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秀霞
〔關鍵詞〕 高中英語;泛讀課;閱讀任務;設計原則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24—0052—01
基礎教育英語新課程標準倡導任務型教學模式。在任務型教學中,教師圍繞特定的交際目的和語言項目,設計出操作性強、任務化的教學活動,教學活動中讓學生用英語完成各項真實的任務,從而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并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成功,獲得情感體驗,調整學習策略,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
一、閱讀任務設計的理論基礎
任務型語言學習是20世紀80年代英語教學法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有重要影響的學習理論。任務型語言學習有三個顯著特點:(1)側重語言的內容含義更甚于語言的形式結構,因此課堂語言活動更接近于自然的習得;(2)執行任務或任務的結果都離不開表達技能,即聽、說、讀、寫的技能;(3)任務完成的結果為學習者提供了自我評價的標準,并能使其產生成就感。
二、任務型泛讀課教學的設計原則
在進行任務型教學的時候,教師的設計和安排要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和任務的目的。具體來說,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則:
1.趣味性原則。首先,學習目標要明確,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其次,要創設一個真實的情境。從學生的真實生活體驗入手,盡量采用真實的內容和自然的方式,采取多種教學活動和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2.差異性原則。在任務設計時要注意兩種傾向:一是過分注重基礎性目標,要求所有學生都能成功完成所有的任務;二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只注重能力較強的學生。
3.循序漸進原則。教師所設計的任務應注重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層層深入,形成由初級任務到高級任務的過渡,再由高級任務涵蓋初級任務的循環,并由多個小任務構成任務鏈。在語言技能方面,應當先輸入后輸出,遵循先聽讀、后說寫的設計順序,使教學呈螺旋式層層遞進。
4.滲透及發展性原則。任務的設計不應僅僅局限于課本教學,還應延伸到課本之外的學習和生活中,如給學生布置課后的發展性任務,通過網絡等媒體手段將課堂延伸。任務設計還要注意交互性,積極促進英語學科和其他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和聯系。
5.主體性原則。在任務設計過程中,學生始終是主體,教師應扮演指導者的角色。教師不應只向學生輸入課本信息,而應就自己的理解與學生進行交流,通過引導、啟發和輔導等形式,使學生不斷思考、歸納和總結,最終能夠獲得交際能力的提高。
三、高中英語泛讀課中閱讀任務的設計模式
按照任務的基本含義及任務型閱讀的基本理念,依據任務型教學的基本規律,高中英語泛讀課任務型教學設計可分為三個階段:
1.讀前階段任務的設計。在英語泛讀課的教學過程中,讀前階段是泛讀課最基本也是最關鍵的環節之一。讀前階段即泛讀課的導入,如果課堂導入方法得當,就能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濃厚的學習興趣,為整節課起到良好的鋪墊作用。首先,讀前階段任務的設計要具有趣味性。教學的起點首先在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愿望。如果閱讀課的導入充滿趣味性,學生就會體會到學習是一種精神享受,從而能更加主動地學習。其次,讀前階段任務的設計要具有針對性。教師在進行導入時,首先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設計不同的導入方式,切忌單純為了“導入”而“導入”。最后,相關材料要具有新穎性。新穎的導入有利于引導學生進入課堂,課堂教學的效果也會更好。
2.讀中階段任務的設計。教師可根據文章的基本內容,設計多個微型任務,構成任務鏈,要求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的形式完成,具體包括兩個環節:一是略讀。在此環節中要求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從整體上把握文章脈絡,理解文章大意,找出主題句或關鍵詞,使學生對文章內容、結構和作者寫作意圖有一個整體的印象。二是精讀。精讀的任務要明確,讓學生每次都能帶著問題去讀文章,通過閱讀對文章的細節和作者的態度有清楚的認識。精讀的任務要細,這樣才能充分刺激學生的閱讀欲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3.讀后階段任務的設計。在進行信息的輸入和交互過程后,在讀后階段需要進行信息的輸出。在讀完整篇文章,了解文章意義、框架結構、語言知識后,學生應進入知識的反饋階段。學生可以通過小組方式進行復述、背誦等展示任務完成情況,也可利用已有的興趣、知識和觀點,完成一些交際任務。教師應引導學生以討論形式表達個人觀點,然后要求學生自評、互評或教師作具體評價。最后,應對學生布置一些任務,如課文改寫、續寫或找出文章的補充材料等,促進學生能力的拓展及思維的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