就需要我們執教者要有“大英語”教學觀。不是為教單詞而教,不是為教句型而教,不是為教語法而教,而是立足“實用為主、夠用為度、應用為目的”的原則,將教學內容和崗位實際、專業特色、職業發展進行大膽而有效地整合。這就要求我們執教者通過認真研究現有教材,盡可能從中挖掘一些與專業有關的內容和背景資料,并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課本適時地將專業內容、崗位要求融入進來。例如:省編教材第三冊《英語》第六單元“Plan your work ,Work your plan”。此單元的主題是體現一種“做事有計劃,做事能堅持”的職業素養的。在教學這一課時,可以設計一個“Plan your work ”的環節,可以根據各專業不同的特點事先給學生留下預習任務,讓他們去熟悉自己將來所從事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環節及需要具備的崗位能力。然后,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展示個人的崗位流程設計,并接受同學們面對面的提問。這樣學生不僅熟悉了自己的專業特色,而且還非常實際地掌握了如何用英語進行崗位流程設計,更能在同學面對面的提問交流中提高口語的表達能力。
三、切合職業素養的發展要求,文化融入
中等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高素質的一線技術工人,英語作為一門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基礎必修學科,承擔著發展學生智能,培養學生文化素養,拓展學生終身發展的重任。同時,英語能力的提升,學生素養的提高,也是提高學生職業競爭力的重要方面。那如何在英語教學內容中滲透職業素養,文化精髓呢?筆者認為,一是“拿來”,二是“融合”。“拿來”就是對教材中的優秀外來文化要“取其精華”。比如在英語口語中,經常會用到“May I……”“Could you……”等禮貌性用語,就可以適時對學生進行禮儀禮貌用語的滲透。“融合”就是要對優秀文化進行“本土化吸收”。刻苦意識、責任意識、團隊意識這些都在省編教材第三冊(職業模塊)中得到了體現,比如第五單元《Together we're stronger》一文,體現的就是團隊合作的主題。而在學生將來就業時,每個企業也有各自的企業文化,如何能讓學生更快地融入他將來的團隊?現在,就可以在英語的學習中更加廣泛地介紹學校所在區域內知名、有名企業的文化內涵,適時進行滲透。比如,一次工學交替教研活動中,筆者曾經問過中國移動某分公司領導,他們公司最看重求職畢業生的什么素質?該領導的回答是:“對我們企業的認同感,如果他認同和信賴我們公司,沒有什么能力不可以培養,沒有什么經驗不可以積累。但是如果他對我們企業沒有認同感,能力培養得再好,將來也是別人公司的精英,我們強勁的對手。”所以,只有在英語教學中,適時融入企業文化,才能讓學生將來的求職之路更順,事業之路更暢。
四、圍繞日常生活的英語元素,常態培育
教材只是教學的載體,其編寫的內容本就是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同樣,要確立“大英語”教學觀,就要活化生活中的教學內容,從中職生的生活經驗中選取,使他們感到親切、自然,充滿人情味,更能使他們適應生活、獲得經驗、得到發展。在實踐過程中,緊扣中職生就業應聘的實際,我們首先是將學生自我生活化信息納入教學內容,具體包括姓名、年齡、性別、愛好、興趣、理想、人生格言與信條等,并按照課前演講的方式,逐一演講,逐個點評。其次,是將學生的家庭生活信息納入教學內容,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一定的拓展和交流,《The story of old photographs》,讓學生用英語說說照片背后的故事。其三,是將學校生活、專業生活等信息納入教學內容,《The professional English competition》,讓學生以競賽的方式,逐漸了解、把握與本專業相關的英語知識。
在這些內容的選擇與教學上,我們注重交流性,在交流互動中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注重習得性,不求一步到位,只求不斷積累與提高;注重可操作性,既在內容上注重學生跳一跳可摘到,又在形式上采用學生自主或合作能完成的;此外,還要注重創造性,真正在生活中挖掘內容,在生活中整合內容,在生活中拓展內容。按照這樣的原則進行生活化的中職英語教學,讓學生體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在做與學中積累生活體驗,在生活感悟中掌握英語知識”。
縱觀中職英語教學“教什么”的問題,筆者認為:構建以“能力為本位,就業為導向”的英語課程,必須使其真正滿足職業教育的要求,滿足培養生產第一線的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要深刻領會英語的學科特點,有效把握對應專業群,深入挖掘內在所具備的英語要素。要在立足生活的基礎上,開展企業文化的逐步滲透,方能切準學生的“英語脈搏”,方能在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下,遵循英語教學基本規律,樹立大英語教學觀,注重常態化培育,逐漸讓學生發現英語的實用之處,有用之處,真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痛苦學”為“快樂學”!
(宜興中等專業學校電子信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