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
〔關鍵詞〕 化學教學;環保意識;教材;實驗操作;課
外活動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23—0043—01
環境保護問題是當前人類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之一,環保意識已成為當代人類文化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提升全民的環保意識,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是每一位化學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化學教學中應該怎樣滲透環保教育,如何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深挖教材,聯系實際,樹立環保意識
教師在給學生傳授化學知識的同時要把環保知識融入其中,這樣既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能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立足課本,結合環保常識,聯系環境污染的事例,積極幫助學生樹立環保意識。例如,在教學《空氣》一課時,我沒有停留在簡單地介紹空氣成分和大氣污染上,而是提出了一些問題,如現在空氣中哪些成分增加了,這些成分的增加將引起哪些后果等等。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展開討論,從而得出結論。 這樣不但使學生了解了造成大氣污染的原因,還認識到大氣污染造成的危害,從而引導學生樹立環保意識。在教學中增加一些具體數據,如全世界每分鐘有28人死于環境污染,每年有1500萬人因環境污染而喪生等等,使學生深刻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環保意識的培養不能局限于課堂教學,還應該延伸至習題課。近幾年的高考試題中經常出現有關環保方面的試題,這就要求教師和學生去了解環保、關心環保。為此,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有趣的、具有啟發性的題目,讓學生獨立思考,把平時所學的知識用到實處,鼓勵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從而親身參與環保活動,樹立強烈的環保意識。
二、規范實驗操作,改進實驗方案,強化環保意識
1. 實驗操作規范化是減少環境污染的重要保證。學生實驗要求學生的基本操作規范,藥品的取用、物質的稱量和加熱、玻璃儀器的洗滌等都應做到準確規范,操作熟練。但在教材中,大部分實驗的藥品用量都未給出具體要求,往往讓學生很難把握藥品的實際用量。教師應確定用量和濃度,這樣既方便施教,又方便操作,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從而培養學生嚴謹的實驗態度和科學的實驗方法,同時節省藥品,減少環境污染。
2. 做微型實驗,節約資源,減少污染。微型化學是近年來提倡的一種新型實驗操作技術,它以盡可能少的試劑來獲取所需的化學信息,它具有現象明顯、效果良好、節省實驗材料和時間、污染少等優點。 在微型儀器裝置中進行實驗,其試劑用量是常規實驗的數十分之一至千分之一,排污量也大大降低,對師生健康有益。做微型實驗可以節約資源,減少污染。
3. 改進實驗方案及儀器裝置,發展綠色化學?;瘜W實驗總是伴隨氣體、液體或固體產物的生成,這些生成物絕大多數是有毒或有害物質。實驗產生的有毒氣體直接影響實驗人員的身體健康,散發到空氣中會對大氣造成污染。所以,我們要在不影響實驗結果的前提下改進實驗方案及儀器裝置,盡量減少實驗產物對環境的污染。中學化學實驗進行環境保護改進的范例有很多,如實驗室制O2有三種方法,我引導學生從操作簡便、安全可靠、節能環保等角度考慮選擇H2O2和MnO2,因為這種方法具有節約能源,生成物無污染的優點。
三、在課外活動中加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課堂教學雖然是進行環保教育的重要環節,但在課外活動中進行環保教育也很重要。通過專題講座讓學生了解環保方面的知識,收集、積累有關環保方面的信息、資料,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教師根據實際有計劃地安排一些課外活動,例如,組織學生測定大氣污染物的深度、到附近工廠進行污水排放觀察等,讓學生切身體驗環境的污染,增強環保意識。此外,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養成環保習慣。
在化學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是化學與生活、社會相聯系的重要途徑, 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們要走一條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齊頭并進的新路。作為教師應將環保教育列入教學計劃,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提高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使他們愛護環境,保護環境。
?? 編輯:張 昀